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冶村

鎖定
西冶村屬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東冶鎮,是東冶鎮大村之一,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城東南30公里處,它依山傍水,羣嶂環抱,一千五、六百畝大的一塊盆地橫卧其間,山川秀麗,物產豐富。距東冶鎮10公里,總面積9.6平方公里,共728户,2235人,耕地2715畝。2008年糧食總產734噸,蠶繭產量為97噸,經濟總收入2540萬元,人均收入4280元。
2018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擬將西冶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1]  2019年6月6日,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2]  2020年3月,該村作為第二批村落單館入駐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 [3] 
中文名
西冶村
外文名
Xiye VIllage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東冶鎮
地理位置
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城東南
面    積
9.6 km²
電話區號
0356
郵政編碼
048119
氣候條件
温帶大陸性氣候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南坡寨
玉皇嶺
西冶水庫
澗河
車牌代碼
晉E
方    言
晉東南方言

西冶村歷史沿革

西冶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村中成湯廟內現存最古老的石碑是明正德四年(1509年)重修碑,碑文記載:縣治以南四十里許,里名西冶,有成湯廟一所,其來尚矣,究其創始,無跡可稽。500多年前西冶大廟就由來已久,不知所建日期,其歷史悠久,可想而知。
西冶由西冶主村、東寺溝、水磨溝、爐溝、後嶺組成。
解放前西冶的自然村更多,曾有“九溝十八掌”的説法,可見過去西冶村之大。九溝為:東寺溝、西寺溝、金家腰溝、趙溝、後溝、爐溝、範上溝、高晉溝、樹皮溝;十八掌為:前南掌、後南掌、高南掌(爐溝河小爐溝對面)、前水掌、後水掌(東葦園後)、大華掌、小華掌(東寺溝)、馬胡掌、天台掌、英樹掌、崔甲掌(範上溝)、張甲掌(爐溝)、老杜掌、石甲掌(水磨溝)、前梨樹掌、後梨樹掌、大掌(後溝)、老凹掌(元凹)。
建國初期,西冶成立鄉政府,由西冶、小王莊、獨泉、槍桿、衞節、焦坪、上節、原桑林鄉所屬行政村組成。1950年成立兩個互助組,1952年成立初級農業社,由17户組成。來年成立中級農業社,發展到54户。1954年成立高級農業社,被縣政府授予“模範農業合作社”,並贈玻璃鏡框一塊。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同時撤銷西冶鄉,西冶作為陽城縣的七一農業社隸屬於東冶公社,成立西冶大隊,另立桑林公社,同時範上溝、樹皮溝劃歸桑林公社管轄,至1982年正式更名為西冶村,一直至今。
説起農業生產,不得不回顧,1945年“子弟兵開渠引水的故事”。1945年開渠以前,西冶人民採着大自然賜予他們的這方寶地,守着上游的清泉,卻過着十年九旱的苦日子。1945年秋冬,八路軍129師386旅某團進駐西冶,部隊首長看到西冶守着泉水卻不能為民造福,提出要幫助西冶修水渠的設想,並決定派隨軍水利技師張漢山(山西安澤人)和四專署建設科水利組組長李盛林(山西定襄人)二人負責勘察設計,經七天的勘察,挑燈夜戰,終於設計出了“於上游截潛提水,修南北兩條自流水渠,澆地數百畝”的施工方案。接着部隊首長又派出駐地指戰員200多人,與西冶人民一起頂風冒雨、披星戴月,戰風沙,鬥嚴寒,開山炸石,築壩開渠,經過一年奮戰,完成了全長2500米,渠寬0.4米,深0.67米,流量0.2立方米/秒的北大渠,使600畝旱地成了水澆地。隨着解放戰爭的推進,1947年秋部隊南下作戰,張漢山、李盛林兩位水利專家也隨軍南下。令人痛心的是,在河南濟源五龍口修建水利項目中,二人不幸相繼犧牲。噩耗傳來,西冶百姓無不痛心疾首,為永遠緬懷張李兩位烈士,於一九四八年春從河南五龍口將張李兩位烈士遺骨遷回西冶,葬於村西西閣外路旁,立“勳勞播世”墓碑,並舉行隆重的追悼大會,授予張李兩位烈士為西冶村“特殊村民”稱號,從此每逢清明節西冶百姓及西冶學校學生自發到烈士墓進行祭掃。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因修路以及農村建設,將張李兩位烈士墓遷至爐溝橋西路旁,路前就是兩位烈士設計修建的水渠,目的是讓兩位烈士永遠注視這條水渠,同時也是鞭策歷代西冶人銘記這條水渠造福西冶子孫的偉績。 [4] 
西冶村 西冶村

西冶村自然人文景觀

西冶澗河
西冶河
西冶河(6張)
西冶村位於西冶水庫下游,四面環山,許多山巒匯聚於此,素有十龍九回頭之説。西冶河無疑是賦予其靈秀的重要景觀。
有一首短文是這樣寫的:商湯祈雨,濟澗河水,澗河之畔,山水俊秀,樹木葱葱,上古多亂,因此僻靜,擇而居之,方有村落,西冶為大,康乾盛世,入丁興旺,建鎖雲橋,修村東南西北四閣,為樹民風,修村東南西北四佛堂,民風淳樸,崇文尚禮,多有舉人,旗杆院為證。民間藝人,鐵匠為最。村東槐樹,村中大廟,福廕眾生,歲月如流,風光不復,槐樹已毀,大廟搖搖欲墜,頓失昔日光彩,今逢盛世,百業具興,上下和諧,廟宇傳承文明,何不復修?
適逢盛世,借美麗鄉村建設之風,乘大興旅遊項目之潮,西冶風光俊秀,澗河水清澈,文化底藴深厚,大可為而有可為,何樂而不?芸芸眾生盼之!
南坡寨
南坡寨
南坡寨(4張)
南坡寨又名無敵寨,四面懸崖峭壁,樹茂林密,只有東西二門可出入,西門小路從河邊崎嶇向上,可通往寨前。進入寨門有塊較為平坦地面,平坦地面上有一青石窯洞,窯洞上座落着古佛廟,古佛廟右窗台下砌有石碑一塊。據碑文記載,明崇禎五年,流寇猖獗,房主張俊行建大殿一座,請真佛三尊菩薩三尊供奉於大殿,由西天燃燈古佛掌殿。被後人俗稱古佛廟。西冶民間有很多關於無敵寨的傳説故事,據傳宋金時期戰亂連年,流寇四起,百姓為避難修建寨牆,在一次流寇騷擾時,對山寨久攻不下,就想圍困山寨,想的是圍困久了怕不餓死你們?還怕你們不自己出寨下山嗎?殊不知我們的先人都很有智慧,其中金代進士吉天佑就是傑出代表。吉天佑在流寇圍困山寨時給大家出主意,叫大家把被子衣服搭在了寨牆上,圍困山寨的流寇看見後以為山寨有水,感覺圍困是沒有用的只好撤兵。從此便稱為無敵寨。從那以後只要遇到兵荒馬亂或土匪騷擾,百姓就到無敵寨避難,特別是上世紀四十年代無敵寨為百姓躲避日寇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四佛堂
西冶村原有東西南北四佛堂,因十年動亂及各種原因,東南北三佛堂已無原貌,唯有西佛堂因當年山西省中條山林局西冶林場在內駐紮,原貌尤存。追溯佛堂始建於何年無人能説明白,通過多方努力,終在西佛堂後院找到有價值的碑記兩塊,據碑文記載,西佛堂始建於清康熙二年,清嘉慶年間進行大規模復修,於嘉慶八年完工。
斜橋、扭閣、無樑殿
斜橋——連接古村東西兩社的石拱橋,又稱殺豬橋,因橋斜跨於青楊溝溝河之上,故名斜橋。
扭閣——又名紅閣、魁星閣、望海樓,俗稱南閣,是村民汛期觀察洪水水情的地方,原址位於今西冶大橋橋北處,因修建此閣時地基為菱形,閣洞為斜洞,時人稱之為扭閣。
無粱殿——後閣,原址位於今西冶學校西側溝河之上,修建時採用獨特的建築技術,未使用大梁,被村民稱為無樑殿,是西冶村古建築的代表之作。
曾經是多麼出名,為人讚歎。可惜都已經被破壞。多麼希望有朝一日這些西冶先輩留給後人的財富能重建。

西冶村行政區劃

西冶特色建築 西冶特色建築
全村由西冶主村、東寺溝、水磨溝、爐溝、後嶺等五個自然莊組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