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溶菌週期

鎖定
噬菌體吸附到宿主細胞表面之後,注入DNA,噬菌體的DNA進行復制及蛋白質的合成,並組裝成噬菌體顆粒,最後使寄主細胞裂解,釋放出子代噬菌體顆粒的過程。當子代噬菌體增殖到一定數量(20-1000個)時(噬菌體晚期基因可編碼合成一種溶菌酶),使細菌裂解,噬菌體釋放遊離,又可去感染另外的細菌。稱溶菌週期,約25min。
中文名
溶菌週期
外文名
Lyticcycle
別    名
溶菌性週期
別    名
裂解週期
週    期
約25min
數    量
20-1000個

溶菌週期分類

噬菌體分為毒性噬菌體(virulent phage)和温和噬菌體(temperate phage) [1] 

溶菌週期溶菌現象

毒性噬菌體感染敏感菌後可出現溶菌現象,如果細菌在液體培養基中生長繁殖成半透明的菌懸液,感染後,便澄清。
在固體培養基中,若用適量噬菌體和宿主菌液混合後接種培養,培養基表面可有透亮的溶菌空斑出現。一個空斑系由一個噬菌體複製增殖並裂解細菌後形成的,稱為噬斑(Plague) [1]  .

溶菌週期溶源作用

温和噬菌體既有溶源週期,又有溶菌週期。在一定條件誘導下,如紫外線X線,可轉變為毒性噬菌體,而毒性噬菌體只有溶菌週期。
具體內容請參看溶源週期詞條

溶菌週期兩種週期的關係

温和噬菌體可有三種存在狀態
遊離的具有感染性的噬菌體顆粒(溶菌週期)
前噬菌體(溶源週期)
宿主菌細胞質內類似質粒的噬菌體核酸(遊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