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補,漢語一級字(常用字 [1]  [14]  ,讀作補(bǔ),本義指補衣服。 [2-8]  [13]  引申含義為益處,如於事無補。在日常使用中,“補”字多用作把缺少的東西充實起來或添上,如補充。
中文名
拼    音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PUHY
倉    頡
LY
鄭    碼
WTID [9] 
字    級
一級(編號0888) [10] 
平水韻
上聲七麌 [11] 
外文名
fill;mend;patch;repair
注    音
ㄅㄨˇ
筆畫數
7 [9] 
筆順編號
4523424
統一碼
基本區 U+8865 [9] 
四角碼
33200
部外筆畫
2 [9] 
結    構
左右結構 [9]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補bǔ
⒈ 把殘破的東西加上材料修理完整:縫補。補葺。亡羊補牢。 [13] 
⒉ 把缺少的東西充實起來或添上:彌補。補充。貼補。補習。滋補。
基本詞義
◎ 補bǔ
〈動〉
(1) (形聲。從衣,甫聲。本義:補衣服) [13] 
(2) 同本義 [mend;patch]
補,完衣也。——《説文》
田贊衣補衣。——《呂氏春秋·順説》
補褐防寒歲。——唐· 白居易《村居卧病》
(3) 又如:補衣;補襪;補襯(打補丁,襯裏子);補衣(打過補丁的衣服) [13] 
(4) 修補;整修破舊的東西 [repair]
牽蘿補茅屋。——唐· 杜甫《佳人》
(5) 又如:修橋補路;補天濟世(修補天道,救濟世人);補天(傳説古代之時,蒼天西北角有破缺之處,於是女媧氏煉石以補蒼天,使無缺損;比喻挽回時運)
(6) 補充 [add;fill;replenish]
願令得補黑衣之數。——《戰國策·趙策》
(7) 又如:填補(補足空缺或缺欠);彌補(把不足的部分填足)
(8) 彌補 [fill;make up for]
維仲山甫補之。——《詩·大雅·烝民》
必能裨補闕漏。——諸葛亮《出師表》
稀豁之處,鋤而補之。——《齊民要術·種穀》
(9) 又如:補刖(彌補被刖的腳跟。比喻矯正缺失,使歸真返樸);補拙(彌補愚鈍);補苴(彌補缺漏)
(10) 濟助 [help]
收孤寡,補貧窮。——《荀子·王制》
(11) 又如:補益(裨補助益);補報(增補);補裨(增益補闕)
(12) 補養;滋補 [nourish; take a tonic]
靜然可以補病。——《莊子·外物》
(13) 又如:補理(滋補調理);補導(採補和導引。道家的養生術)
(14) 官有缺位,選員補充 [fill a vacancy]。如:補外(京官調外地就職);補官(補授官職)
詞性變化
◎ 補
補 bǔ
〈名〉
(1) 補子 [ceremonial robe]。如:補服;補褂朝珠(補褂清朝官員的正式朝服,青色外褂;上繡方形圖案,文官繡鳥,武官繡獸。朝珠,每圈108 顆,文官五品以上才準用)
(2) 補品,促進身體健康的營養品 [tonic]。如:大補
(3) 春秋時地名 [an ancient place]。在今河南省汜水縣境 [13]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古文〕𢒏《唐韻》《正韻》博古切《集韻》《韻會》彼五切,𠀤音圃。《説文》完衣也。《急就篇注》修破謂之補。《詩·大雅》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  助也。《周禮·秋官·小行人》若國札䘮,則令賻補之。  益也。《前漢·董仲舒傳》凡所為屑屑,夙興夜寐,務法上古者,又將無補與。  數也。《韻會》十兆曰經,十經曰垓,十垓曰補。  邑名。《鄭語》鄢、蔽、補、丹、依、㽥、歷、莘,君之土也。《注》八邑也。  姓。《通志·氏族略》補氏。《正字通》唐中常侍補眞。㽥字比照考證蔽字條改正。 [12] 

説文解字

完衣也。從衣甫聲。博古切〖注〗,古文。 [9] 

方言集匯

贛語 buu3
粵語 bou2 [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