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岙村

(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長街鎮下轄村)

鎖定
西岙村,屬於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長街鎮,離寧海長街東北方向約6.5公里,村裏有一座南宋年間建造的惠德橋,為浙江省級文保單位。
西岙村,古稱西洲。東晉,有人居息。留存千年古剎--集福禪寺。北宋至道鹹平年間(995-998年),陳氏先祖懷琪公自福建長溪小青峧遷至西洲,繁衍生息,氏族興旺。南宋,村落有“陳鄭周王,蔣穆姚林,金祝阮蔡,葉程顧賴”十六大姓聚居。歷代人才輩出,名榜十二位進士和眾多官吏。譜志有“父子三御史,一門四進士”,“三十六位在京官,三鬥三升芝麻官”的記載。南宋右丞相葉夢鼎(原名陳吉甫)生於西岙,六歲出繼母族。發運使鄭霖、國子監祭酒周成童、翰林學士王良寵同仕一朝,為國為民,兢兢業業。有感於“生同乎裏,仕同乎朝,皆是肱骨之臣”,度宗皇帝於一二六七年八月十五日特頒旨令這四姓後代同祭一祠,並賜“四大名宗”一匾,留存。 族譜記載 “一座晉寺,二穴古墓,三座宋橋,四姓祠堂,五盤碾子,六大古樹,七道聖旨,八處景觀,九龍搶珠。”村中尚存東晉古寺一座,宋代古墓一穴、石拱橋三座、碾子五盤,眾多古樹和居民院落遺址。二零一三年西岙村榮列第二批“中國傳統古村落”。
中文名
西岙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
面    積
5 km²
電話區號
0574
郵政編碼
3150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1140餘人(2014)
著名景點
寺前橋
祠前橋
惠德橋等
火車站
寧海火車站
車牌代碼
浙B
村榮譽
西岙村德惠橋第五批省級文保單位,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

西岙村簡介

西岙村 西岙村
西岙村離寧海長街東北方向約6.5公里,村裏有一座南宋年間建造的惠德橋,為浙江省級文保單位。此外,在村內大宗祠前面和村後集福寺前,還各有一座古橋,三座古橋將一條被西岙溪攔成數截的礫石古道連在了一起。這條古道直達車岙港古碼頭,是舊時當地山民同外界聯繫的唯一通道。
前不久,正在編寫《寧波古橋》一書的楊古城先生會同寧海縣文保部門對西岙惠德橋、祠前橋和寺前橋進行了綜合考察,發現三橋在形制和裝飾上有諸多相似之處,初步斷定三橋均為我市極為罕見的原真狀態的南宋石拱橋。當地文保部門已將這三座古橋聯合申報第五批省級文保單位。
1998年9月開始,楊古城等業餘文保員在各級文物部門的支持下,對寧波大市範圍內的232座古橋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現存最早、且未作整體大修的宋代古橋有4座,即寧海惠德橋、鄞州史彌遠墓前橋、慈溪後溪橋和鄞州東吳府前橋。
2013年1月下旬,楊古城又來到西岙村調查該村的寺前和祠前二橋。當時,地處村後僻靜山道上的寺前橋仍被厚厚的植被所覆蓋。當村民們七手八腳地將橋體上的枯枝衰草清除乾淨後,一種名為“圭角素雲”的如意雲紋裝飾出現在眾人面前。
據考證,這是一種宋代傢俱和建築中常用的底角裝飾。“圭角素雲”下面是雕有蓮花、海棠、梅花等四種花卉的龍門石(又稱橫鎖石,用以連固橋體)。在線條優美的5節拱券石之間,填有4塊券臉石,有關資料表明,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所繪的虹橋,也採用了這種拱券石與券臉石交合的構造。弧形的拱券石與橋面下的橫條拱石交錯構築,增強了石拱橋的穩固性。
西岙村 西岙村
祠前橋,地處西岙村的“鬧市區”。俯身觀察,可以在橋面上發現同樣的“圭角素雲”紋飾。和寺前橋一樣,祠前橋的橋拱也用橫條拱石錯縫拼接而成。此橋南面原有一座大宗祠(現已後移另建),是一座國內罕見的四姓合祀的宗祠,據《西洲陳氏宗譜》的記載,祠堂是南宋度宗皇帝為褒獎西岙村四位“生同乎裏,仕同乎朝”的大臣葉夢鼎、鄭霖、周成童、王良寵而特別下令建造的,時在南宋鹹淳年間。那是西岙村最輝煌的年代。專家推測,西岙村的三座古橋應當是這一年代修造的。
西岙村 西岙村
惠德橋有許多讓人嘖嘖稱歎的細節:四條龍門柱的柱端雕有4只宋代風格的石獅,耳小,眼凸,鼻與上下唇在同一平面上,與宋永裕陵的石獅如出一轍;蓮花狀橋欄柱雖已部分風蝕,但在專家眼中,這些蓮柱與東錢湖南宋史彌遠墓前的蓮柱並無二致;同祠前橋一樣,惠德橋的拱券也有榫接的痕跡;漂亮的“圭角素雲”,在惠德橋上同樣歷歷可數。
專家認為,遺存在西岙的3座南宋古單孔石拱橋,是西岙村鼎盛時期的文化遺產。三座古橋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科技價值,還有待進一步挖掘。
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網上公示結束,全國有915個村落上榜,寧波市入選4個村落,其中我縣深甽鎮龍宮村、清潭村和長街鎮西岙村榜上有名。
傳統村落保護髮 [1]  展工作由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於2011年聯合啓動。2012年,三部門公佈了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共646個村落。2013年初,三個部門繼續啓動了傳統村落補充調查和推薦上報工作,提出了擬作為第二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915個村落建議名單。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網上公示已經結束。根據相關規定,名單一旦列入名錄,傳統村落必須編制保護髮展規劃,確定保護對象及其保護措施,劃定保護範圍和控制區,住建部、文化部、財政部將予以監督指導。 [1] 

西岙村人文歷史

西岙古村位於寧海長街鎮東北方向6.5公里處,距離寧波市寧海城區30多公里,在白巖山南麓,古有海港通至三門灣北部海域,西岙村邊羣峯環峙,林木蓊鬱。西洲村民以陳姓為主。北宋時期,陳姓先祖自福建遷居於此,如今村中人口336餘户、1000餘人,陳姓佔八成,以山林、海塗養殖為業。
古稱西洲的西岙村山明水秀,人傑地靈,歷代文人輩出,有着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是寧海乃至浙東最古老的村莊之一。村內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正月十八夜“行大龍”,並保存着古祠堂、古道、古橋、古墓、古寺、古牌坊、古石碾等多處文物古蹟。
寧波市寧海縣長街鎮西岙村,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名單。西岙古村,古稱西洲,已有1000餘年,是寧海乃至浙東最古老的村莊之一。此處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歷代文人輩出,古蹟名勝眾多。有“兄進士,弟進士,兄弟四進士”的登科盛舉,更有“石橋釣月”、“曲水留香”等八景的華麗點綴。
西岙村在宋代時已頗具名聲,許多名人名士都慕名前往定居,被譽為“盛朝浙右無雙族、大宋江南第一家”。相傳宋代西岙有1000多户人家,居住有“陳鄭周王、蔣穆姚林、金祝阮蔡、葉程顧賴”十六大姓。西岙人才輩出,歷代出過進士12名。南宋紹興年間,趙廷芬、趙廷蘭、趙廷芝兄弟三人先後中進士,並有“三十六位在京官,三鬥三升芝麻官”之説。西岙還是南宋右丞相葉夢鼎的出生地。可見當時古村的輝煌。

西岙村歷史遺存古蹟

西岙古村,以浙東保留宋代地面文物最完整而著稱。三座南宋石拱橋填補浙東宋代原真性石拱橋的空白,一組南宋墓前石像生、南宋石門鼓都是寧海縣保存最完好的南宋文物。其他如正月十八,30餘米雙龍大龍燈民俗也明確記載始於南宋。古道、古橋、古墓、古樹、古牌坊、古石刻,一處處古蹟,隱藏在深山,默默地佇立了千百年,深厚的歷史積澱全寫在卧溪的橋洞裏、斑駁的磚瓦上、孤寂的牌坊中,連造型奇特的千年圓柏,它身上的枝枝蔓蔓彷彿都記錄着往昔歲月。
西岙村真可謂是“遺蹟遍地”,令人目不暇接。除了宋代三拱橋、宋代和明代墓及墓前石刻外,還保存有國家級古樹18棵,樹齡最長的為1200年古柏。另外,還有始建於晉代、重建於清代乾隆年間的集福寺,保存完好的宋代祠堂前石門鼓、宋井、宋代蓮花柱礎、明清5件石碾等等。有人歸納為:一座晉寺,二穴古墓,三座宋橋,四姓祠堂,五盤碾子,六大古樹,七道聖旨,八處景觀,九龍搶珠。

西岙村三座宋橋

一個有着江南秀色的古村,大抵是可以用一位古代的仕女來形容的,婉約別緻、清麗絕倫。如果説村中蜿蜒的溪水是美女盈盈的秀目,那麼橋就是她彎彎的眉。有了勾人的眉目,整個人才會令人眼前一亮。而村子,因為有秀水和石橋,才會顯得有魅力。
而西岙村無疑是絕色中的絕色。因為村子的溪道上架有古橋三座,而且是宋代的。這三座橋是:惠德橋、祠堂橋、寺前橋,2005年3月被公佈為浙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三座橋是寧波倖存僅有的宋代原真性石拱橋,而其中形制最完美者,為村口的惠德橋。 [2] 
西岙村惠德橋
西岙村口的山腳邊有一座單孔石拱橋,橋名惠德,俗稱四獅橋。多少年來,惠德橋一直默默地靜卧在這村溪上,真是“藏在深閨無人識”,就連刻在券石上的橋名,也是最近兩年才被發現的。惠德橋橋型不大,橋孔淨跨只有6.95米,孔淨高也只有3.36米,但它的歷史卻是非常的悠久;建築風格與拱券結構又是非常獨特的。
橋牆南北各伸出一對有着王者之氣的石獅頭,一對張口,一對閉口。據説獅子本是鎮橋吉祥物,“開口”,寓意進村親近鄉里,説好活、做好事;“閉口”,表示出外少管閒事、守法遵俗。
惠德橋立於此,已有700多年,當從它身上緩緩經過時,忍不住想起了一首詩:我願化身為石橋,經受五百年風吹,經受五百年日曬,經受五百年雨打,只願有一天你從上面緩緩走過!
來到惠德橋邊,不禁凝目屏息,這是一幅太過美麗的畫了。哪怕橋面已荒草滋生,藤蘿蔓延,仍掩飾不住它的秀色。橋為石砌緩拱單跨,跨溪6.5米,橋面長11米,寬4.5米。不大不小,不寬不窄,不陡不緩,什麼都是剛剛正好。如果就光是這座橋,也算不得讓人太過驚詫。可當它擁有蜿蜒清澈的溪水和層層疊疊的大樹、枝蔓、野草作為背景,立馬令這幅寫意畫增添了幾分山野之趣。 [2] 
西岙村祠堂橋
位於西岙村陳氏宗祠前,根據橋的形制判斷,祠堂橋應建於宋代,為框式橫聯砌置的單孔石拱橋。東西走向,橋長10米、寬3米、淨跨徑6米。2005年被公佈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岙村寺前橋
位於西岙村村北集福寺前,根據寺前橋的形制判斷,該橋應建造於宋代。南北走向,偏東,為框式橫聯砌置的單孔石拱橋。橋長10米、寬3米、淨跨徑6米。2005年被公佈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岙村西岙村古墓

西岙村村北,坐西朝東,原有墓道,入口處有石坊、墓前有刻字及其他石質飾物,另有翁仲武勳、石羊、石馬等石雕,大多已廢棄 [2] 

西岙村民俗活動

西岙村 西岙村
西岙還有正月十八“遊大龍”的民俗活動。“遊大龍”歷史悠久,代代相傳,遠近聞名,已被列為寧海縣非物質文化傳承項目。據《陳氏宗譜》記載:宋淳佑十三年(1253年),陳氏十一祖從京城返鄉,道經海灣遇海上二龍飛舞、風浪大作,即立香案祝禱,霎時風平浪靜。此後立規,年年正月十八村中舞遊雙龍慶賀人壽年豐。2004年,西岙村恢復遊大龍民俗,兩條五彩金龍身長32米,頭高3.8米,由40餘名青壯年抬着在村內外巡遊,吸引四面八方成千上萬觀光者。2008年,西岙大游龍曾應邀參加上海民間民俗博覽會表演,榮獲“江南第一大游龍”稱號。 [2] 

西岙村西岙古村風景

西岙村 西岙村
西岙村 西岙村
西岙村 西岙村
西岙村 西岙村
西岙村 西岙村
西岙村 西岙村
西岙村 西岙村
西岙村 西岙村
西岙村 西岙村
西岙村 西岙村
西岙村 西岙村
西岙村 西岙村
西岙村口牌匾 西岙村口牌匾

西岙村所獲榮譽

2022年1月,入選2021年浙江省3A級景區村莊名單 [3] 

西岙村旅遊交通攻略

寧波南站有去寧海長街班車,或到寧波火車站坐火車到寧海火車站。寧海東站有多班去長街的中巴,到長街鎮後,可換乘去西岙的中巴。
西岙村古樹
西岙村古樹 西岙村古樹
西岙村古樹
西岙村古樹 西岙村古樹
西岙村古墓前
的石馬
西岙村古墓前的石馬 西岙村古墓前的石馬
西岙村德惠橋
西岙村德惠橋 西岙村德惠橋
西岙村德惠橋
西岙村德惠橋 西岙村德惠橋
西岙村祠前橋
西岙村祠前橋 西岙村祠前橋
西岙村寺前橋
西岙村寺前橋 西岙村寺前橋
西岙村集福寺
西岙村集福寺 西岙村集福寺
西岙村碾子
西岙村碾子 西岙村碾子
西岙村橋雕
西岙村橋雕 西岙村橋雕
西岙村 西岙村
西岙村 西岙村
西岙村 西岙村
西岙村 西岙村
西岙村 西岙村
西岙村 西岙村
西岙村 西岙村
西岙村 西岙村
西岙村 西岙村
西岙村 西岙村
西岙村 西岙村
西岙村 西岙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