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峽盆地

鎖定
西峽盆地是豫西南一系列白堊紀斷陷盆地之一,位於秦嶺東段的南段。中生代末期,這裏處於東秦嶺構造帶上,因構造行動先後形成了沿北西至南東延伸的一系列斷陷盆地,這些盆地構成了大大小小的內陸湖泊與河流。其後的大約1億年的地質歷史中、在地古界基底上沉積了白堊紀和第三紀的湖泊河流相地層。
中文名
西峽盆地
行政區類別
河南省
所屬地區
南陽地區
地理位置
秦嶺東段的南段 [1] 
面    積
56 km²
著名景點
恐龍蛋化石

目錄

西峽盆地簡介

南陽地區西峽盆地的地層中含有豐富的恐龍蛋化石已馳名中外,它的發現被稱為震驚世界的重大發現。西峽盆地及相鄰的淅川、夏館等盆地的化石埋藏點,擬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將該區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清單。

西峽盆地考察研究

學者們考察了兩個地層剖面,並根據前人的資料,格西峽盆地白至系地層劃分為3個組,由下而上為走馬崗組、趙營組和六爺廟組。他們根據蛋化石的形態及大小和蛋殼顯微結構的特徵、推出這枚珍貴的蛋化石可以產於西峽陽城、張堂一帶晚白堊世的走馬崗組。他們認為。
西峽盆地的恐龍蛋化石羣 西峽盆地的恐龍蛋化石羣
這枚蛋化石埋葬時期浸沒於地下水或含鎂的半鹹湖水中,含鈣、鎂、鋁及溶解態硅的地下水或湖水運過蛋殼的氣孔孔道滲入蛋腔內;碳酸鈣沉澱蛋腔內壁形成方解石晶體層;隨着方解石晶體層增厚,堵塞了氣孔孔道、蛋腔與外界完全隔絕,形成缺罐頭環境;蛋腔內的有機物降解過程因缺氧而中止;蛋腔內的鎂、鋁、硅結合形成坡縷石;最後,具有複雜雙鏈結構的坡縷石,因其極強的吸附力可能吸附並保存了DNA分子
據專家透露,西峽盆地的恐龍蛋化石羣有如下特點:
一是分佈面積大,在西峽縣丹水鎮、陽城鄉和赤眉鄉的近1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均能找到恐龍活動的蹤跡。
二是埋藏集中,從局部的發掘剖面上可觀察到3個化石層,化石呈窩狀分佈,排列有序,每窩十幾到三十枚不等。
三是數量豐富,已發現的即達數千枚,估計全部埋藏量不下數萬枚,豐富程度舉世罕見;其小者如雞蛋,直徑4至6釐米,大者如飯碗,直徑40至50釐米,以扁圓狀居多,另有形如橄欖者,直徑達50釐米以上。
四是原始狀態好,基本未遭後期擾亂和破壞,除少量蛋殼受岩層擠壓表面略有凹陷外,大部分完整如初,實為世界上獨一無二。

西峽盆地意義

大量的恐龍蛋化石羣的出現,為研究地球發展史、地球上動植物的演化和生態環境以及地球災變等理論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
尤其是大量的恐龍蛋未及孵化而變成了化石,説明當時地殼有一次沉降運動,氣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很可能從此恐龍絕了後代。因此這些恐龍蛋化石的發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與西峽相鄰的內鄉縣寶天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附近,發現了一些含恐龍蛋和骨骼化石的地點。
西峽發現世界罕見的恐龍蛋化石羣被中國科技報評為一九九三年世界十大科技新聞之一;被河南日報、河南電台、河南電視台、河南廣播電視新聞中心評為1993年河南省十大新聞之一。專家預測,西峽恐龍蛋化石羣極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九大奇蹟。隨着恐龍滅絕之謎的深入研究,西峽無疑將成為世界新的旅遊和研究熱點。

西峽盆地發現

學術界認為,西峽盆地是中國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恐龍蛋化石地,時代大約為中生代白堊紀早期,距今一億年左右。從現場觀察,化石埋藏層傾角約50度,這可能是受新構造運動的影響所致,估計與中國的喜馬拉雅山、歐洲的阿爾卑期山脈同期隆起,這對於新構造山運動的研究可謂不可多得的材料。
中國是世界上恐蛋化石埋藏異常豐富的國家,已有14個省份發現了恐龍蛋化石,其中以山東萊陽、廣東南雄盆的恐龍蛋化石在國際上影響較大,而此次發現比上述地區更具有時代早、數量多、結構原始等特點。
據專家介紹,中生代的恐龍蛋化石是一種很稀有但又很特殊的化石,雖然在亞、非、歐、北美等其他地區均有了現,但遠遠不能與河南相比,省文物研究所已將其分為4科、8屬、12各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