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北民族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

鎖定
西北民族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簡稱“民大新媒體”,是經校團委批准成立的校級學生社團組織。
中心成立於2013年4月8日。
中文名
西北民族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
簡    稱
民大新媒體
成    立
2013年4月8日
隸    屬
西北民族大學
指導老師
胡俊

西北民族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社團簡介

西北民族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簡稱“民大新媒體”)是受共青團西北民族大學委員會直接領導,接受西北民族大學學生社團聯合會業務指導的校級學生社團組織。西北民族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積極參與學校各項集體活動以及宣傳工作。
基於國內新浪、騰訊等微博平台,以研究新媒體特別是微博發展趨勢、運營方法、規律為主要目的,提高高校學生對新媒體的認知,實現高校學生與新媒體平台的對接。
本着“服務師生、宣傳學校”的宗旨,以“分享、研究、創造”為核心理念,致力於學校微博文化的建設,增長學生傳媒意識和能力,着眼於學校網絡宣傳的長足發展,積極營造樂於分享、專注研究、積極創造的氛圍。

西北民族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社團工作

(一)基於國內新浪、騰訊 [1]  等微博平台,以研究新媒體特別是微博發展趨勢、運營方法、規律為主要目的,提高高校學生對新媒體的認知,實現高校學生與新媒體平台的對接。
(二)本着“服務師生、宣傳學校”的宗旨,以“分享、研究、創造”為核心理念,致力於學校微博文化的建設,着眼於學校網絡宣傳的長足發展,積極營造樂於分享、專注研究、積極創造的氛圍。
(三)依託新浪、騰訊等微博平台和微信、米聊、人人、QQ空間等新媒體,建立高校與新媒體平台的溝通渠道,通過對新媒體的研究實踐,助力校園文化建設,把握新媒體前沿脈動,提高大學生媒介素養,為優秀學生提供社會實踐機會,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新媒體人才,為學校以及上級教育部門輸出新媒體研究成果。
(四)加強與兄弟高校新媒體研究中心和我校社團聯合會、校學生會、各學院團委學生會、校報、廣播、校園網、手機報等組織的交流與聯絡,共同進步,增進友誼。

西北民族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部門設置

西北民族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團隊由6個部門構成。實施金字塔層次管理結構。研究會領導部門為主席團,下設新浪團隊、騰訊團隊、百度百科團隊、記者團、秘書部、視頻部共5個部門,共同運作和管理。
研究會的組織形式為會員大會監督下的會長負責制,設會長1名,副會長4名,秘書長1名,共6人組成研究會主席團。每個部門設置2名運營專員,秘書部則設置2名副秘書長。會長代表研究會對會員大會負責,副會長兼顧部長職能,分管各部工作,並協助會長工作,同時與各個團隊的運營專員(副秘書長)一起對會長負責。各部實行副會長(秘書長)負責制。

西北民族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主席團

主要職能有制定和修改章程、選舉研究會執行機構、審議研究會執行機構的工作報告和財務報告、決定研究會終止事宜、決定其他重大事宜。會長主要負責協會對外工作,副會長(秘書長)主要負責協會對內工作,內外兼具共同管理和發展新媒體研究中心。

西北民族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秘書部

主要有新媒體研究中心辦公室管理、協會建設和培訓、協會經費管理、活動宣傳策劃和製作這五項基本職能。對內秘書部負責辦公室日常值班安排和人員接待。策劃協會內部活動,以及策劃對團隊成員的工作技能培訓。對外配合其他團隊,協助製作宣傳物品和海報設計,共同完成協會活動前期的準備,活動後期負責經費統計和整理,明確協會經費使用情況,協助會長對協會的整體經費管理透明、合理、準確。

西北民族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記者團

負責學校外宣任務,投稿平台有中國民族報、中國教育報、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中青在線、中國大學生在線、校媒網、中國甘肅網每日甘肅網以及校園新聞網。

西北民族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新浪團隊

校園微博的運營、微博上牆、官博認證。

西北民族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百度百科團隊

編輯和完善詞條,使更多的人能共享到知識。所有百科愛好者共同協作編寫百科全書,讓知識在一定的技術規則和文化脈絡下得以不斷組合和拓展。

西北民族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騰訊團隊

學習微信上牆技巧、管理微信公眾平台、獲取閲讀量與關注

西北民族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視頻部

採集和拍攝視頻素材並負責後期的剪切與製作。

西北民族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發起人簡介

餘雪攀,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2010級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學生。曾任學生社團聯合會網絡新聞部副部長,有着豐富的社團管理經驗。在任職期間經常接觸網絡這一平台,尤其是對微博“情有獨鍾”,曾在2012年下學期協助學生社團聯合會、學生會、各社團以及社團負責人進行騰訊微博認證,熟練掌握微博的應用技巧。
王秀莉,新聞傳播學院2012級廣播電視新聞學2班學生。現為西北民族大學學生社團聯合會官方微博負責人之一,喜歡微博,熱愛生活,樂於分享,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張宇,電氣工程學院2012級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4班學生,現在社聯辦公室、大學生就業促進會擔任委員職務。從高中起擁有個人微博,熟練掌握使用微博的方法。性格開朗、穩重、有活力,待人熱情、真誠;工作認真負責,積極主動,能吃苦耐勞;喜歡思考,虛心與人交流,以取長補短;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實際動手能力和團體協作精神。
劉彤,經濟學院2012級金融5班學生,擅長寫作,朗誦,微博。曾獲獎項:采薇文學徵文大賽二等獎,詩歌朗誦創新大賽優秀獎。 [2] 

西北民族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社團活動

西北民族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綠植領養活動

活動圖片 活動圖片
2015年4月12日第五屆全國大學生綠植領養活動由新媒體研究中心正式承辦,活動順利結束。 [3] 
2016年4月8日第六屆全國大學生綠植領養活動走進民大校園,“綠色校園行,有種你就來”,西北民族大學舉辦了為期兩天的綠植領養公益活動。
2017年4月23日,第七屆全國大學生綠植領養西北民族大學站在榆中校區舉行。 [4] 
這是共青團中央學校部、新浪微博共同發起的全國大學生綠植領養活動,旨在傳遞環保理念,鼓勵大學生親身參與綠色植物種植行動,積極喚醒全國大學生環保意識。據悉,自2011年3月第一屆全國大學生綠植領養活動啓動至今,活動已經先後進入上千所大學免費派發了各類綠植種子,種植綠色植物上百萬株。
本次活動由西北民族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主辦,為同學們提供了薄荷、桔梗、羅勒、薰衣草、勿忘我、野菊花等種子,還有很多製作精美的花盆供大家選擇。
綠植領養活動
綠植領養活動(2張)
在榆中校區活動場地,許多同學紛紛駐足觀看,活動現場熱鬧非凡。同學們只要通過微博客户端掃描二維碼並點擊“我要種苗”,即可免費領取種子和花盆。工作人員還會送上一張綠植領養宣傳手冊,上面介紹了培育植物的各種方法。不斷聚集的同學,爭相掃描二維碼,每位領養綠植的同學臉上喜悦的笑容,構成了春天校園裏美麗的風景。 [5] 

西北民族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百度百科活動

2014年西北民族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青年志願者協會、愛心社、蘭州大學百度百科俱樂部、興隆山管理局科研所參加----2014你好,地球植物二維碼活動. [6] 
地球二維碼活動
活動圖片 活動圖片 [7]
2016年12月23日新媒體研究中心百度百科部與西北民族大學愛心社一同在蘭州市榆中縣的高家崖小學舉辦了百度百科VR數字博物館的捐贈活動。

西北民族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記者團活動

2014年5月17、18號,由西北民族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舉辦的中國甘肅網授權招募校園記者選拔分別在榆中校區大學生活動中心106和數計院進行。
參加選拔首輪面試共有34人,以新聞傳播學院的學生為主,包括部分文學院學生。面試過程中,面試官就校園記者應具備的靈活性,敏感性,應對突發情況的機動性等基本素質展開提問。在隨後的筆試環節中考察了新聞寫作等理論知識,經過兩輪選拔後,最終選出17名合格的校園記者
記者面試
記者面試(2張)
本次校園記者選拔,旨在選出有能力、有才華的人員,採集校園內的最新活動消息,為中國甘肅網提供新聞信息,宣傳甘肅省各大高校特色風貌,展示大學生青春風采,加強各高校間互動以及高校與社會互動。 [8] 

西北民族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微博上牆活動

2015年11月7日#YI.社團#@西北民族大學學生會社團聯合會第二屆赤道音樂節微博大屏幕由西北民族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承辦。 [9] 

西北民族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民大微博之夜

微博之夜 微博之夜
2015年12月20日晚,首屆“民大微博之夜”活動在榆中校區舉辦。新媒體研究中心主席範智倫同學致辭並宣佈活動正式開始,新媒體研究中心微博組組長袁闊介紹了我校微博目前的概況與未來發展的前景。
活動共設置九個獎項分別是:最勤勞小蜜蜂獎,最具潛力獎,最具話題獎,最受歡迎獎,最佳園丁獎,最具公信力獎,最佳人氣社團,最佳人氣學院,最具話題獎。
活動圖片 活動圖片
活動期間,社聯文藝部的街舞表演和歐宇翔的獨唱精彩紛呈,微博抽獎環節更是一次次帶動現場氛圍。全場的最大亮點莫過於獲獎者的神秘裝扮了:口罩、米老鼠、大白等等一系列的“獲獎者”給現場嘉賓帶來了歡聲笑語。對於此次活動的成功舉辦,新媒體研究中心主任範智倫説到:“此次活動的意義是讓更多的人瞭解、關注微博,感受微博的力量——‘見微知著,微力無窮’。同時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現在,校園新媒體也需要更好的發展才能跟上時代腳步。”
成員 成員
活動最後,校團委負責老師致辭,回顧了我校新媒體建設與發展過程,充分肯定了此次活動的開展;校團委希望各級團學組織繼續依託新媒體資源,用微博的形式來帶動廣大學生參與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促進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希望同學們在充分享受網絡自由和快樂的同時,擔當起維護網絡秩序的責任,依法上網,文明上網、理性上網,做一名合格的網民,在互聯網上傳遞正能量,發出“民大青年好聲音”。 [1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