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褐頭鷦鶯台灣亞種

鎖定
褐頭鷦鶯台灣亞種(學名:Prinia subflava flanirostris [1]  ,(英文名:Tawny Prinia),(俗名:台灣鷦鶯、眉羽團扇鷦鶯)。
中文名
褐頭鷦鶯台灣亞種
拉丁學名
Prinia subflava flanirostri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鶲科
亞    科
鶯亞科
鷦鶯屬
褐頭鷦鶯
亞    種
褐頭鷦鶯台灣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Swinhoe,1863

褐頭鷦鶯台灣亞種形態特徵

體型略大(15釐米)而尾長的偏棕色鷦鶯。眉紋色淺,上體暗灰褐,下體淡皮黃色至偏紅,背色較淺且較褐山鷦鶯色單純。台灣亞種flavirostris色較淡,嘴黃色。 [2] 
虹膜-淺褐;嘴-近黑;腳-粉紅。 [2] 
大小量度:體重♂7-11g,♀7-11g;體長♂117-148mm,♀111-152mm;嘴峯♂10-12mm,♀10-11mm;翅♂43-50.5mm,♀42-50mm;尾♂56-87mm,♀55-82mm。 [3] 

褐頭鷦鶯台灣亞種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山腳和平原地帶的農田耕地、果園和村莊附近的草地和灌叢中,也棲息於溪流沿岸和沼澤邊的灌叢和植物及水草叢中。 [3] 

褐頭鷦鶯台灣亞種生活習性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偶爾亦見成小羣。多在灌木下部和草叢中跳躍覓食,性活潑,行動敏捷,一般除受驚後急速從草叢中飛起外,其他時候很少飛翔,特別是很少做長距離飛行,通常起飛後飛不多遠又落入附近草叢中,飛行呈波浪式。叫聲單調、清脆,其聲似‘ze-ze-’,繁殖期間雄鳥亦常站在高的灌木枝頭鳴唱。 [3] 

褐頭鷦鶯台灣亞種分佈範圍

分佈於台灣 [2] 

褐頭鷦鶯台灣亞種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在四川發現的6個巢,其中5個為囊狀,1個為深杯形。囊狀巢主要由巴茅葉絲編織而成,巢口位於上側方,通常築在巴茅草叢和小麥叢間,距地高0.5-l.0m,巢外徑6-7cm,內徑3-5cm,高9-14cm,深5-7.5cm。杯形巢亦築在小麥叢間,距地高0.5m,巢用纖維、毛茛科植物種毛和蛛絲構成,外砌以小麥葉片,巢外徑6.5cm,內徑5cm,高7cm,深5cm。每窩產卵4-6枚,卵白色、綠色和亮藍色沾黃,被有稀疏的紅褐色或赭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密,卵的大小為13.7-16mm×11-12.8mm,平均14.8m×11.5mm。孵卵由雌雄鳥輪流承擔,孵化期11-12天。 [3] 
參考資料
  • 1.    褐頭鷦鶯台灣亞種  .中國動物物種數據庫[引用日期2015-12-27]
  • 2.    馬敬能、菲利普斯、何芬奇等.《中國鳥類野外手冊》: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349-350
  • 3.    褐頭鷦鶯  .中國數字科技館[引用日期2016-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