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褐潮

鎖定
褐潮,又稱“微微型藻赤潮”,其原因種為抑食金球藻,因藻華區水體常呈黃褐色,被稱為“褐潮”。它的藻細胞只有2微米左右,屬微微型藻類。這種藻的細胞脆弱,不易保存,對養殖業的危害極大,會使扇貝滯長或者死亡。
中文名
褐潮
別    名
微微型藻赤潮
原因種
抑食金球藻
主要危害
使扇貝滯長甚至死亡,危害海草牀

目錄

褐潮命名由來

由於這種有害藻華與傳統赤潮相比有其自身的一些明顯特徵,如藻華髮生時密度極高、藻華區水體常呈黃褐色、經常發生在近海貝類養殖區、能強烈抑制貝類攝食等。
據此,美國在藻華研究及管理中將這種有害藻華命名為“褐潮”,以與一般的“赤潮”區別,併為國際相關機構和研究人員所採納。

褐潮成因

引發褐潮的原因種藻細胞只有2微米左右,屬微微型藻類。這種藻的細胞脆弱,不易保存,可供分類學鑑定的形態特徵不明顯,加上中國國內相關研究人員對微微型級別藻類的研究經驗不足,未能對該藻華原因種進行明確鑑定,只是將其歸為“微微型藻藻華”或“微微型藻赤潮”。

褐潮現狀

褐潮中國

2009年6月,中國國家海洋局的例行監測發現河北省沿海地區出現高濃度的藻類生長,導致水中產生棕色條紋。與此同時,該地區養殖的扇貝、牡蠣和貽貝等海產品開始死亡。
2010年夏天的情況更糟,3350平方千米的水面受到影響,河北省的直接經濟損失2.05億元。
2012年5月重新出現的藻類大量繁殖是中國連續第四年遭遇褐潮,褐潮還向南部擴散,影響到山東沿海地區。
中國是繼美國和南非之後第三個出現褐潮的國家,對中國來説這是一種新出現的海洋生態災害,2012年對其暴發機制、危害方式、生態效應等缺乏基本的科學認識,所以難以提出有效減輕災害的措施。

褐潮國外

從1985年起美國東海岸開始出現褐潮,之後受影響海域的海灣扇貝種羣數急劇下降,紐約州的佩克尼克斯灣海灣扇貝資源幾近崩潰。 [1]  美國東海岸的貝類資源和海草牀因褐潮影響形成了毀滅性打擊,至今仍是美國東海岸最嚴重的生態災害之一。

褐潮危害

褐潮會對扇貝等貝類養殖業造成較大沖擊,甚至會使生命力極強的海草死亡。此外,褐潮還可能影響重要的海洋水產育苗產業。國家海洋局發佈的《2010年海洋災害公報顯示》,“褐潮”造成河北省直接經濟損失達2.05億元。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