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江夜行

鎖定
《西江夜行》是唐代著名的宰相、詩人張九齡的作品之一。格體為五言古詩,全詩五言五句,共五十字。該詩收錄於張九齡的個人作品集《曲江集》之內,此詩為盛唐時期的五言古詩的代表作之一。 [4]  第一句説夜裏起行.第二句説到思念故鄉.第三句説到周圍環境清寂無擾.第四句又是説到思鄉.最後一句是詩詞裏面常用的手法.説到了早上鶴鳴一聲,這句更反襯思鄉情意.
作品名稱
《西江夜行》
外文名
《Thenight》
作    者
張九齡
創作年代
唐朝
作品出處
曲江集
文學體裁
五言古詩

西江夜行作品原文

西江1夜行
唐 張九齡
遙夜人何在,澄潭月裏行。
悠悠天宇2曠,切切故鄉情。
外物3寂無擾,中流澹自清。
念歸林葉換,愁坐露華生。
猶有汀洲鶴,宵分45一鳴。

西江夜行註釋譯文

西江夜行詞句註釋

1.西江:即古鬱水,上源為桂、黔、鬱三江,合於廣西蒼梧,東流為西江,亦稱上江。
2.天宇:天空。
3.外物:身外之物。
4.宵分:夜半。
5.乍:忽然。 [1] 

西江夜行白話譯文

漫長的夜啊,故人何在?碧波夜月之下行船,天地空曠而茫茫,思鄉之情,切切難忘。身外的景物沒有人的憂愁,清澈的河水也自在流動。念及鄉愁,離家已是林葉換了多個春秋了,擁着鄉愁坐在寂靜的夜裏,任憑寒露漸生,打濕了衣袖。而在此時,還有那江中沙洲上的白鶴,在這暗夜與黎明的分際,乍然長鳴,讓人暗暗心驚。
大致説,就是有思鄉之情.第一句説夜裏起行.第二句説到思念故鄉.第三句説到周圍環境清寂無擾.第四句又是説到思鄉.最後一句是詩詞裏面常用的手法.説到了早上鶴鳴一聲,這句更反襯思鄉情意.

西江夜行作品鑑賞

張九齡於唐朝盛世時期為官,其自身不僅才華橫溢,並且極富政治遠見。當時朝廷雖然處於全盛時期,但因為皇帝窮兵黷武,所引發的刑罰、徭役等問題極為嚴重。張九齡因看到了這些,所以多有諷諫之言最終被貶。因為自身遠離家鄉,又加之政治之途不順,他所作的思鄉詩比較多。這首《西江夜行》便是出於他那一段時間的作品,其中濃濃的思鄉之情可以品鑑。
其實,張九齡寫思念家鄉的詩作時,最擅用情景相融的手法,而這首《西江夜行》便是典型,第一句已經道出了夜色清新的景緻,而後從景入情快速轉換,第二句就將自我感受通過天空與故鄉進行了比較,把一腔思念之意烘托得淋漓盡致。不過,張九齡是素以事業為重的人,所以在這首詩裏,雖然人們可以讀出其濃濃的思鄉情,卻完全不帶絲低落的情緒,更多的是思鄉而不哀傷的遐想,詩末那句“猶有汀洲鶴,宵分乍一鳴”便是其快速整理自我思緒,又引讀者聯想的有力之證,將詩人個人情懷錶達得通透徹底。 [2] 

西江夜行作者簡介

西江夜行簡介

張九齡墓前雕像 張九齡墓前雕像
張九齡(678—740),唐朝大臣。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景龍(唐中宗年號,707—710)初年進士。唐玄宗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是唐朝有名的賢相。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為李林甫所譖,罷相。其《感遇詩》以格調剛健著稱。有《曲江集》。 [3] 

西江夜行人物生平

張九齡出生於官宦世家。少聰慧能文,弱冠參加科舉考試獲中進士,為秘書省校書郎、右拾遺。又登“道侔伊呂”制科,為左拾遺。他曾上書唐玄宗李隆基,主張重視地方官人選,糾正重內輕外風氣;選官應重賢能,不循資歷。後因與主政者不合,一度辭官返回家鄉。期間,主持修築梅關古道上的大庾嶺驛道,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暢通。唐開元六年(718)返回京城,宰相張説重其文才,稱為“後出詞人之冠”。開元十一年(723)被任為中書舍人。及張説罷相,因受權力鬥爭風波的牽連而被調往外地任官。開元十九年,玄宗召為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再遷中書侍郎。由於他才學超羣,風度亦甚佳,因而頗受玄宗的讚賞。開元二十一年,被任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丞相),主理朝政。他建議於河南屯田,引水種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其時,唐朝處在全盛時期 ,但卻又隱伏着種種社會危機。張九齡針對社會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從政之道,強調保民育人,反對窮兵黷武;主張省刑罰,薄徵徭,扶持農桑;堅持革新吏治,選賢擇能,以德才兼備之士任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針,緩解了社會矛盾,對鞏固中央集權,維護“開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後世譽為“開元之世清貞任宰相”的三傑之一。
在主理朝政時敢於直言向皇帝進諫,多次規勸玄宗居安思危,整頓朝綱。玄宗的寵妃武惠妃,欲謀廢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時,命宮中官奴遊説九齡,九齡叱退使者,及時據理力爭,從而平息了宮廷內亂穩定了政局。而對安祿山、李林甫等奸佞所為,張九齡更痛斥其非,並竭力挫敗其陰謀。
玄宗欲以范陽(今北京)節度使張守珪為相,以朔方(今寧夏靈武南)節度使牛仙客為尚書,九齡都反對,玄宗不悦,唐玄宗被李林甫的讒言所惑,玄宗遂於開元二十四年遷九齡為尚書右丞相,罷知政事。罷相後不久又因他薦舉的監察御史周子諒彈劾牛仙客,觸怒玄宗,坐“舉非其人”,貶為荊州長史。
開元二十八年(740),張九齡因病在韶州曲江逝世。初,安祿山討奚、契丹,戰敗,被執送京師。九齡主張按軍法處以極刑,玄宗不從。
在他死後,曾被其預斷為“必反”的安祿山卒掀起了“安史之亂”,從而導致唐朝迅速從“全盛”走向沒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張九齡的卓見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九齡。

西江夜行成就

張九齡詩歌成就頗高,獨具“雅正沖淡”的神韻,寫出了不少留存後世的名詩,並對嶺南詩派的開創起了啓迪作用。九齡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詩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懷遠》等更為千古傳頌之詩。有《曲江集》二十卷傳世。張九齡的詩早年詞采清麗,情致深婉,為詩壇前輩張説所激賞。被貶後風格轉趨樸素遒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