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裸蕨

鎖定
裸蕨是一種已經絕滅的最古老的裸蕨科陸生植物。在距今約4億年前的志留紀晚期(或謂早泥盆世)地層中出現,是最初的高等植物代表。形態尚未完全瞭解。其地上莖直立,高約1米,具有二歧分枝,無根無葉,或僅具有刺狀附屬物,故名裸蕨。莖的解剖構造,具簡單的維管束組織和典型的原生中柱,表皮具有角質層和氣孔。孢子囊卵圓形,成對着生於叉枝頂端,由數層細胞組成的厚囊壁,孢子60~100微米,孢壁光滑,均為四分體,同形。已發現有萊尼蕨(Rhynia)、裸蕨(Psilophyton)等。真蕨植物門前裸子植物可能起源於裸蕨植物。
中文名
裸蕨
拉丁學名
Psilophyton
植物界
萊尼蕨植物門
萊尼蕨綱
萊尼蕨目
裸蕨科

裸蕨基本信息

裸蕨植物的器官有初步分化,莖內維管束是水份和營養物質在植物體內上下運輸的組織;擬根狀莖或假根起固着及吸收作用;莖表角質化可防止植物體內水分蒸失,使植物在水生環境下不致枯死;氣孔又是交換植物體內氣體的孔道。這些構造使裸蕨植物能初步擺脱完全對水的依賴,以適應於濱海潮濕低地的氣生環境。但其適應陸生生活仍然處於原始階段。

裸蕨裸蕨目化石代表

Rhynia Kidston et Lang(萊尼蕨)
莖軸是簡單的二歧分叉。氣生直立莖軸的橫切面,根據細胞形狀、大小、排列諸特點,從外向內分成表皮,外皮層,內皮層,韌皮部,木質部。原生木質部由一、兩個環紋管胞組成。莖軸的表皮細胞成紡錘形,外壁上有角質和分散的氣孔。
Renalia Gensel(腎囊蕨)
最近發現的產自加拿大加斯佩地區下泥盆統的Renalia,孢子囊頂生,莖軸為簡單二歧分叉,有瑞尼蕨科的特點,同時,孢子囊的頂端邊緣又有橫向開裂構造,這是工蕨科的特點。Renalia似乎暗示了這樣一種可能性,即工蕨目植物可能起源於類似Rhynia的更原始的祖先類型。
Zosterophyllam Renhallow(工蕨)
植物體高10-20cm,或者更高一些。莖軸粗1-2mm。莖軸的基部由於一連串不完全的二歧分叉造成了“H”形或“K”形分枝。地下部分的橫卧擬根莖構造不詳。孢子囊有短柄,聚集成穗。早泥盆世。
工蕨型的“H”型或“K”型分枝並不是僅工蕨才有,在Drepanophycus的一些種中,也發育有類似的分枝形式。
Sawdonia ornate(裝飾沙頓蕨)
高約30cm以上,假單軸分枝,莖軸上密佈小刺,孢子囊側生散佈於枝條上部,不聚集成穗,有頂部橫向開裂構造。
Psilophyton(Dawson) emend.Hueber(裸蕨)
高達1-2m,營養枝光滑或有刺,與主軸交角較大。頂端呈“葉片狀”擴大。生殖枝一般經過六次雙分叉後,在頂端聚生16-64個孢子囊。早泥盆世。
Trimerophyton Kaspen et Andrews(三枝蕨)
裸蕨 裸蕨
第一、第二次分枝呈三分枝式,以後的分枝呈雙分枝式。側枝不具營養枝和生殖枝的分化。孢子囊二個或三個一簇,直立頂生於側枝頂端。早泥盆世末期。

裸蕨分化過程

低等藻類植物在水域中生活了近10億年的時間,在距今約4.4-4億年前的志留紀末和泥盆紀時期,由於環境條件的巨大變化和植物體本身適應能力的不斷增強,開始慢慢進軍大陸。但是隻有那些經過自然選擇,能初步適應陸生環境的變異類型才能存活下來,這就是最早的以裸蕨植物為代表的陸生植物。裸蕨植物在植物發展進程中起到一個承上啓下的作用,因無葉而得此名,這類植物曾在距今3.7億~3.9億年前的泥盆紀早期和中期盛極一時,廣佈全球,是當時佔據優勢的陸生植物,直到距今3.6億年的泥盆紀晚期才趨於滅絕。
將植物分為孢子植物和種子植物,而裸蕨植物則屬於孢子植物。裸蕨植物不是裸子植物,裸子植物是原始的種子植物。它們是一羣既古老又複雜的植物類羣,在距今約4億年前的志留紀晚期地層中出現,是最初的高等植物代表。裸蕨植物一般體型矮小,結構簡單,高的不過兩米,矮的僅幾十釐米。植物體沒有真正的根、莖、葉的分化,但是卻出現了維管組織,在莖軸基部和擬根莖下面,又長出了假根。這不但有利於水分和養分的吸收及運輸,而且加強了植物體的支持和固着能力 [1] 

裸蕨類型

已知的裸蕨化石有三種類型,即萊尼蕨型、工蕨型和裸蕨型。萊尼蕨(Rhynia)被認為是最早出現的原始類型的代表,工蕨( Zosterophyllum)是生存於早泥盆紀的類羣,而裸蕨( Psilophyton)可能由萊尼蕨型演化來的,其個體比萊尼蕨更粗壯而結構亦較複雜。裸蕨植物是泥盆紀早、中期佔優勢的陸生植物,種羣很多,也是造煤主要時期,滅絕於泥盆紀晚期 [2] 
參考資料
  • 1.    陳鏡宇,楚麗萍編著,恐龍探秘百科 超值全綵白金版,中國華僑出版社,2015.06,第42頁
  • 2.    管康林著,生命起源與演化,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11,第1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