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褐頭鶇

鎖定
褐頭鶇(學名:Turdus feae)是鶇科、鶇屬中型鳥類,體長22-25釐米。上體草黃褐色,下體淡灰白色。喉部兩側、胸和兩脅石板灰色具白色眉紋。虹膜暗褐色,嘴暗角褐色,下嘴基部黃色,腳黃褐色。 [1] 
褐頭鶇主要棲息於海拔1500-2000米的山地森林中,尤以陰暗潮濕的針闊葉混交林和林緣地帶較常見。單獨或成對活動。性膽怯,常隱匿於溪流岸邊灌叢和樹叢間,頻繁地在樹枝間飛來飛去或飛上飛下,飛行急速,每次飛行距離短,不做長距離飛行。夏季繁殖期間常見站在樹梢上或灌林枝頭鳴唱,嗚聲短急、嘹亮、悦耳且富有顫音。主要以各種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植物果實與種子。褐頭鶇僅知繁殖於中國河北東陵、北京西部百花山。越冬於印度阿薩姆、緬甸和泰國北部。
(概述圖參考來源: [2] 
中文名
褐頭鶇
拉丁學名
Turdus feae
別    名
費氏穿草鶇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鶇科
鶇屬
褐頭鶇
亞    種
[3] 
命名者及年代
Salvadori,1887
保護級別
易危(VU) 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7] 
外文名
Grey-sided Thrush
Fea's Thrush

褐頭鶇形態特徵

褐頭鶇
褐頭鶇(14張)
雄鳥額、頭頂、後頸、頭側、頸側暗橄欖褐色,耳覆羽混雜有污灰白色羽幹紋,眼先黑褐色,眉紋白色或污白色、短而窄,眼眶上下緣污白色。背、肩、腰至尾上覆羽橄欖褐色或草黃褐色,尾暗橄欖褐色或暗草黃褐色,外翈較淺淡,有時尾羽表面隱約可見細的暗褐色橫斑。翅黑褐色,翅上覆羽橄欖褐色具皮黃色尖端。外側飛羽外翈羽緣橄欖灰褐色,內側飛羽外翈橄欖褐色。頦和喉部中央白色或污白色,喉部兩側,胸和兩脅暗石板灰色,腹中部、肛區和尾下覆羽白色或污白色;尾下覆羽基部或羽緣橄欖灰褐色,腋羽和翅下覆羽灰色。 [1] 
雌鳥和雄鳥大致相似,但羽色較暗淡。頦,喉白色而微沾褐色斑點,眉紋不顯著,胸和兩脅較灰褐。 [1] 
幼鳥上體暗橄欖褐色具棕黃色羽幹紋,下體污灰白色,胸、腹和喉側具暗橄欖褐色圓斑和橫斑,羽端微沾淺淡棕黃色。 [1] 
虹膜暗褐色,嘴暗角褐色,下嘴基部黃色,腳黃褐色。 [1] 
大小量度
性別
體重
體長
嘴峯
跗蹠
雄性
58-78克
215-246毫米
18-20毫米
125-135毫米
95-106毫米
30-33毫米
雌性
65-73克
202-240毫米
18-22毫米
123-126毫米
89-103毫米
30-33毫米 [1] 

褐頭鶇近種區別

相似種白眉鶇Eyebrowed Thrush)下體為橙棕色,雄鳥頭、頸較灰;白腹鶇Turdus pallidus)無白色眉紋,外側尾羽具寬闊的白色端斑。區別均甚明顯,野外不會混淆。 [1] 
白眉鶇 白眉鶇
白腹鶇 白腹鶇

褐頭鶇生活習性

習性:主要棲息於海拔1500-2000米的山地森林中,尤以陰暗潮濕的針闊葉混交林和林緣地帶較常見。單獨或成對活動。性膽怯,常隱匿於溪流岸邊灌叢和樹叢間,頻繁地在樹枝間飛來飛去或飛上飛下,飛行急速,每次飛行距離短,不做長距離飛行。夏季繁殖期間常見站在樹梢上或灌林枝頭鳴唱,嗚聲短急、嘹亮、悦耳且富有顫音。 [1] 
遷徙:褐頭鶇僅知繁殖於中國河北東陵和北京西山。每年5月初遷來北京西山繁殖地,9月下旬即遷離中國繁殖地,飛往印度東部、緬甸和泰國北部越冬。 [1] 
食性:主要以各種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植物果實與種子。 [1] 

褐頭鶇分佈範圍

存在(繁殖地):中國(河北東陵、北京西部百花山)。 [1]  [4] 
存在(非繁殖地):印度阿薩姆、緬甸、泰國。 [1]  [4] 
存在(居住地):老撾。 [4] 
褐頭鶇分佈圖 褐頭鶇分佈圖

褐頭鶇繁殖方式

據蔡其侃(1988)的觀察,褐頭鶇在北京地區的繁殖期5-7月,最早在5月上旬即已發現到達繁殖區,多是雄鳥先到達,在巢區樹梢上鳴唱求偶,很快即配成對,並彼此追逐、嬉戲於灌叢間,隨後即進入繁忙的營巢期。此時雄鳥也很少嗚唱,它和雌鳥-起共同參與營巢活動,頻繁地穿梭於低矮、茂密的灌叢、草叢和山溪泉水邊採集營巢材料。通常營巢於海拔1700-1900米的高山灌叢和矮曲林中,巢多置於山柳和六道木等闊葉樹枝權上,距地高1-1.5米。 [1] 
巢呈深碗狀,主要由枯草莖、細根、植物纖維等構成。其中巢基和巢壁基部1/3是用枯草、苔蘚、枯葉碎片和植物纖維等材料與稀泥、粘土混雜而成,稀泥乾燥後即將巢牢固地粘附在樹權上,巢上部主要由枯草莖和細的鬚根編織而成,巢內墊有細軟的草莖和纖維。巢的大小為外徑13.5-16.0釐米×16.5-17.0釐米,內徑7.5釐米×8.0-8.5釐米,高9.0-9.5釐米,深6.0釐米。巢位向陽,但巢四周常為茂密的枝葉所掩蓋,極隱蔽,一般難於發現。每個巢需10-12天即能築好,築好巢後即開始產卵,1年繁殖1窩,每窩產卵4枚。新鮮卵呈淡鴨蛋藍綠色,密被有玫瑰棕褐色、淡灰褐色和咖啡色的細小斑點和漬斑,尤以鈍端較密集,也有的卵斑點細小而稀疏。卵的大小據8枚卵的測量為27.5-30.2毫米×20.0-20.5毫米,平均28.75毫米×20.1毫米。雌雄鳥輪流孵卵,孵化期14天。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雛鳥留巢期12-14天。7月初即見出巢幼鳥,剛離巢時幼鳥棲息在巢旁樹枝上,等待親鳥餵食,1-2天后可跟隨親鳥飛離巢區覓食。 [1] 

褐頭鶇保護現狀

褐頭鶇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易危(VU)。 [4] 
列入《保護遷徙野生動物物種公約》(CMS)——附錄Ⅱ。 [4] 
已被鳥類國際(Bird Life tntemational)列入《全球瀕危鳥類名錄》,作為世界級瀕危鳥類受到保護。 [1]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5] 

褐頭鶇種羣現狀

根據鳥類國際(Bird Life International)2001年對記錄的分析,全球種羣估計有2500-9999只成熟個體,其結論是,鑑於近期記錄數量相對較少,且種羣密度明顯較低,該物種的總種羣可能較少,即不足10000只。這個估計值相當於3750-14999只。2009年估計,中國的種羣數量為100-10000對繁殖對和50-1000只遷徙個體。 [4] 

褐頭鶇保護措施

褐頭鶇已在其繁殖範圍內的幾個保護區被記錄下來,包括中國山西龐泉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河北老嶺自然保護區和北京白花山自然保護區。在河北省和山西省其他地方也有褐頭鶇的保護區。多個越冬地點受到保護,包括納豆洞國家公園(緬甸維多利亞山)、素帖山國家公園、茵他儂山國家公園、帕翁坡山國家公園、翁桂野生動物保護區、湄萍國家公園、嵋翁國家公園、Thung Yai Naresuan和Huai Kha Khaeng野生動物保護區、崗卡章國家公園(泰國,W. Limparungpatthanakij in litt. 2016)和Nakai Nam Theun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區(老撾)。 [4] 

褐頭鶇發現記錄

褐頭鶇現身江津

2022年1月,四面山森林資源服務中心(簡稱“四面山森服中心”)工作人員在整理佈設於大窩鋪原始森林的紅外相機資料時,意外發現紅外相機近距離拍攝到珍稀瀕危野生動物褐頭鶇的生態照片。 [6] 

褐頭鶇現身安徽

2022年9月21日,中科大學生林生富在校園觀鳥時,發現了褐頭鶇,也是安徽省首次觀測到褐頭鶇的身影。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