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襄汾丁村遺址

鎖定
丁村遺址是一片片斷崖溝壑中的砂礫地,位於襄汾縣城4公里的丁村附近汾河河畔,距臨汾市35公里,北起史村,南至柴莊,長約十一公里,以發掘出我國曆史上舊石器時代的化石而聞名中外。1961年被國物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
襄汾丁村遺址
所屬時代
舊石器
文物保護
第一批國保
發現時間
1953年
地理位置
襄汾縣丁村

襄汾丁村遺址遺址簡介

丁村遺址(第一批國保)
地址:襄汾縣丁村汾河東岸的第三階地上
地質時代屬晚更新世早期,是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中期遺址。1953年發現,1954年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進行了調查發掘,發現含有舊石器和動物化石的14個地點,獲得了3枚“丁村人”牙齒化石,2005件石製品,27種哺乳動物化石。1958年裴文中、賈蘭坡先生對石製品進行了深入研究,出版《山西襄汾丁村舊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確立了丁村文化。1976年以來,又多次進行了調查和發掘,發現了數十件石製品和一塊幼兒頂骨化石,新發現舊石器時代地點12處,分別代表了舊石器時代早、中、晚三個時期的人類文化遺存,稱之為“新丁村文化”,目前可以確認的共包括31個地點、5個文化層的遺址羣。進一步擴大了對丁村文化分佈範圍和內容的瞭解。
遺址以丁村為中心,北起襄汾縣城,南至柴莊火車站,全長11公里。遺址中出土有人類化石、文化遺物和伴生的動物化石。人類化石包括三枚牙齒,其形態介於北京人與現代人之間,在人類發展史上屬早期智人階段。在丁村各地點發現的2000多件石製品,原料95%為角質巖,以石片和石核最多。石器類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
丁村遺址是華北地區舊石器文化兩大傳統之一,即“匼河—丁村系”的代表

襄汾丁村遺址丁村文化

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的一種人類文化。1953年發現于山西襄汾丁村,1954年以來共發現化石地點14處,石器地點11處,同時發現了人類化石,計門齒2顆、臼齒一顆,1976年又發現嬰兒頂骨一件。根據哺乳動物化石確定其地質時代為晚更新世。   丁村石器多以角頁岩為原料,佔總數的95%以左右,少量為燧石、石灰岩、玄武岩、石英、石英岩、閃長巖製成。丁村石器以石片石器為主,石核石器數量較少,其數量略少於總量的1/3。大部分石片均有使用痕跡,很少進行第二步加工,多以碰砧法制成。石器類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和石球等,其中厚三稜尖狀器為其所特有。  丁村石器類型區別較明顯,有些尖狀器修整得較平整,部分石片較規則等,表現了丁村石器的進步性。但以單面加工為主,尖狀器數量較大,而且保持着舊石器時代初期文化的特點。與藍田人文化與匼河文化有較密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