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有襯裏的中式上衣)

鎖定
有襯裏的中式上衣。通常分為3類:一面一里兩層的夾襖,裏面之間加絮料的棉襖,以鞣製的動物皮製作的皮襖。按衣長又可分為大襖和小襖。大襖即長襖,擺線在膝蓋上下;小襖即短襖,擺線在腰際至臀部之間。 [1] 
中文名
含義1
有襯裏的上衣
含義2
泛指上衣
例    子
身上穿着銀紅撇花半舊大襖

目錄

來歷

襖的名稱最早出現於南北朝時期,如南朝宋有“布衫襖” ,北齊有“合袴襖子”等。從此,襖成為人們的常用服裝。隋代的“缺胯襖子”用作武官制服,並於唐代傳入日本。宋代出現由唐代上襦發展而成的對襟襖(旋襖)。清末,襖的基本形制為立領、連肩袖、右大襟、開衩擺。
從20世紀初開始,男襖漸以對襟式為主;女襖採用右大襟、偏襟、琵琶襟、對襟、左大襟和背開襟,其領、袖、衣襬也多變化。比較講究的襖,多采用絲綢面料,運用傳統裝飾工藝製作,形成富有東方風格的民族服裝。此外,由於受西方服裝款式的影響,現代的襖還有翻領襖、裝袖襖等,稱中西式襖。

民國

民國的女襖
民國以後,女服進一步向表現女性人體美的方向發展,流行了四五百年的長襖終於被果斷地拋棄了,代之以短襖。女襖一旦變短,又趨向了與長襖相反的極端——短小的下襬僅至腹部。不僅如此,短襖的下襬還被裁製成圓弧形,其邊緣從身體的正中向兩側呈弧形上升,到了身體兩側,衣下襬已經短得僅僅及腰部。這種形式令上襖顯得更加短小,相應地,配穿在下的鐘形長裙也就顯得更加修長,增強了人體上短下長的美感。另外,由於長襖下襬在身體兩側短得出奇,穿在內裏的襯衫便會在這兩處部位露出一角,頗具撩撥的誘惑力。短襖的雙袖是闊大的“喇叭袖”,但是短僅及肘,女性的玉臂皓腕,都呈現了出來。民國時代女短襖的出現,終於將女性從已經延續了幾百年的長襖大褂中解放了出來。
女短襖的圓下襬所呈現的視覺美感,激發了人們的想像力和創造熱情,根據它的基本形式,出現了種種變體。在襟邊、袖口、下襬上綴飾排穗、珠墜,固然是最流行的裝飾手法,另外,有人將襟邊、袖口邊、下襬邊裁成一個個半圓花瓣相連續的形式,看去有如孔雀開屏;或者將袖口、下襬都製成由細褶相疊形成的、喇叭形的荷葉邊。這樣華麗又雅緻的女服一經出現,便很快在社會上流行開來,甚至在舞台藝術中也得到了反映。在當時的京劇舞台上,青衣、老旦雖然固守着明、清女服的樣式,一些花旦角色卻在保留清代風格頭飾的同時,大膽採用了民國新出現的女服。如荀慧生《元宵謎》《埋香幻》中均是飾演古代女性,卻在前劇中穿了“孔雀屏”式的短襖,在後劇中穿了下襬、袖口製成百褶荷葉邊的短襖。短小而華麗的新式女襖,顯然更能突出花旦角色的俏麗聰慧與活潑。民國新式女服的衝擊力,由此可見一斑。

棉襖

凡是內絮棉花、腈綸棉太空棉、駝毛等保温材料的上衣均稱為棉襖。棉襖有中式棉襖和西式棉襖之分。傳統的棉襖加罩衣的穿着方式正逐步消失,在中年以下的穿着者身上已很少見,取而代之的是具有時裝外形、休閒舒適的外套型棉襖,其長度從短至腰節以上,到長至足踝,變化不一,已打上了強烈的時代烙印,適應着人們現代生活的節奏。
棉襖是一種在冬季穿用的具有很強保暖作用的上衣,這種服裝一共有三層,最外一層叫面子,主要是用一些較厚的顏色鮮豔或有花紋的布料;中間一層是具有很強保暖作用的棉花;最裏一層叫裏子,一般是用比較輕薄的布料。還有一種棉襖是把面子和夾有棉花的保暖層分開做的,這種棉襖就有了四層,穿的時候只要把保暖層套在裏子裏就行了,它們用拉鍊或釦子相連接。
棉襖的樣式比較豐富和多變,有長式、中長式、短式;其中以女式棉襖的樣式最為豐富。
棉襖的穿着也比較隨意,可以直接穿在外面,也可以穿在外套裏面。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