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單劇場

鎖定
西單劇場是北京西城區一所有着進八十年曆史老劇場,它的前身是曾經名震京城的哈爾飛大戲院、瑞園茶社、大光明影院,1949年後經過公私合營改制成現在的西單劇場,曾經先後上演過京劇、評劇、曲藝、雜耍、電影等各種大眾藝術,1994年因為西單地區整體規劃調整而被拆除,重建工程仍未竣工。
中文名
西單劇場
地理位置
北京新文化街甲47號

西單劇場大事年表

1928年,奉系軍閥張作霖敗走北京,位於北京西單舊刑部街的奉天會館從此衰落
1930年,吉祥戲院經理郝錦川租下奉天會館東院,開辦哈爾飛大戲院
1938年,為維持經營哈爾飛大戲院自行改變經營路線改制成瑞園茶社,專營曲藝雜耍
1940年,瑞園倒閉,商人楊宜之承租舊址開辦大光明影院,由於時局多變,其間大光明多次歇業
1949年,大光明重新開業,並開始實施公私合營
1954年,大光明影院改製為西單劇場,並開始演出戲曲、曲藝節目,期間西單劇場先後劃歸中國戲曲研究院、北京越劇團、北京曲藝團和北京曲劇團管理
1994年,因為西單地區整體規劃調整,西單劇院被拆除
2003年,“西西工程4號地”在西單地區開工興建,據開發商聲稱,該工程的三層將是西單劇場,主要用於演出音樂劇

西單劇場歷史沿革

西單劇場哈爾飛大戲院

哈爾飛開業於1930年9月14日,其名稱取自英語單詞“快樂”(Happy),因為經營者誤拼為“Haipy”故而因錯讀做“哈爾飛”。
哈爾飛承租奉天會館東院,在此專門建起一座佔地面積400平米的建築,觀眾席分上下兩層,並建成了京城首個半圓形戲曲舞台,舞台和觀眾席照明全部使用點燈,並設立有觀眾休息廳、小賣部等服務設施,是當時京城最為西化也是設施最為先進的戲院。
哈爾飛曾經是京城整個西部地區唯一的戲院,因而在開業以後直到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之間的這段時間內是北京最為火暴的戲院之一。哈爾飛主要演出京劇,穿插演出其他劇種,以迎合觀眾的口味。許多梨園名家如馬連良、周信芳、梅蘭芳、楊小樓、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高慶奎、李多奎、杜麗雲、金剛鑽、白玉霜等都與哈爾飛有着或長或短的合作關係。除了傳統戲曲節目,話劇、歌舞等現代舞台藝術也是哈爾飛經常上演的,當時比較著名的益智白話新劇社、上海明月歌舞團都曾經在哈爾飛進行過演出,演出內容大多是反應科學與民主精神的新編話劇、音樂劇和歌舞節目,在社會上引起一時的轟動。
1937年後,隨着時局趨於動盪,哈爾飛的經營日漸艱難,在1937年初,西單地區又先後開設了兩處戲院,1938年哈爾飛大戲院正式改制成為哈爾飛瑞園茶社,哈爾飛大戲院從此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西單劇場瑞園茶社

1938年1月6日瑞園茶社正式開始經營曲藝雜耍節目,自降身段由戲院改為茶社的瑞園,依舊延續哈爾飛的“名家路線”,經營者廣泛聯繫曲藝界的名角,評書藝人連闊如、架冬瓜;單絃藝人高德明、湯瞎子;鼓書藝人白雲鵬、方紅寶、小彩舞、相聲藝人小蘑菇、趙佩如、張傻子,另外河南墜子、口技、雙簧等曲種的著名藝人也均常年為瑞園演出。除了曲藝演出,包括魔術、武術、雜技等雜耍表演也在瑞園上演。
瑞園的曲藝節目名家薈萃,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節目短小,票價低廉,加之瑞園設施精良,因而很受北平市民的歡迎,不僅一定程度上留住了原來哈爾飛的觀眾,同時還吸引了很多底層的觀眾,瑞園曾經火暴了一段時間。
但是隨着抗日戰爭的不斷深化,在日偽政府統治下,北京社會生活越來越動盪,有閒暇和閒錢來欣賞文藝演出的市民越來越少,到1940年瑞園也徹底倒閉,由郝錦川經營了近十年的哈爾飛-瑞園徹底消失了。

西單劇場大光明影院

1940年瑞園倒閉之後,天津商人楊宜之承租了瑞園,將其改建為大光明電影院,專門放映英美流行影片,包括美國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米高梅公司等大公司的產品,先後上映了《綠野仙蹤》、《一世之雄》、《魯濱遜漂流記》、《古城春色》等影片。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日本正式相美英宣戰,北京的電影院被禁止播映英美產影片,只允許德意日產影片放映,由於受到市民的抵制,各影院經營舉步維堅,大光明甚至發生了典當電影拷貝給員工發工資的事情,最終不得不歇業告終。
不久日籍台灣人楊朝華接手大光明,於1943年重新開業,開業後的大光明不得不影、戲兼營,1944年,更是將電影放映機賣掉而專營戲劇,進入1945年後,軸心國陣營敗像凸現,楊朝華放棄大光明逃回日本。
日本宣佈投降後,楊宜之回到大光明,重新開始了電影放映產業,並繼續以放映英美影片為主。他通過與片商分成的方式引進最新影片,與二十世紀福克斯、派拉蒙、米高梅、雷電華、環球、聯美、華納兄弟、哥倫比亞等片商建立了關係,先後放映了《蘇伊士運河》、《蒙面大俠》、《海上血戰》、《太平洋戰爭》、《周勃郎》、《風流王孫》、《風塵雙俠》、《摩洛哥血戰史》、《神槍三太保》等影片。
1949年後,大光明經過公私合營得以保留,上映的影片也逐漸轉形為中國和蘇聯出產的“革命影片”,期間播出的《白毛女》、《小城之春》、《煙花兒女翻身記》、《滿城風雨》、《清宮秘史》、《風雨江南》、《貨郎與小姐》等影片仍然被許多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中國人視為精品。
1945年直到1952年之間的階段是大光明的黃金時代,新片不斷,影院的上座率高,收入穩定。直到1954年,有關管理部門決定將大光明改建為用於舞台劇演出的劇場,大光明結束了他的電影院時代。

西單劇場西單劇場簡介

1954年,中國戲曲研究院接管了大光明影院,並將其改建為適合舞台劇演出的西單劇場,中國評劇院、中國京劇院、中國戲校、馬連良劇團、荀慧生劇團、北京市京劇一團、北京市京劇四團、北京市曲藝三團、北方崑曲劇團先後在這裏登台表演表演,演出過的知名劇目有:評劇《秦香蓮》、京劇《挑滑車》、《紅娘》、《岳母刺字》、《呂布與貂蟬》、崑曲《牡丹亭》、《桃花扇》、相聲《學評劇》、《空城計》等;此外還播放過電影《李時珍》、《鐵道游擊隊》、《兩個探險家》等。
1959年,上海的上海市越劇一團調往北京成立北京市越劇團,西單劇場被劃歸北京市越劇團管理,在西單劇場的越劇演出廣受北京市民的歡迎,但是由於來自上海的演員不能適應北京的氣候,1961年北京市越劇團解散了,西單劇場又被劃歸北京市曲藝團管理。
此後直到1985年,西單劇場一直以上演曲藝節目為主,兼顧放映電影,曲藝名家魏喜奎、高鳳山、關學增、羅榮壽、趙振鐸等曾在此登台演出,此外還播放過電影《五朵金花》、《洪湖赤衞隊》、《以革命的名義》等。
1985年,北京曲藝團被拆分為北京曲藝團和北京曲劇團兩個演出團體,西單劇場又被劃歸北京曲劇團管理。此後,隨着舞台演出的衰落,西單劇場主要轉向播映電影,同時開闢了電子遊戲廳、錄像廳等副業。
1994年,由於西單地區整體規劃調整,西單劇場被拆除,本擬在1998年重建的西單劇場開業迎客,但直到2003年冬季,含有西單劇場規劃的“西西工程4號地”才正式開工,規劃中的西單劇場位於該工程的三層,是一所以演出舞台音樂劇為主的1500座現代化劇院,其設計標準不差於保利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