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

鎖定
動物科技學院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辦學歷史最悠久的學院之一。1936年開始招收本科生,1963年開始招收研究生。
學院設有動物科學系、草業科學系、水產科學系,有動物科學、水產養殖學、3個本科專業。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特種經濟動物飼養、動物學、遺傳學、水生生物學7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特種經濟動物飼養、動物學、遺傳學、水生生物學7個博士學位授權點,設有畜牧學博士後流動站。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是國家重點學科。 [1] 
學院擁有國家肉牛改良中心、陝西省現代牛業工程研究中心、陝西省肉牛工程研究中心、陝西省奶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陝西省飼料工程研究中心、蠶桑絲綢研究所、草食動物研究中心、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研究所、水產科學研究所9個國家、省級及校級科技創新研究平台。安康水產試驗示範站、石泉蠶桑試驗基地、靖邊絨山羊基地、畜禽生態養殖場、牧草與草坪標本園5個校內外教學科研試驗基地、34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主辦《中國牛業學報》、《家畜生態學報》、《畜牧獸醫雜誌》、《北方蠶業》4種學術刊物。 [1] 
中文名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
創辦時間
1936年
作    品
《中國牛業學報》
院    長
姜雨
教職工
158人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師資力量

學院現有教職工158人,其中教授、研究員40人(二級教授8人),副教授、副研究員63人;研究生導師75人,其中博士生導師44人。教師中國家及省部級突出貢獻專家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4人,陝西省“百人計劃”入選者1人,陝西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1人,陝西省“三五人才”7人。
2010年,學院有學生2003人,其中本科生1003人,研究生1000人(碩士研究生720人、博士研究生280人)。建院先後培養各類人才10000餘人。著名養牛學專家邱懷教授、養羊學專家劉蔭武教授、養豬學專家路興中教授等是校友中的傑出代表。 [1]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學科研

學院積極圍繞國家和地區戰略需求進行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工作取得重要進展。學院科研經費穩步提高,承擔各類科研項目近100項,到位經費在2007年突破千萬元后,2008、2009年再創新高突破兩千萬元,為各類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院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7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0項,省科技進步三等獎8項。先後育成了秦川牛、西農薩能奶山羊、關中黑豬、關中驢、關中馬等優良品種,對關中地區乃至整個西北地區農民的增收、地方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1] 
學院堅持產學研緊密結合的辦學特色,通過加強院外所和基地建設,開展科技合作與技術服務,不斷強化服務“三農”的能力。充分發揮基地在科技推廣和技術服務等方面輻射帶動作用,每年培訓各類養殖技術人員近10000人次,發放科技資料30000餘份,有效的帶動了地方畜牧業的發展。 [1] 
學院將堅持教學立院、科研強院、學科主導、產學研緊密結合,強化現代生物技術與畜牧學科的滲透交叉,全面提升傳統優勢學科水平,為建設以中國乾旱半乾旱地區農業為特色的世界一流畜牧學學科而努力奮鬥。 [1]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學院領導

據官網資料顯示 [2]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學院領導有:
院長:姜雨 [2] 
學術院長:姚斌 [2] 
院黨委書記:曹軍會 [2] 
副院長:趙運良 [2] 
副院長:凌飛 [2] 
副院長:楊小軍 [2] 
副書記:王小龍 [2] 
黨委副書記:王力 [2]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歷史沿革

學院歷史沿革 學院歷史沿革 [3]
1936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建校之初即設有畜牧科,1939年設置畜牧獸醫系。
在多年的辦學歷程中,畜牧、獸醫幾經分合,數易其名,於1998年初合併成立動物科學與動物醫學學院。
1999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合併組建時,原隸屬陝西省農業科學院的畜牧獸醫研究所、蠶桑絲綢研究所併入動物科技學院,組建成立動物科技學院(畜牧獸醫科學研究院)。
2007年9月28日,按照學校學科發展規劃的要求,以畜牧學一級學科成立新的動物科技學院。 [3]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機構設置

管理機構
黨政綜合辦公室,領導小組與委員會
教學機構
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系,動物營養與環境衞生系,動物生產與畜牧工程系,智慧牧業科學與工程系,水產科學系,實驗教學中心
科研機構
國家發改委現代牛業生物技術與應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農業農村部動物生物育種國際農業聯合研究中心,農業農村部動物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農業農村部畜禽資源(牛)評價利用重點實驗室,農業農村部國家肉牛改良中心,陝西省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重點實驗室,陝西省牛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陝西省奶山羊養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陝西省略陽烏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蠶桑絲綢研究所,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研究所,水產科學研究所,肉牛研究中心,反芻動物遺傳與進化研究中心
附屬機構
畜牧教學試驗基地,《畜牧獸醫雜誌》雜誌編輯部,《中國牛業科學》雜誌編輯部,《家畜生態學報》雜誌編輯部,《北方蠶業》雜誌編輯部 [4]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學科建設

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
研究方向主要有生物技術與動物育種、動物遺傳資源研究、動物生殖生理與調控。
本學科立足西北地區固有畜禽品種資源,利用數量遺傳學、分子遺傳學、分子標記和分子設計等現代生物技術手段,以培育和改良適合西北地區的具有優質、高產、抗逆等特性的畜禽品種為目標,系統地開展了現代遺傳育種理論、方法與技術的研究。
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
20世紀40年代,我國動物營養的奠基者之一王棟教授執教我校,在國內率先講授“家畜飼養學”課程,並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奠定了本學科的歷史基礎。20世紀70年代,王和民、金公亮、盧得仁、霍啓光教授等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我校動物營養與飼料學科。1983年,在金公亮、盧得仁教授主持下,獲准設立我國第一批飼料科學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2001年和2003年分別設立飼料科學和草業科學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2004年起招收營養生理博士研究生,2006年起招收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博士研究生。
經過多年建設與積累,本學科點已初步形成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並擁有一支高水平的研究團隊。本學科點現有研究人員17名,其中教授6名、博士生導師4人、副教授4名,8人已具有博士學位。每年培養28-35名碩士研究生和7-10名博士研究生。
本學科點以反芻動物(奶山羊、秦川牛、奶牛)、家禽(蛋雞、肉雞)為重點研究對象,始終圍繞着動物營養原理與方法、分子營養、免疫營養與調控、飼料資源開發與高效利用等四個方向開展長期系統地研究。其中在山羊消化生理及奶山羊營養需要、營養免疫與代謝調控、畜禽高效飼餵技術的集成研究與示範、飼料產業化關鍵技術集成研究與示範等方面居全國領先地位。2008年成立了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研究所,為學科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撐,併為加強學科點的社會服務能力提供了平台,實現產學研學科的持續發展。
近年來,共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陝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陝西省科技創新工程重大科技專項等科研課題35項,年均科研經費320萬元。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和推廣一等獎各1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9項,陝西省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發表學術論文260餘篇(其中SCI論文25篇);主編或副主編出版著作20部。
本學科點充分發揮產業關聯度高的特點,始終堅持產學研緊密結合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思路。迄今已有245名研究生獲得碩士學位,9人獲得博士學位,現有在讀碩士85名、在讀博士15名。畢業的碩士研究生中有36名在外校或外專業獲得博士學位,多數已成為本學科領域的學術帶頭人或國內外著名農牧企業的技術骨幹。
特種經濟動物飼養
現有科教人員1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員)6人。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5人。具有博士學位5人,碩士學位1人。
主研究方向有種質資源與利用、蠶(桑)病理與病原微生物、特種經濟動物營養調控。
該學科為2006年新設立的二級博士學位授權學科。該學科在家蠶基礎品種選育和桑樹育種研究方面,居國內領先水平,具有北方旱區蠶種育種的明顯特色與優勢。另外,在鴕鳥、家兔、狐狸、鹿等經濟動物引種與選育,高效繁殖與飼養技術,飼料與營養等方面有一定學科積累。
動物學
現有科教人員1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員)5人。博士生導師5人,碩士生導師5人。具有博士學位9人,碩士學位1人。
主要研究方向有動物生物技術、動物生理調控、動物遺傳資源。
本學科已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30餘篇,其中SCI收錄論文62篇,主編出版著作和教材8部,申請和獲得國家技術發明專利14項。
水生生物學
水產養殖
漁業資源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科研機構

蠶桑絲綢研究所
蠶桑絲綢研究所所部有職工24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4人(博士1人,在讀博士2人,2人入選省“三五”人才),管理人員1人,工勤技能人員9人。主要從事蠶桑新品種選育、蠶桑病蟲害防治技術、蠶用新藥劑、絲綢製品等試驗研究和蠶桑實用新技術、新機具、新設備的開發、引進與推廣以及蠶種繁育、蠶業教育等工作。科研工作水平經農業部“七·五”、“八·五”綜合評估居北方蠶區研究所之首,是促進和發展西北蠶絲業的重要技術依託單位。
自全國科學大會以來主持完成科研成果58項,協作獲獎科研成果19項,其中八十年代以來,獲國家發明獎1項,省級成果獎13項。研製的散卵自動稱量儀已在全國蠶種生產單位廣泛應用;選育出高繭層率和高出絲率系列基礎品種,並被多家單位引用,育成多對優良新品種;育成的陝蠶系列實用品種成為北方蠶區的當家品種,其中陝蠶二號、陝蠶三號被認定為國家級品種;選育出了一批經濟性狀特優的多倍體桑樹品種及果用型桑品種;研製的高效、廣譜、低毒蠶用消毒劑強氯安有效氯含量高達96%以上,多次榮獲國家和省部級大獎,並取得了國家專利;新近又研製出了高效燻煙消毒劑蠶燻安、果用殺菌劑菌均殺和桑神茶等產品;建立了石泉蠶桑科學實驗基地,促進科技成果在農村的轉化。在家蠶基礎選育和桑樹多倍體育種方面分別居國際、國內領先水平。
草食動物研究中心
草食動物研究中心是學校批准的校級研究中心,是集草食動物品種選育、良種快繁、重大疫病防治、優勢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草食動物產業化工程技術開發、草食畜牧業循環經濟技術開發於一體的綜合性草食動物試驗示範研究基地。
中心下設3個研究所(秦川牛研究所、奶山羊研究所、草食動物遺傳資源研究所)和10個相關研究室,2個定位試驗站,配套有相應試驗所需儀器設備;現有教授8人,副教授12人,講師18人。承擔草食動物研究方面國家及省部級項目21項。其中: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計劃”項目4項;“國家863高技術研究與發展計劃”項目4項;“跨越計劃”1項;“國家畜牧重大產業化項目”2項;“國家科技成果轉化”項目2項;“農業部豐收計劃”項目2項;“948”引進項目1項;“陝西省攻關”項目4項。爭取科研經費近1000萬元。取得與草食動物相關的科研成果8項,其中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發表相關學術論文20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50餘部。
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是:
(1)品種選育:通過對秦川牛、關中奶山羊等品種進行提純復壯,不斷提高其生產水平與產品質量。
(2)良種快繁技術:主要通過開展胚胎分割、胚胎移植、人工受精、性別鑑定等技術應用研究,加速品種的繁育和改良。
(3)重大疫病防治技術:針對存在的草食動物主要傳染病、普通病進行防治技術研究。
(4)優勢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保護現有的品種資源,挖掘新的種質資源,合理有效地利用品種資源,提高草食動物的生產水平。
(5)草食動物產業化工程技術:開展草食動物產業系統工程研究與開發。
(6)草食畜牧業循環經濟技術:開展草食動物資源的再利用技術研究,使飼草、動物產品、動物廢棄物三者都能得到有效利用,減少環境污染。
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研究所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研究所,是集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研究、學術交流、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培養於一體的平台,以學科交叉、滲透融合為突破口,與相關科教單位和飼料企業聯合攻關,解決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中的關鍵技術,以服務於現代畜牧業生產。研究所的主要任務是發揮學科的科學和產業優勢,凝聚人才,推動科研,促進學術交流,服務國家和地方社會經濟建設,形成高水平、有特色的學術團隊,爭取國家、地方以及橫向科學研究與科技開發項目。研究所已在畜禽精準營養需要量及其代謝調控機理研究、飼用微生物和胃腸道微生物生物技術研究、最適免疫機能的營養調控及免疫應激期關鍵營養素的需要量、動物分子免疫與動物基因工程單克隆抗體等研究方面形成了明顯的特色和研究優勢。隨着研究所的運作和學科發展,研究所將研究方向進一步凝鍊為動物營養原理與方法、分子營養、免疫營養與調控、飼料資源開發與高效利用。
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研究所為加強學科點的社會服務功能提供了平台,其良性運作將為畜牧一級學科建設提供強大的支撐,並將進一步凸顯我校產學研結合的辦學特色,也將為籌建國家飼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奠定必要的基礎。科學研究:承接國家及省部級科技項目;聯合申報國家大型科技項目、工程技術項目、成果轉化及產業化項目;發展中外合作項目;接受企業委託研發項目。
成果轉化與推廣:飼料、養殖新技術及新產品的孵化、升級、集成和轉讓;為企業或行業提供高品質技術服務;畜牧及飼料工程建設項目諮詢。
人才培養:培養碩士、博士、博士後等高層次人才;接受高級訪問學者來所工作;舉辦技術研討會和專業技術培訓;為企業代培技術人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