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灣扇貝

(扇貝科海灣扇貝屬)

鎖定
海灣扇貝(學名:Argopecten irradians)是扇貝科海灣扇貝屬貝類。貝殼中等大小,殼質較薄,但很堅韌,呈圓形。殼較凸,兩殼及殼兩側均略等,殼背緣較直,腹緣及前、後緣均呈圓形。兩殼關閉時兩側略留有狹孔。殼頂尖、低,不突出殼背緣。殼頂前方和後方有殼耳左殼兩耳略等右殼前耳略較後耳小。殼表多呈灰褐色或淺黃褐色,具深褐色或紫褐色雲狀花斑,一般左殼的顏色較淺而右殼較深。兩殼面皆佈滿放射肋肋呈圓形,較光滑,約有18條左右,肋上的生長小棘較低平左殼肋較窄,肋間距離較寬右殼相反,肋較寬而肋間距離較窄。貝殼內面色淺,略近白色,稍具光澤閉殼肌痕略顯,近圓形有與殼面相應的肋與溝。鉸合部較細長,韌帶深褐色,位於三角形的韌帶槽中,中央關節較明顯。
海灣扇貝耐温範圍為-1至32℃,生長的最適温度為22℃,生長的低限温度為3-10℃,當温度低於22℃時,生長隨水温的遞升而加快;超過22℃時隨水温升高反而較慢。海灣扇貝為濾食性貝類,濾食海水中的微生物、單細胞藻類、有機碎屑和海洋小型生物。原產於美國大西洋沿岸,從科德角至新澤西和北卡羅納州均有分佈。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海灣扇貝 [2] 
外文名
Atlantic Bay Scallop
別    名
大西洋內灣扇貝
拉丁學名
Argopecten irradians
動物界
軟體動物門
瓣鰓綱
亞    綱
翼形亞綱
異柱目
亞    目
珍珠貝亞目
扇貝科
亞    科
櫛孔扇貝亞科
海灣扇貝屬
海灣扇貝
亞    種
3 [3] 
命名者及年代
Lamarck,1819

海灣扇貝動物學史

  • 養殖史
1981-1982年,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先後3次從美國的弗吉尼亞州引種,並於1982年底引種成功,培育出一批幼苗,成為後來中國北方淺海地區人工養殖的原種。海灣扇貝對鹽度和温度的適應範圍廣,適宜在中國黃海、渤海海域和浙江一些渾濁度較小的海區飼養,遼寧、河北和山東是最適合推廣的海域。自從1982年將海灣扇貝成功地引進中國後,於1985年開始向沿海省市推廣,當年在山東飼養20公頃,1986年通過舉辦培訓班方式向全國推廣,並列入國家星火計劃。至1988年在黃海、渤海的山東、河北、遼寧沿岸海域養殖1333公頃,總產量達5萬噸,至此,在中國真正形成了一種新的海水養殖產業,產量約為美國平均年採捕量的5倍,至1996年全國海灣扇貝累計養殖產量已達150多萬噸,產值超過60億元,成為海洋養殖業的三大(海帶、對蝦、扇貝)支柱之一。 [4] 

海灣扇貝形態特徵

海灣扇貝外部形態

海灣扇貝
海灣扇貝(8張)
貝殼中等大小,殼質較薄,但很堅韌,呈圓形。殼較凸,兩殼及殼兩側均略等,殼背緣較直,腹緣及前、後緣均呈圓形。兩殼關閉時兩側略留有狹孔。殼頂尖、低,不突出殼背緣。殼頂前方和後方有殼耳左殼兩耳略等右殼前耳略較後耳小,呈長方形其他皆呈三角形足絲孔位於右殼前耳下方,較小,呈三角形,具數枚細櫛柿齒。殼表多呈灰褐色或淺黃褐色,具深褐色或紫褐色雲狀花斑,一般左殼的顏色較淺而右殼較深。兩殼面皆佈滿放射肋肋呈圓形,較光滑,約有18條左右,肋上的生長小棘較低平左殼肋較窄,肋間距離較寬右殼相反,肋較寬而肋間距離較窄。貝殼內面色淺,略近白色,稍具光澤閉殼肌痕略顯,近圓形有與殼面相應的肋與溝。鉸合部較細長,韌帶深褐色,位於三角形的韌帶槽中,中央關節較明顯。 [5] 

海灣扇貝軟體部

外套為簡單型,無癒合點。外套壁薄,半透明外套緣較厚,具有較發達的外套觸手外套觸手有長有短,排列較緊密,觸手的基部有外套眼眼的數目較多,中等大小,左右兩外套緣均有。外套緣具淺褐色色素,有的近邊緣顏色較深。緣膜較發達,有的邊緣為深褐色,有的色淺觸手粗壯,較發達。大、瓣狀,充滿外套腔。唇瓣三角形,兩對,各位於口的兩側。口唇具分枝,亦較發達。足較粗短,棒狀,末端圓。閉殼肌大而圓,約位於體中部近後背緣。 [5] 

海灣扇貝生活習性

海灣扇貝耐温範圍為-1至32℃,生長的最適温度為22℃,生長的低限温度為3-10℃,當温度低於22℃時,生長隨水温的遞升而加快;超過22℃時隨水温升高反而較慢。耐鹽範圍也廣(當温度在適宜範圍,其耐鹽度範圍為19-44‰,其中25-31‰是生長的最適鹽度)。海灣扇貝像其他扇貝一樣,對水質要求比較嚴格,透明度大、不受污染、溶解氧不低於4毫克/升,化學耗氧量(COD)≤4毫克/升,pH值變化範圍8-8.5的海區適於海灣扇貝生活。 [4] 
海灣扇貝為濾食性貝類,濾食海水中的微生物、單細胞藻類、有機碎屑和海洋小型生物。幼蟲期營浮游生活,成體期能分泌足絲附着在大葉藻等物質上生活,隨着進一步生長,附着力下降,常以右殼平躺於海底生活。 [4] 
海灣扇貝生長速度較快,生活週期短。整個育苗和養成過程,從春季3月中旬開始育肥和促性腺成熟,4月上中旬採卵育苗,5月初出苗,7月中下旬開始進入養成籠養成,養成期間8-9月份,每月殼高能增加1-1.5釐米,11月中旬開始收穫。從胚體發育至成體,其發育速度快,在23℃的條件下,受精卵經過10-11天即可附着變態。 [4] 

海灣扇貝分佈範圍

海灣扇貝原產於美國大西洋沿岸,從科德角至新澤西和北卡羅納州均有分佈。 [4]  1981-1982年引入中國,在中國北部沿海已能較好的繁殖和生長,浙江沿海也能生長,但不如北部沿海。 [5] 
海灣扇貝分佈圖 海灣扇貝分佈圖

海灣扇貝繁殖方式

海灣扇貝自然繁殖

海灣扇貝為1年生,最長壽命2.5年。雌雄同體,即在同一性腺內存在精巢和卵巢,卵巢位於精巢的內側。通常性腺部位表面具1層黑色膜,隨着性腺成熟過程,黑膜逐漸消退。性成熟時精巢為乳白色,卵巢呈橘紅色。當年達到性成熟,性成熟最小型個體殼高為2.2釐米。1年有春、秋2個繁殖期,春季從5月中旬至7月中旬,盛期為6月份;秋季為9月份。春季繁殖後,進入8月中旬,性腺發育很快,形成秋季繁殖盛期。春季卵的總排放量為秋季的2倍。秋季繁殖後,腹部透明,無精卵存在。海灣扇貝當性腺開始發育後,在控温條件下給予一定數量的餌料,能促使性腺提前成熟,排放精卵。這是提前育苗與多茬育苗的生物學根據。中國北方冬春季水温較低,以養殖為目的的育苗作業,利用海灣扇貝上述的生物學特性,提早於3月份開始進行親貝育肥促性腺成熟,4月份採卵育苗。 [4] 

海灣扇貝人工繁殖

人工繁殖包括親貝培育、採卵、受精和孵化等。為了充分利用夏秋高温期養成並達到年底收穫的目的,要提前將親貝於春季繁殖期前移至室內,在人工控温條件下促進性腺成熟。移入室內的日期根據培育水温確定,一般在控温23℃條件下,3月上旬便可開始進第一批親貝。親貝應儘量選取個體較大的l齡貝,殼面比較乾淨,按一定數量裝入分層網籠中,每籠裝80-100個,並吊掛於培育池中,網籠佈局力求均勻,數量適宜。培育池的水温要控制在15-28℃,培育水温越高,促進性腺成熟所需的時間越短。 [4] 
在給餌料條件下,培育水温14-16℃,12月份開始培育的親貝,36天使成熟排放精卵;培育水温21℃時,3月份培育親貝,18-19天便排放精卵;培育水温21.5-23℃,4月中旬培育親貝,16天便排放精卵。親貝培育要以海上取貝時的環境水温為準,以每天提高2℃左右,逐步提高到給定的培育水温(一般定在23℃)。扇貝對水質條件要求較高,親貝培育過程中一般1-2天全部換水1次,換水時水温要相對穩定,一般水温下降不超過2℃。同時,要清除池底沉澱糞便、殘餌等雜質;5月份後,為防止水中微生物增多,常投以0.5-1毫克/升的呋喃西林控制;池水含氧量要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 [4] 
為加速親貝性腺成熟要適當投餌,餌料通常為單胞藻如三角褐指藻、低温金藻(8701)等。日投餌量為10-15萬個細胞/毫升,分8-10次投餵。如藻液不足,可日投50毫克/升的麪粉為餌料,或相應數量的豆漿等,親貝培育密度(在充氣條件下,隔日徹底換水,每日部分換水),平均每立方米水體放養150個親貝,通常以100個為宜,分裝於多層網籠中,每籠80-100個,均勻吊在培育池中。經提高水温和投餌等措施短期培育,親貝的性腺已發育成熟,這時要將親貝移入採卵池中,並做釆卵準備。每天換水前,用吸底器從池底抽取水樣,檢查有無精卵排放。當親貝大量排放精卯時,水面會形成大量氣泡。一般每個親貝的排卵量在46-74萬粒。由於海灣扇貝是雌雄同體,釆卵時池中精卵同時大量出現並隨時受精,無法家處理雌雄異體的貝類那樣控制精液排放。因此,海灣扇貝採卯時,因精液過多,導致多精受精,易引起胚胎髮育畸形等。防止辦法是注意掌握釆卵池中卵的密度,一般不超過30粒/毫升。採卵結束後移出親貝,估算採卵數量。方法是:先翻水籠或蕩板將採卵池中的含卵水體縱橫翻動使卵分佈均勻,然後多點取樣,共盛於500-1000毫升的燒杯中,以刻度吸管(10毫升)吹氣,使燒杯中的卵液翻動均勻後,瞬即取1毫升置於計數板上,置解剖鏡下計數。海灣扇貝受精卵孵化的鹽度範圍為17-35‰,最適為27‰左右。受精後1-2天孵出D形幼蟲(23℃時需20-22小時),剛孵出的D形幼蟲殼長90微米左右。 [4] 

海灣扇貝養殖技術

海灣扇貝幼蟲培育

海灣扇貝引進後,經過2年的研究,根據海灣扇貝的繁殖生物學特性和生產需求,制定出一套工廠化育苗工藝流程。 [4] 
幼蟲培育以工廠化為核心,既要滿足幼蟲的各種生活條件,又要具備保證這些條件的各項措施。幼蟲培育密度一般投放D形幼蟲8-15個/毫升。幼蟲的生長與發育,與水温有密切關係,常隨水温升高而加速.在18-21℃,12-13天幼蟲開始變態附着;22-23℃時,第十天開始附着;28℃時第七天開始附着。一般在幼蟲培育時水温要控制在23℃左右。對鹽度的要求,72小時內幼蟲生存的鹽度範圍為18-39‰,最適為23‰左右;生長範圍為18-36‰,最適也為23‰左右。對光照的要求,幼蟲培育池的光控制在500勒克斯以下,這樣幼蟲與餌料生物均分佈均勻。直射陽光,可迫使早期幼蟲沉降,因此光照要控制適當。培育幼蟲要適當充氣,使幼蟲餌料生物在池內分佈均勻,以提高幼蟲的成活率。幼蟲培育一定時期要進行倒池,一般倒池2次,目的是清除池底的污物如糞便、殘餌、幼蟲屍體等,使水清潔,保證幼蟲正常生長髮育。育苗期間為保持清潔水質,每天換水2-3次,每次補充新鮮海水1/3或1/2。餌料是培育幼蟲的關鍵,必須使用適口餌料和水中保持一定的餌料生物濃度。投餵的餌料種類有等鞭金藻、塔胞藻、小球藻、叉鞭金藻等,這些藻類都採用人工培養。每次的投餌量,如等鞭金藻為5-10萬個/毫升。每天投餵6-8次。幼蟲經10天培育後出現眼點,叫眼點幼蟲,平均殼長190微米以上,進入幼苗培育階段。 [4] 

海灣扇貝幼苗培育

幼苗培育分池塘培育和海上中間培育。
1.池塘幼苗培育和採苗:幼蟲培育至眼點出現,殼長150-220微米時,要立即倒池清刷池底,投放採苗器採苗,或將幼蟲移至另外池採苗。倒池時,要防止幼蟲流失、幹露或在網箱中密度過大。採苗器為細棕繩苗簾(棕繩徑約3毫米左右,重3克/米左右)與聚乙烯網片(6絲×3或8絲×3)。每立方米培育水體放棕簾之棕繩總長約1500米或聚乙烯網片13-15片(重約2.5千克,每片網目4000-5000粒)。棕繩苗簾採苗前要用70-80℃淡水反覆浸泡至五色或以0.5-1‰濃度火鹼浸泡1天。採苗器入池前以10-20毫克/升濃度的青黴素溶液處理,入池後適當提高換水量。採苗器投放要上下均勻。幼蟲變態寸的鹽度適宜範圍為18-33‰,最適為22-26‰。幼苗附着後適當提高投餌量,全部附着後加強光照強度。幼蒔出池前逐步降低水温至接近海水自然温度。 [4] 
2.幼苗海上中間培育:幼苗在培育池中長到平均殼高350-450微米時,可移至海上繼續拓育,直至育成商品苗(殼高5毫米)。海上中間培育的關鍵是提高保苗率。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採用塑料筒盛苗與網袋盛苗相結合的培育工藝,即將出池苗簾裝進並固定於塑料圓筒中,兩端以0.5毫米孔目的聚乙烯篩網封閉7天左右,再將苗簾移入0.8毫米孔目的網袋培育7天或塑料圓筒兩端直接以0.8毫米目的篩網封閉10-15天,這樣可提高保苗率1倍以上。 [4] 

海灣扇貝成貝養殖

從殼高5毫米的商品苗養至商品貝約需6個月。
海灣扇貝生長較快,5月份(包括5月)以前培育出的苗種,當年底可養成殼高5釐米的商品貝。在温暖海區,高温期生長較快,殼高月生長約1釐米,10℃以下生長較慢,5℃以下停止生長。進入11月後,殼高生長較慢但重量仍增長較快。1-3月份殼高停止生長。扇貝養成過程中,成活率的高低,與管理有密切關係,成活率一般在70-80%;如管理好,成活率可達99%左右。第二年扇貝的成活率明顯降低,僅50%左右;第三年成活率,僅為50%左右。原因尚不清楚。 [4] 
海灣扇貝養成的條件:水温(室內試驗)-1至31℃真5℃以下停止生長,10℃以下生長緩慢,18-28℃生長較快;鹽度,耐鹽範圍為16-43‰,適宜範圍為21-35;水層,淺海區以中層生長最好,表層次之,底層最差;顆粒有機碳含量,包括顆粒、有機碎屑及浮游生物,含量在150-398微克碳/升的海區,每667平方米產量可達2500千克以上。飼養籠上常附着有筒螅、海綿、苔蘚等,堵塞籠目,阻滯水流,動物性附着生物還與貝爭食,有的海區常附着牡蠣,與南貝爭食,影響生長,甚至引起死亡。因此,應遠離近岸。 [4] 
商品貝養成的技術,包括苗種運輸、分苗和飼養管理。苗種運輸,主要掌握親貝和苗種消毒、包裝、降温操作細緻和夜間運輸等環節。分苗是養成的關鍵,將殼高5毫米的苗種養至1.5釐米左右要及時分散到養成籠中,對較小的苗種可在養成籠外附1層密篩網,待小苗長到1.5釐米後,再去掉此層網。放養密度,10層養成籠,每層25-30個為宜:養成籠都採用聚乙烯網籠。商品貝養成的海區水質肥沃、潮流暢通是最重要的。要及時清除附着物及敵害動物,檢查吊繩完好情況,9月以後注意增加筏架的浮力等。 [4] 
海灣扇貝最適宜於淺海筏式籠養和在養蝦池與對蝦混養。凡是水深在6-20米範圍,水温在-1至33℃範圍、鹽度在20-34‰範圍、水質良好(無污染、透明度在0.6米以上)的海區均可養殖海灣扇貝。在海區養殖的密度按每13334-16667平方米(20-25畝)海面養667平方米,每667平方米養10萬粒。養蝦池鹽度應在19‰以上,底質為較硬的泥沙質為宜,在養蝦池垂掛籠養效果不如底播好,底播密度一般為10-15個/平方米。扇貝在養蝦池濾食餌料,可改善養蝦池水質,提高對蝦產量。誨灣扇貝不適宜在灘塗或水泥池養殖:海灣扇貝與晦帶輪養,既可提高經濟效益,又能產生生態效益。 [4] 
  • 病害及防治
海灣扇貝病害包括病毒性、細菌性、寄生蟲病等。育苗期間遇到幼蟲面盤解體病(可能是鰻弧菌引起),目尚尤有效的防治辦法。近年,苗種在養蝦池進行中間培育期間,也常發生苗種大規模死亡。苗種在中間培育期間,通過降低保苗密度、注意蝦池清底消毒、改善養蝦池水質、禁止使用雞糞等易污染水質的有機肥料等措施,能減少苗種病害的發生。在養成階段,海灣扇貝尚沒有發生像櫛孔扇貝那樣的毀滅性死亡觀象,因此,許多習慣於養殖櫛孔扇貝的海區,大都改養海灣扇貝。 [4] 

海灣扇貝亞種分化

中文名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海灣扇貝墨西哥灣西部亞種
Argopecten irradians amplicostatus
Dall,1898
海灣扇貝佛羅里達亞種
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
Say,1822
海灣扇貝指名亞種
Argopecten irradians irradians
Lamarck,1819 [3]  [6] 
海灣扇貝亞種分佈圖 海灣扇貝亞種分佈圖 [7]

海灣扇貝主要價值

海灣扇貝肉質部較肥滿,味鮮美,可食用。生長快,是一種較好的養殖對象。在中國北部沿海,已形成大規模的海水養殖事業,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 [5]  海灣扇貝的軟體部分皆可食用,其閉殼肌肥大味美,營養豐富,加工後成“乾貝”。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等無機鹽類以及多種微量元素,此外,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及B族維生素。清蒸、炒、炸、做湯皆美味可口。除鮮食和加工成乾貝外,也可製成凍肉柱,凍煮扇貝肉,還可加工成扇貝罐頭。加工乾貝的油湯可濃縮成扇貝油精。自1989年以來,產品多銷往美國及加拿大,形成了外向型產業。貝殼可用做牡蠣、扇貝育苗中的採苗器,也可做工藝品原料。另外,扇貝還具有藥用價值,其閉殼肌中可提取出破壞癌細胞的成分。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