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褐雲瑪瑙螺

(瑪瑙螺科動物)

鎖定
褐雲瑪瑙螺,也就是常説的非洲大蝸牛。成體一般在7-9釐米,最大可達20釐米以上。瑪瑙螺屬,瑪瑙螺科。喜棲息於植被豐富的陰暗潮濕環境及腐殖質多的地方。 [1] 
是中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拉丁學名
Achatina fulica (Ferussac,1821)
別    名
非洲大蝸牛,菜螺,花螺,東風螺,法國螺,非洲巨蝸牛
動物界
軟體動物門
腹足綱
亞    綱
直腹足亞綱
柄眼目
瑪瑙螺科
瑪瑙螺屬
褐雲瑪瑙螺
中文學名
褐雲瑪瑙螺
原產地
非洲

褐雲瑪瑙螺鑑別特徵

貝殼長卵圓形,深黃色或黃色,具褐色白色相雜的條紋;臍孔被軸唇封閉;殼口長扇形;殼內淺藍色螺 層數為6.5~8;軟體部分深褐色或牙黃色;貝殼高10cm左右。足部肌肉發達,背面呈暗棕色,粘液無色。
6~9月最活躍,晨昏或夜間活動。食性雜而量大,幼螺多為腐食性。雌雄同體,異體交配;生長迅速,5個月即可交配產卵。繁殖力強,一次產卵數達150~300枚。壽命長,可達5~7年。抗逆性強,遇到不良環境時,很快進入休眠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可生存幾年。

褐雲瑪瑙螺分佈

褐雲瑪瑙螺原產地

非洲東部沿岸坦桑尼亞的桑給巴爾、奔巴島,馬達加斯加島一帶。

褐雲瑪瑙螺分佈現狀

現已擴散到廣東、香港、海南、廣西、雲南、福建、台灣等地。

褐雲瑪瑙螺生活習性

褐雲瑪瑙螺具有晝伏夜出性、羣居性,喜陰濕環境。白天棲息於陰暗潮濕的隱蔽處和藏匿於腐殖質多而疏鬆的土壤下、垃圾堆中、枯草堆、土洞或亂石穴內。晚上8:00以後開始爬出活動,9:00-11:00是活動高峯。次日早上5:00左右返回原居地或就近隱藏起來。畏光怕熱,最怕陽光直射。對環境極為敏感,當濕度、温度不適宜時,蝸牛會將身體縮回殼中並分泌出粘液形成保護膜,封住殼口,以克服不良環境的干擾。

褐雲瑪瑙螺繁殖方式

褐雲瑪瑙螺雌雄同體,異體交配,繁殖速度非常快。每年可產卵4次,每隻每年可產卵2000粒。卵孵化後,經5個月性發育成熟,成螺壽命一般在5-6年,最長也可達10-15年。 [3] 

褐雲瑪瑙螺引入危害

作為人類的食物、寵物以及動物飼料等引入,除原產地外,已擴散至南亞、東南亞、日本、美國等地,擴散速度很快。為中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對蔬菜等農作物危害極大,系中國國家進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20世紀30年代初,在福建廈門發現,可能是由一新加坡華人所帶的植物而引入的。後被作為美味食物,被引入多個南方省份。除人為主動引入外,其卵和幼體可隨觀賞植物、木材、車輛、包裝箱等傳播,卵期可混入土壤中傳播。它們咬斷各種農作物幼芽、嫩枝、嫩葉、樹莖表皮,已經成為危害農作物、蔬菜和生態系統的有害生物。這種螺也是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

褐雲瑪瑙螺控制方法

非洲大蝸牛屬旱生軟體動物,晝伏夜出,給防治帶來一定困難。除化學防治方法經濟可行外,其他措施仍可作為局部防治或輔助性措施。
1.機械控制
在黎明、黃昏、夜晚或雷雨之後,褐雲瑪瑙螺會出來覓食,這時候可以採取措施進行逮捕,並利用它們的習慣,用食物引誘。也可以使用苛性碳酸鈉、幹石灰、鉀鹽鎂礬,在田間形成保護帶以防止侵入。
2.農業控制
利用農業耕作措施改變生態環境,褐雲瑪瑙螺喜歡潮濕,但是如果缺水和或者水災都會導致蝸牛死亡。消除花蕾和菜田周圍的雜草,破壞越冬和避暑場所,也可以減少危害的發生。
3.化學預防和治療
常用的方法有:使四聚乙醛(1.6%)、使用10kg/ha噴霧,或用15%四聚乙醛粉劑50kg/ha、4%氨基甲酸酯100kg/ha、硫酸銅125~250kg/ha、硫酸鐵125~250kg/ha噴霧。
也可以在下午5點後噴灑1%至5%的貝類,或1%至1.5%的氨溶液,或噴灑略高於常規濃度的甲胺磷和樂果的農藥,蝸牛吃完後會中毒而亡。 [2] 

褐雲瑪瑙螺價值

《中國藥用動物志》記載,螺肉作為一種中藥,有平肝潛陽、寧心安神之功效。主治肝腎陰虛所致肝陽上亢、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等症。 用於心腎不交所致的心神不安、驚悸、失眠健忘者。
【性味歸經】:甘、鹹,寒。入肝、腎、心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適量。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春至秋捕捉,捕後洗淨,置沸水中略燙,取出,曬乾備用。
【拉丁名】:原動物褐雲瑪瑙螺 Achatina fulica (Ferussae)
【中藥化學成分】:可食部分含總粗蛋白63.1%、糖原22.4%、灰分6.4%(總乾重),其中鈣及磷的含量最高。多種氨基酸中賴氨酸的含量較高,佔總氮的 0.94%,脂類中十八碳酸佔總脂肪酸含量的46%,其中含亞油酸(linoleic acid)。甾醇類中有膽甾醇及少量B一谷甾醇(B 一sitosterol)。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