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明裕陵

鎖定
明裕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西峯石門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和孝莊睿皇后錢氏、孝肅皇后周氏的合葬陵寢。明天順八年(1464年)二月二十九日,明裕陵始建。同年六月二十日,明裕陵陵寢工程全部告竣。明裕陵建設用時4個月時間,佔地約26200平方米。 [2-4]  [13] 
明裕陵基本沿用獻陵、景陵的規則。明裕陵建築主要由神道區域、兩進院落及附屬建築構成。神道區域建有神功聖德碑亭(明嘉靖年間增設)及三座橋等建築。第一進院落以祾恩門為陵門,院內建祾恩殿、左右配殿及神帛爐。第二進院落以三座琉璃花門為前門,內建欞星門及石供案(石五供)等。其後建圓形寶城、明樓及墓冢(寶頂)。明裕陵之前的長陵獻陵、景陵三陵地宮中所葬皆為一帝一後,而裕陵地宮始葬一帝二後。同時,由於明英宗遺詔中有“眾妃不要殉葬”之命,故從明裕陵開始,結束了明代帝陵殘酷的宮人殉葬制度。 [2-4] 
1961年,包含明裕陵在內的明十三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 
中文名
明裕陵
所屬年代
明代 [10] 
類    別
古墓葬 [10] 
佔地面積
約 26200 m² [4] 
保護級別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 [10]  [12] 
地理位置
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西峯石門山南麓 [4]  [13] 

明裕陵歷史沿革

明天順八年(1464年)二月二十九日,明裕陵始建。太監黃福、吳昱,撫寧伯朱永,工部尚書白圭,侍郎蒯祥、陸祥奉命督工。參加營建的軍民工匠共達8萬餘人。同年五月,裕陵地下玄宮建成,明英宗皇帝朱祁鎮梓宮於八日入葬裕陵。同年六月二十日,裕陵陵寢工程全部告竣。 [2]  [3]  [4] 
明成化四年(1468年)九月初四,葬皇后錢氏。 [2]  [3] 
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四月十八日,葬皇后周氏。 [2]  [3]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明世宗嘉靖皇帝增建明裕陵神功聖德碑及碑亭。 [2]  [3]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至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清政府對明十三陵進行大規模的修繕。修繕時將裕陵碑亭拆去牆垣,只留石碑,並於碑外四隅補修齊胸高的宇牆(現僅存台基和石碑)。祾恩門進行拆修,不僅間量大為縮小,而且由單檐歇山頂改為硬山頂(現僅存遺址)。祾恩殿揭瓦並添換糟朽的枋檁等構件(現僅存遺址)。封塞了寶城的城台券洞,並在城台右掖增構了礓礤路直達城台。原明樓內的木構樑架改為石條券頂結構,現保存基本完好。 [2]  [3]  [4] 
民國六年(1917年),明裕陵稜恩門被火焚燬。 [2]  [3] 
解放戰爭時期,稜恩殿被拆毀。 [2]  [3] 

明裕陵建築格局

明裕陵佈局

明裕陵基本沿用獻陵、景陵的規則。明裕陵建築主要由神道區域、兩進院落及附屬建築構成。神道區域建有神功聖德碑亭(明嘉靖年間增設)及三座橋等建築。第一進院落以祾恩門為陵門,院內建祾恩殿、左右配殿及神帛爐。第二進院落以三座琉璃花門為前門,內建欞星門及石供案(石五供)等。其後建圓形寶城、明樓及墓冢(寶頂)。 [2]  [3]  [4] 
明裕陵原貌佈局 明裕陵原貌佈局
明裕陵全景(側向) 明裕陵全景(側向)
明裕陵全景(正向) 明裕陵全景(正向)

明裕陵特點

明裕陵的陵寢制度基本是沿用獻陵、景陵的制度,但也有其特殊之處,祾恩殿柱礎石中部鑿有石窩以固定柱榫,起穩定作用。在第二進院落內,石五供的左右兩側及三座門之內神道的左右兩側建有樹盂四個。樹盂可能是用來栽植樹木的,盂座和盂身均為青白石雕刻,盂座為須彌座式,盂身作收頂式方形,中空為圓坑形,由兩半對拼而成。 [4] 

明裕陵文物遺存

明裕陵神道區域

明裕陵神道從獻陵神道碑亭南石橋前向西分出,長約1.5千米。途中建單空石橋二座,橋身略殘,橋欄已不存。近陵處建神功聖德碑亭,存台基和石碑。台基面寬、進深各10.09米,碑高6.05米。亭後並列三座單空石橋,橋身保存較好,橋身略殘,橋欄不存。其中,中橋寬7.3米,長14.45米。側橋寬5.4米,長12.3米。石橋至陵門間殘存神道路面,中墁城磚,兩側墁鵝卵石一段。 [2]  [3] 

明裕陵第一進院落

明裕陵的祾恩殿無抱廈,無後門。陵宮宮牆和建築殘壞嚴重。配殿、神帛爐無存。祾恩門存明朝時台基、月台和清乾隆年間縮建的兩山牆、部分柱礎石、門砧石、台基前後的連三踏跺。月台面寬23.65米,進深17.45米,高1.2米。月台前存磚墁礓礤路,面寬18.5米,進深6.45米。祾恩殿台基、月台較完整,台基上存24塊古鏡式柱礎石,後檐牆及兩山牆殘存。 [2]  [3]  現祾恩門建築為按照明式建築進行仿建修復的。 [1] 
第一進院落

明裕陵第二進院落

明裕陵三座門整體完整,瓦件殘壞較重,門扇不存。欞星門僅存兩石柱及前後抱鼓石。石供案及供器較完好。石供案和欞星門兩側殘存樹盂四座,構件不全。樹盂由盂身和盂座兩部分組成,均為石刻。盂身為收項式方形,中為圓空,左右兩件對拼而成,腹寬1.01米,高0.62米。盂座也為方形,須彌座式,邊寬1.2米,高0.3米至0.6米不等。城台下月台、礓礤較為完整,但城台垛口、宇牆均殘壞,左右轉向礓礤和城台右側礓礤走閃嚴重。寶城內琉璃照壁殘存須彌座及壁身的右半部。明樓台基與城台地面平,樓壁保存較好,但樓頂嚴重殘壞,琉璃構件殘毀,檐頭、斗拱也有糟朽,瓦件殘壞過半。聖號碑保存完整,形制除碑趺為二層下枋,餘同景陵。碑身正面刻楷書“英宗睿皇帝之陵”。 [2]  [3] 

明裕陵附屬建築

明裕陵陵宮外附屬建築宰牲亭、神廚、神庫、祠祭署等無存,神宮監存部分河卵石壘砌的圍牆及多次改建的監門(位於今裕陵村)。 [3] 

明裕陵歷史文化

明裕陵相關人物

明裕陵相關人物
相關人物
人物生平
人物畫像
明英宗
明英宗名朱祁鎮,明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十一日生。明宣宗宣德皇帝長子,母貴妃孫氏。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的主政人太師也先,尋釁發兵,分四路嚮明朝進攻。御駕親征的正統皇帝,被瓦剌軍生擒,史稱“土木之變”。“土木之變”後,其弟朱祁鈺繼位,改元景泰,明英宗被尊為太上皇。次年被釋歸京,居南宮。明景泰八年(1456年)朱祁鈺生病,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貞及王振餘黨太監曹吉祥等乘機發動“奪門之變”,明英宗再復帝位,改年號天順。後殺害抗擊瓦剌保衞北京有功的大臣于謙等多人,而重用宦官曹吉祥等。明天順八年(1464年)正月崩,諡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廟號英宗。葬北京昌平裕陵。
明英宗畫像 明英宗畫像
孝莊睿皇后
孝莊睿皇后錢氏,海州(今江蘇東海)人。父錢貴,以燕山護衞副千户從成祖北征,升為中軍都督,追贈安昌伯。正統七年(1442年)正月冊立為皇后。明英宗被俘,傾中宮所有以佐迎回。其間夜哀泣呼天,倦即卧地,損一股,又以哭泣過甚,損一目。明英宗在南宮,鬱鬱不樂,孝莊睿皇后曲為慰解。“奪門之變”後,景泰皇后復降為郕王妃,錢後仍以禮待之如妯娌。錢後無子,周貴妃有子,立為皇太子。有太監請於皇太后,立貴妃為皇后,立即遭到明英宗申斥。天順八年(1464年)明英宗卒,明憲宗朱見深即位。明憲宗生母周貴妃不欲與錢皇后並尊,憲宗不敢違抗,乃令廷議。大學士李賢、彭時力爭,乃定兩宮並尊,且尊生母周貴妃為太后,錢後並特加“慈懿”二字為慈懿皇太后。明成化四年(1468年)慈懿皇太后卒,同年七月上尊諡“孝莊獻穆弘惠顯仁恭天欽聖睿皇后”,因周太后不欲與錢皇后合葬,故錢皇后與明英宗雖合葬而異隧。
孝莊睿皇后 孝莊睿皇后
孝肅皇后
孝肅皇后周氏,昌平(今北京昌平)人。慶雲侯周龍女。初,明英宗郊獵,逐兔入其家,家人逃匿,此時周氏十歲許,而未躲匿。明英宗異之,攜入宮中。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生皇子朱見深,即明憲宗。明天順元年(1457年)始封為貴妃。明憲宗即位,尊為皇太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四月加上徽號“慈聖仁壽皇太后”。同年八月,明憲宗卒,明孝宗即位,十月加上尊號“聖慈仁壽太皇太后”。明孝宗避明憲宗萬貴妃害,生於西宮,以後還至宮中,其母妃不久即死,周太后育之,因此明孝宗事太后亦至孝。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三月,周太后卒。諡孝肅貞順康懿光烈輔天成聖睿皇后。但朝中大臣議,仍稱太皇太后。明嘉靖年間始定題主(牌位)曰皇后,但不繫明英宗帝諡“睿”字,以別嫡庶。
孝肅皇后 孝肅皇后
參考資料: [5-7] 

明裕陵傳説軼事

  • 明英宗取消殉葬制度的傳説
明英宗臨終前取消了後宮嬪妃的殉葬制度,對於他取消殉葬制的原因,民間流傳這樣一種説法,那就是他可能是為了皇后錢氏。從明英宗此前的表現看,他沒有取消殉葬制度的表現,“奪門之變”後,明英宗再次當上皇帝,他廢去景泰帝朱祁鈺的帝號,降為郕王,並按親王禮儀葬在北京西山。明英宗依然按祖制讓被廢的景泰皇后汪氏為朱祁鈺殉葬,大臣上奏説,汪氏的皇后被廢,是因為不同意廢了朱見深的太子位,不能恩將仇報。明英宗因此沒有讓汪氏殉葬,而是讓朱祁鈺生前寵愛的妃子唐貴妃殉葬。此時的明英宗並沒有表現出取消殉葬制的想法。據説明英宗被瓦剌俘後,錢皇后的一隻眼睛哭瞎了,天天拜佛祈求平安,哭累了就直接躺在地上,一條腿也瘸了。錢氏還把宮裏面所有的財寶都拿出來去贖英宗。英宗回來以後,錢氏一直跟隨英宗在南宮生活,吃穿用度都被縮減,極其艱苦。錢氏號召宮裏的嬪妃織刺繡品,拿出去變賣。明英宗感覺錢氏為自己付出很多,對她十分在意。由於錢氏沒有生育子嗣,明英宗擔心自己死後錢皇后被殉葬,所以廢除了殉葬制度。 [8] 
  • 明英宗與錢皇后合葬而異隧
本來安葬明英宗棺槨的玄室和安葬錢皇后、周皇后棺槨的玄室都是互通的。但是錢皇后去世後,周皇后卻把錢皇后棺槨玄室和明英宗棺槨玄室的通道封堵了,所以造成了明英宗與錢皇后雖然合葬而異隧。 [9] 

明裕陵文物價值

明裕陵雖然基本沿用獻陵、景陵的制度,但也有設立樹盂的特殊之處。同時,明裕陵存有明代石刻遺蹟(碑亭台基、石碑等),故明裕陵是研究明代帝陵規制變遷的實物例證。 [4] 

明裕陵文物保護

1961年,包含明裕陵在內的明十三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 
1998年,明十三陵特區辦事處對明裕陵進行了封閉式保護。 [4] 
明裕陵全國文保碑 明裕陵全國文保碑
2011年9月7日,明十三陵特區辦事處對明裕陵的主體建築進行全面修繕,如明樓、寶城、陵牆、祾恩門、三座門等進行搶險加固。其中明樓揭挑殘存瓦面,更換補配斗拱等木構件。寶城補砌坍塌牆體,剔補酥鹼牆面,整修馬道地面。祾恩門按照明式建築進行仿建。此次修繕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採用原工藝,使用原有建築構件,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物建築的原汁原味,體現設計意圖。 [1] 

明裕陵旅遊信息

明裕陵地理位置

明裕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西峯石門山南麓。 [4]  [13] 
明裕陵在明十三陵中的地理位置 明裕陵在明十三陵中的地理位置

明裕陵開放時間

明裕陵屬於明十三陵中尚未對外開放的陵寢。 [4]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