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袋花忍冬(原變種)

鎖定
袋花忍冬原變種(學名:Lonicera saccata var. saccata)為落葉灌木,高達3米。葉紙質,倒卵形至倒披針形或菱狀矩圓形至矩圓形,頂端鈍圓或稍尖,基部楔形,長1.5-5釐米。總花梗生幼枝基部葉腋,弓彎或彎垂,長1-2.5釐米,間或極短而長僅2-5毫米,被短糙毛或無毛。果實紅色,圓形,直徑5-6毫米。花期5月,果熟期6月下旬-7月。生於海拔1280-4200米的草地、灌叢中或山頂杜鵑林、山坡冷杉林、雲杉林或混交林中或林緣。
中文學名
袋花忍冬(原變種)
拉丁學名
Lonicera saccata Rehd. var. saccata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
合瓣花亞綱
川續斷目
忍冬科
忍冬族
忍冬屬
亞    屬
忍冬亞屬
袋花忍冬

袋花忍冬(原變種)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高達3米;幼枝多少帶紫色,有2縱列彎曲短糙毛或無毛,小枝纖細,淺褐色,老枝褐色或灰黑色。
冬芽小,頂端漸尖或稍尖,外鱗片2-3對,背面有時具脊,連同邊緣有短糙毛或無毛。
袋花忍冬(原變種)線稿圖 袋花忍冬(原變種)線稿圖 [3]
葉紙質,倒卵形至倒披針形或菱狀矩圓形至矩圓形,很少扇狀倒卵形或倒卵形,頂端鈍圓或稍尖,基部楔形,長 (1) -1.5-5 (-8) 釐米,兩面被稍彎的糙伏毛,有時疏生短腺色,或下面甚至兩面均無毛,下面下部有時脈腋具趾蹼狀鱗腺;葉柄長1-4毫米,具糙毛或無毛。
總花梗生幼枝基部葉腋,纖細,弓彎或彎垂,長1-2.5 (-4.2) 釐米,間或極短而長僅2-5毫米,被短糙毛或無毛;苞片常呈葉狀,與萼筒近等長或常2-3倍超過之,披針形、卵狀矩圓形、矩圓形至條形,邊緣有毛和短腺毛或無毛,下面有時具短糙毛;小苞片通常無,如有亦極小,半圓形至披針形,長為萼筒的1/4-2/3;相鄰兩萼筒全部或2/3連合,長2-2.5毫米,萼檐杯狀,長為萼筒的2/5-1/2,萼齒常明顯,三角形或卵形,有時呈波狀,具緣毛和短腺毛或無毛,很少極短而不明顯;花冠黃色、白色或淡黃白色,裂片邊緣有時帶紫色,筒狀漏斗形,外面無毛或有時上部或全部疏生糙伏毛,長 (8.5-) 10-13 (-15) 毫米,筒基部一側明顯具囊或有時僅稍腫大,裂片卵形,直立,長1.2-2.5毫米;花葯與花冠裂片等長或稍伸出;花柱伸出,中下部有糙毛或無毛,子房3室。
果實紅色,圓形,直徑5-6 (-8) 毫米;種子淡褐色,矩圓形或寬橢圓形,長2-3 (-4) 毫米。
花期5月,果熟期6月下旬-7月。

袋花忍冬(原變種)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280-4200米(西藏達4500米)的草地、灌叢中或山頂杜鵑林、山坡冷杉林、雲杉林或混交林中或林緣。 [1] 

袋花忍冬(原變種)分佈範圍

產於陝西(太白山)、甘肅南部、青海東部、安徽西部(金寨)、湖北西部至西南部、四川南部至北部和東北部、貴州東北部、雲南西北部至東北部及西藏(林芝)。

袋花忍冬(原變種)本種提示

這是一個多型種,無論在小枝、葉和花柱上毛被的有無和疏密,葉、苞片和萼齒的形狀和大小,總花梗的長度,以及花冠筒的寬窄和基部一側囊狀突起的深淺等方面都有大幅度的變化,不能作為劃分種的依據。過去學者所發表的許多新種和新的種下分類等級都不出乎本種的變異範圍。 [2] 
本種因具形大而呈葉狀的苞片和花冠基部具明顯的囊,在亞組內顯得很突出。它與四川忍冬 L. szechuanica Batal. 較接近,但那個種的苞片較小,萼齒不明顯,易與本種區別。與唐古特忍冬 L. tangutica Maxim. 及其近緣種的主要區別在於花葯與花冠裂片等長或稍露出。 [2] 

袋花忍冬(原變種)相似物種區別

本種因具形大而呈葉狀的苞片和花冠基部具明顯的囊,在亞組內顯得很突出。它與四川忍冬較接近,但那個種的苞片較小,萼齒不明顯,易與本種區別。
唐古特忍冬及其近緣種的主要區別在於花葯與花冠裂片等長或稍露出。 [1] 

袋花忍冬(原變種)變種信息

  • 種:袋花忍冬Lonicera saccata Rehder
    • 原變種:袋花忍冬(原變種)Lonicera saccata Rehder var. saccata
      • 變種:毛果袋花忍冬Lonicera saccata Rehder var. tangiana (S. S. Chien) P. S. Hsu & H. J. Wang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