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河·和王潛齋韻

鎖定
《西河·和王潛齋韻》是南宋詞人曹豳創作的一首詞。這首詞是對友人王埜的《西河》的和作,詞的前段寫山河破碎、生靈塗炭的景象,中段鞭撻了南宋統治者不以國事為重,昏庸誤國,後段寫愛國志士的遭饞被黜,和作者對友人王洞的希冀。這首詞寫得極具功力,與原詞聲氣相應,珠聯璧合,語意俱到,融理入情,章法迥然,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唱和之作。
作品名稱
西河·和王潛齋韻
出    處
《全宋詞》
作    者
曹豳
創作年代
南宋
作品體裁
詞牌名
西河

西河·和王潛齋韻作品原文

西河·和王潛齋韻
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漫漫白骨蔽川原,恨河日已!關河萬里寂無煙,月明空照蘆葦。
謾哀痛,無及矣。無情莫問江水。西風落日慘新亭,幾人墮淚!戰和何者是良籌,扶危但看天意。
只今寂寞藪澤裏,豈無人、高卧閭里,試問安危誰寄?定相將、有詔催公起。須信前書言猶未 [1] 

西河·和王潛齋韻註釋譯文

西河·和王潛齋韻詞句註釋

西河:詞牌名。三段一百四字,前段六句四仄韻,中段七句四仄韻,後段五句五仄韻。
⑵王潛齋:即王埜。
⑶謾:通“漫”。徒然。
⑷新亭:即勞勞亭,在今南京市南。《世説新語·言語》載,西晉末中原戰亂頻仍,過江人士,每至暇日,相邀至新亭飲宴。一次,丞相王導宴客新亭,周遞中坐而嘆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此指憂國憂民的悲憤心情。
⑸藪澤:水淺草茂的藻澤地,此指在野。
⑹高卧:高枕而卧,指隱居。閭里:鄉里,泛指民間。
⑺詔:朝廷下行文書,俗稱聖旨。公:指王埜。起:出仕。
⑻前書:以前的書信。 [1]  [2-3] 

西河·和王潛齋韻白話譯文

是誰將國事弄到今天這種不可收拾的地步?死難人民的白骨,遮蔽了漫漫的荒野。對誤國者的憤恨,何日能終結。如今是,萬里江山一片荒涼,都無炊煙,明月照着叢生的野草。
空自悲傷已無濟於事了。別問那無情東流的長江水。在西風勁吹夕陽西下的時刻,有幾個人會在新亭悲傷落淚呢。是戰是和猶豫不決,不知什麼是上策,想度過這危機只能倚靠老天了。
在如今的那些荒野偏僻之地,難道沒有賢才在家中高枕而卧,隱居不出。請問國家的安危寄託給誰呢?不久一定會有皇帝的詔書,催您出山為國效力,您相信我在過去書信中説過的話了吧! [4] 

西河·和王潛齋韻創作背景

南宋詞人王埜,曾負責長江的防務。宋理宗寶祐二年(1254),王埜在樞密院主管過全國軍事,可不久就被彈劾罷職,閒居家中。當他看到蒙古軍多次南侵,南宋朝廷危在旦夕,而新任宰相賈似道不僅不能堅決抵抗,反而屈辱求和,王埜對此深為感嘆,可自己又無能為力,遂將這一腔心事,寫在《西河·天下事》中。與王埜同時詞人曹豳,是王埜的好友,他在讀了王埜寫的《西河》之後,深為感動,遂用王詞的原韻和作了這首《西河》。 [4] 

西河·和王潛齋韻作品鑑賞

西河·和王潛齋韻整體賞析

這首詞是對王埜的《西河》的和作。和作要求步其原韻。和原詞同牌且內容亦與原詞相呼應。曹豳這首和詞完全做到了這點。
詞前段寫山河破碎、生靈塗炭的景象。而這完全是南宋腐朽的統治階級造成的。詞開頭以極度憤激的語氣提出:“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這裏的“今日事”,高度概括了北宋滅亡到作者賦詞這一段時間的多少歷史變故,多少國恨家愁,這裏有靖康之恥,紹興年間屈辱的和約,朝廷奸佞當道等等。這首詞的開頭和王詞開頭“天下事,問天怎忍如此”相比,感情更加強烈。用語更直截了當。王詞是在問天,顯得委婉曲折;曹詞則在問人,矛頭直指昏君佞臣,詞人強烈的愛國熱情溢於言表。“漫漫白骨”四句寫由於昏君佞臣不以國事為重,聽任外敵侵犯,把一個好端端的國家弄得“白骨蔽川原”,“萬里寂無煙”,到處是一片悲慘荒涼的景象。“漫漫白骨蔽川原”這一典型細節,形象地概述了戰亂死人之多,景象之慘。這句是從王粲七哀詩》中所寫的“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句變化而來的。“關河萬里寂無煙,月明空照蘆葦。”進一步寫戰亂造成的慘象:萬里關山,寂無人煙,冷月高懸,雞犬星散,到處是死一般的沉寂。正像曹操蒿里行》詩所寫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這種情景該引起人們多少的感慨。作者不需要明説,而讓讀者去回味,去聯想,去領會。這樣寫既形象,又含蓄。
中段鞭撻了偷安半壁的南宋統治者不以國事為重,昏庸誤國。“謾哀痛,無及矣”是由前段“恨何日已”演化而來,也是與王詞“千古恨,吾老矣”相呼應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江水是無情的,所以詞人説不要問無情的江水,但實際上還是問了。一問“西風落日慘新亭,幾人墮淚?”通過這一問,揭露了統治者苟安江左,不思收復失地,現在連在新亭嘆河山變色而一灑憂國憂民之淚的人都很難找到了。這兩句語極沉鬱,東晉士人南渡後,周顗等人尚因西晉滅亡,山河破碎而流淚,現在就是這樣的人也很少了。二問“戰和何者是良籌?”偷安半壁的南宋統治者,當時沉醉在臨安銷金窟裏,誤國誤民,戰與和這樣的問題都無法決策,所以答案是“撫危但看天意”。既然當朝者不能決策,那就只有聽天由命了。
後段寫愛國志士的遭饞被黜,和作者對友人王埜的希冀。“只今寂寞數澤裏”和王詞“只今袖手野色裏”相映照,寫志士的遭饞被黜。“試問安危誰寄?定相將,有詔催公起。”這裏作者直接動員王埜出山,幹一番事業。王埜在詞的結句中寫“絕域張騫歸來未?”對未來既存在希望,亦存有懷疑。曹豳則要王埜相信“絕域張騫”會歸來的,這就是王埜的東山再起。從中看出曹豳是很賞識王埜的才能的。認為他有相將之才,相信他能成就一番事業。
寫唱和之作,難度很大,因其既要步其原韻,嚴守原詞的格律;又要在內容上與原詞相呼應,束縛較多。但這首詞,寫得極具功力,與原詞聲氣相應,珠聯璧合,而且在內容上又較原詞有發展,真是語意俱到,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唱和之作。 [5] 

西河·和王潛齋韻名家點評

明代卓人月古今詞統》卷十四:何人一言,首禍之魄已褫。和詞宜頌。
清代賀裳《皺水軒詞笙》:曹西士《西河》首句“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王實之“首尾四年台省,好官都做一回”,劉克莊“老師付受文章脈”,嗚呼,筆墨何辜,竟至此乎!
清代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二:南渡以後,國勢日非,白石目擊心傷,多於詞中寄慨。特感慨全在虛處,無跡可尋,人自不察耳。感慨時事……特不宜説破,只可用比興體,即比興中亦須含蓄不露,斯為沉鬱,斯為忠厚。若王子文之《西河》、曹西士之和作等類,慷慨發越,終病淺顯。
又卷六:二帝蒙塵,偷安南渡,苟有人心者,未有不拔劍斫地也。南渡後詞,如曹西士《西河》雲:“漫哀痛,無及矣,無情莫問江水。西風落日,慘新亭、幾人墮淚。戰和何者是良籌,扶危但看天意。”此類皆慷慨激烈,發欲上指。詞境雖不高,然足以使懦夫有立志。
清代陳廷焯《放歌集》卷二:淋漓悲壯,字字從血性流出,與文章並垂不朽。 [6] 

西河·和王潛齋韻作者簡介

曹豳,生卒年不詳,字西士,號東畝,一作東猷,瑞安(今屬浙江)人。嘉泰二年(1202)進士,歷官至浙東提點刑獄,召為左司諫,以寶章閣待制致仕。與王萬、郭磊卿、徐清叟俱有正直的名聲,時號“嘉熙四諫”。卒諡文恭。存詞二首。 [7] 
參考資料
  • 1.    喻朝剛.分類新編兩宋絕妙好詞.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51-152
  • 2.    顧易生.淮南皓月冷千山 南宋後期詞.合肥:黃山書社,2016:82-83
  • 3.    鄒德金.名家注評《全宋詞》.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597
  • 4.    王曙.宋詞的故事.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4:255-257
  • 5.    賀新輝.全宋詞鑑賞辭典.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6:1217-1218
  • 6.    吳熊和.唐宋詞彙評(兩宋卷)(第4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3016-3017
  • 7.    喬赫水.宋詞鑑賞(第4卷).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2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