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褐黑腹鴇

鎖定
褐黑腹鴇(學名:Lissotis melanogaster):是鴇科、黑腹鴇屬的一種走禽。體長60釐米,體重1400-2700克。由於它具有非常長的脖子和腿,褐黑腹鴇在同屬成員中呈現出一種不尋常的外表輪廓。雄性上體黃褐色,表面上裝飾着多道人字形的黑色圖案。雌雄與雄鳥不同。它的頭部和頸部是淡黃色的,沒有突出的特徵。下腹部白色。
棲息於高草叢生的草地、稀樹草原、耕地和高大的開闊草原中。也生活在耕地、牧場、荒野、舊荒地和更多沼澤地區。雜食性,主要以植物的葉、嫩芽和種子等為食,也吃昆蟲和蜥蜴、蛙、雛鳥、鼠類等小型脊椎動物。生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分佈於南非、津巴布韋、博茨瓦納以及坦桑尼亞和尼日利亞的一些地區。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褐黑腹鴇
拉丁學名
Lissotis melanogaster
別    名
黑腹鴇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鴇形目
鴇科
黑腹鴇屬
褐黑腹鴇
亞    種
2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Rüppell, 1835)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3] 
同義學名
Eupodotis melanogaster (Rüppell, 1835)
外文名
英文 Black-bellied Bustard
法文 Outarde à ventre noire

褐黑腹鴇形態特徵

褐黑腹鴇體長60釐米,體重1400-2700克。由於它具有非常長的脖子和腿,褐黑腹鴇在同屬成員中呈現出一種不尋常的外表輪廓。雄性上體黃褐色,表面上裝飾着多道人字形的黑色圖案。尾巴棕色,有4條狹窄的黑條。臉灰白色,頭頂和臉頰上塗有淺黃色。下頦佈滿了細小的黑色斑點,與從眼後部到頸背的細黑線相連。一條與白色接壤的黑色長線從頸部前部向下延伸,並與下體的黑色融為一體。摺疊的翅膀在初級飛羽次級飛羽上顯示出寬闊的白色條紋。腿和喙黃色。褐黑腹鴇通常比灰黑腹鴇的棕色更深。與灰黑腹鴇不同的是,它的臀部和尾巴與背部相似。 [4] 
雌鳥與雄鳥不同。它的頭部和頸部是淡黃色的,沒有突出的特徵。下腹部白色。幼鳥與雌鳥相似,但它們的翼羽邊緣呈淺黃色。 [4] 

褐黑腹鴇棲息環境

褐黑腹鴇主要出沒在高草叢生的草地上。在有稀疏灌木的草地和樹木繁茂的稀樹草原中也很常見,包括東非旱生疏林(miombo)。它們不排斥耕地、牧場、荒野、舊荒地和更多沼澤地區,例如稱為“vleis”的臨時水庫或稱為“dambos”的淺水池的邊緣。也存在於西非的粘土草地和燒燬的稀樹草原中。在南部非洲,它們總是靠近水源。白蟻丘和散佈在其領地上的小土堆經常被用來炫耀展示。褐黑腹鴇有時可以上升到 2,500米的高度。 [4] 

褐黑腹鴇生活習性

褐黑腹鴇既是留鳥又部分遷徙。在某些乾旱地區,它確實在旱季期間和之後遷徙。加納就是這種情況,但在薩赫勒的某些地區也是如此,它向北遷徙飛行,尋找雨水以便築巢。該物種僅在5-10月期間出現於塞拉利昂。在中非共和國,只在10月至翌年6月出現。在埃塞俄比亞山區6月的出現頻率更高。在南非,這些鴇有時會在正常範圍之外遊蕩。 [4] 
通常單獨先去,在繁殖季節成對生活。成年雄性褐黑腹鴇在交配前會進行一場非常壯觀的表演,在此期間它們在天空中緩慢而高地飛行,然後突然雙翼向上墜落到地面。褐黑腹鴇的攝食習性與其他非洲鴇非常相似。儘管如此,它在比它的近親灰黑腹鴇在更潮濕的地區尋找食物,在東非,尤其是在肯尼亞,它與灰黑腹鴇混居。尤其是,可以看到它在路邊尋找種子或進入某些荒地,在那裏褐黑腹鴇肯定會找到自己喜歡的草種類別。 [4] 
在繁殖季節的求愛過程中,雄鳥將頭縮回身後,發出短促的口哨“zhweeeeeee”,聽起來像是呼吸困難的低喘。 有時它會短暫停頓,然後慢慢抬起頭來發出“quock”或“plop”,然後是輕柔的“咯咯”聲。 [4] 
雜食性,這使該物種能夠在許多地方生存。 然而,它們更喜歡昆蟲,尤其是甲蟲,但也喜歡經常吃草的蚱蜢、蟲子、毛蟲和陸生節肢動物。也會食用植物種子和花瓣來充實自己的菜單。它們還吃掉沿路殺死的小型脊椎動物。 [4] 

褐黑腹鴇分佈範圍

留鳥:安哥拉、貝寧、博茨瓦納、布基納法索、布隆迪、喀麥隆、中非共和國、乍得、剛果(布)、剛果(金)、科特迪瓦、厄立特里亞、斯威士蘭、埃塞俄比亞、加蓬、岡比亞、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紹、肯尼亞、馬拉維、馬裏、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尼日爾、尼日利亞、盧旺達、塞內加爾、塞拉利昂、南非、南蘇丹、蘇丹、坦桑尼亞、多哥、烏干達、贊比亞和津巴布韋。
非繁殖:索馬里。
遊蕩(非繁殖地):毛里塔尼亞。 [3] 
褐黑腹鴇分佈圖 褐黑腹鴇分佈圖 [3]

褐黑腹鴇繁殖方式

築巢季節因地區而異:在薩赫勒南部是在6-9月進行;在尼日利亞是從12月到翌年的1月繁殖;在埃塞俄比亞是在 4- 9月;而在東非,會有幾個時期,從 2-6月和9月;在非洲中部和南部,在10月至翌年3月發現巢穴,不一定與雨季同時出現。像大多數其他同類一樣,褐黑腹鴇不築巢,它們只是在光禿禿的地面上劃出一個小窪地,靠近蟻丘、灌木叢或水道,然後在那裏產卵。每窩通常產1或2枚卵。孵化時,雛鳥身上覆蓋着棕色和黑色的羽絨。 [4] 
該物種是一雄多雌制。雄鳥只負責引誘大量夥伴的聚集,不參與幼鳥的孵化、看護和餵養。雌鳥獨自負責這項任務,它還要確保雛鳥的安全,防止可能的掠食者,如疣豬。如果入侵者離卵或雛鳥太近,它會完全展開自己的翅膀,從而面對入侵者進行搏擊和干預。 [4] 

褐黑腹鴇亞種分化

褐黑腹鴇(2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褐黑腹鴇指名亞種
Lissotis melanogaster melanogaster
(Ruppell, 1835)
2
褐黑腹鴇贊比西河亞種
Lissotis melanogaster notophila
Oberholser, 1905
[2] 

褐黑腹鴇保護現狀

褐黑腹鴇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無危(LC)。 [3] 

褐黑腹鴇種羣現狀

褐黑腹鴇的全球種羣規模尚未量化,但據報道該物種普遍常見到頻繁出現(del Hoyo等人,1996年)。
趨勢證明:由於棲息地持續退化,懷疑種羣數量正在下降(del Hoyo 等人,1996年)。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