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襄城文廟

鎖定
襄城文廟,又稱孔廟、黌學、黌宮,位於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城利民西街,是敬孔子、教儒學、習六藝、尚科舉的重要場所。 [3] 
襄城文廟至明清形成東西寬118米,南北長192米,佔地22656平方米的建築羣,坐北朝南,主體建築分前、中、後、三部分,前部建有杏壇、奎壁(俗稱琉璃影壁)、泮池。泮池兩成人建有“德配天地坊”和“道冠古今坊”兩座牌坊。中部建有欞星門、“杏林春色”“桂苑秋香”兩座石坊和內泮池、大成門、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等建築自南向北依次排在中軸線上,現僅存有奎壁、大成殿。襄城文廟奎壁建築藝術、雕刻藝術及建築氣勢在中原不多見,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保護價值。 [3] 
2013年3月5日,襄城縣文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襄城文廟
地理位置
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城利民西街
所處時代
佔地面積
22656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1184-3-482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別    稱
孔廟、黌學、黌宮

襄城文廟歷史沿革

襄城文廟創建於唐貞觀二年(628年),金初河南戰亂,文廟遭受第一次浩劫,被焚燬殆盡,後有邑人衞衍出資重修。
元至元、至治年間,兩次對文廟進行修葺。
明洪武二年(1369年),襄城文廟修整。
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襄城文廟建奎壁。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在時任兩河憲副蜀篤齋、湯克紹的提議下開鑿泮池。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襄城文廟進行重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作為學校使用。後為襄城縣公安局治安巡邏大隊辦公大院。 [3] 
2020年,襄城縣文廟實施消防工程項目。 [2] 

襄城文廟建築格局

襄城文廟至明清形成東西寬118米,南北長192米,佔地22656平方米的建築羣,坐北朝南,主體建築分前、中、後、三部分,前部建有杏壇、奎壁(俗稱琉璃影壁)、泮池。泮池兩成人建有“德配天地坊”和“道冠古今坊”兩座牌坊。中部建有欞星門、“杏林春色”“桂苑秋香”兩座石坊和內泮池、大成門、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等建築自南向北依次排在中軸線上,其中聚奎壁、至聖大成殿、崇聖祠、奎樓為主體建築,現僅存有奎壁、大成殿。 [3] 
襄城文廟

襄城文廟主要建築

襄城文廟奎壁

奎壁(有名琉璃影壁)是襄城文廟的組成部分之一。奎壁之名,喻意孔子為天上的奎星。奎壁頂為挑山式,覆以琉璃瓦。壁高9.5米,長24.45米,厚1.63米。中間畫面長13.25米,雕刻四龍戲珠。東西兩側分別為青磚浮雕的麒麟望月、雙鳳朝陽圖,下飾雲雷紋、花草紋的青磚浮雕兩層,底部為紅條石基座,乃取首山紅石砌成,上雕有左右對稱的雙層纏枝花卉和獅子戲繡球圖案。整個畫面色彩協調,氣勢雄偉,雕刻細膩,刀法遒勁,獨具匠心,其雕刻氣勢宏大,做工精緻,是河南現存文廟影壁中的精品。 [3] 

襄城文廟大成殿

大成殿建在東西長19.6米,南北寬15.4米,高橋米之台基上,該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式建築,綠色琉璃瓦履頂。殿內用前後金柱各四根,下施雙層仰蓮鼓鏡柱礎,所用材料也是本地紅石。檐下四周置三踩單昂鎦金斗拱,明間用平身科兩攢,次間和稍間各施一攢。大成殿建築宏偉,裝飾精美,特別是內部木架構,是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3] 

襄城文廟文物遺存

文廟古柏植於明代,原有4棵,分栽於大成殿門前東西2側的高台之上。現東南角的一棵不存,留下樹坑遺蹟,其它3棵高在20米之上,直徑大都在0.8~0.9米,每棵樹冠皆有20~30平方米,造型各有特點,或濃郁如蓋,或曲虯如龍,或古樸蒼勁。

襄城文廟文物價值

襄城文廟建築宏偉,建築藝術精美,奎壁建築藝術、雕刻藝術及建築氣勢在中原不多見,獨樹一幟,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保護價值。 [3] 

襄城文廟保護措施

1963年,襄城縣文廟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3] 
2013年3月5日,襄城縣文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襄城文廟地理位置

  • 地理位置
襄城文廟位於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城利民西街。 [3] 
  • 交通指引
襄城縣內乘坐18路公交車,在北關街居委會站下車步行前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