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袁隨園君墓誌銘

鎖定
《袁隨園君墓誌銘》是清代文學家姚鼐於嘉慶三年(1798年)為袁枚所創作的一篇墓誌銘。這篇墓誌銘既記述了袁枚一生的行跡,又評價了他的政績、品德和才學,且選取具體事例,着意於性格刻畫。以切實求生動,於敍事寓情韻,因而增強了文章的文學性。銘文言簡意賅,情真意切,語調與韻腳幽深婉轉,感人至深。 [1] 
作品名稱
袁隨園君墓誌銘
作    者
姚鼐
創作年代
清代
出    處
《惜抱軒文集》卷十三
作品體裁
墓誌銘

袁隨園君墓誌銘作品原文

袁隨園1君墓誌銘2
君錢塘3袁氏,諱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績矣。解官後,作園江寧西城居之,曰“隨園”。世稱隨園先生,乃尤著雲。祖諱錡,考諱濱,叔父鴻,皆以貧遊幕4四方。君之少也,為學自成。年二十一,自錢塘至廣西,省叔父於巡撫幕中。巡撫金公鉷5一見異之,試以《銅鼓6賦》,立就,甚瑰麗。會開博學鴻詞科7,即舉君。時舉二百餘人,惟君最少。及試,報罷8。中乾隆戊午9科順天鄉試10,次年成進士,改庶吉士11。散館,又改發江南為知縣;最後調江寧知縣。江寧故巨邑,難治。時尹文端公12為總督13,最知君才;君亦遇事盡其能,無所迴避,事無不舉矣。既而去職家居,再起,發陝西;甫14及陝,遭父喪歸,終居江寧。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聲,而忽擯外;及為知縣,著才矣,而仕卒15不進。自陝歸,年甫四十,遂絕意仕宦,盡其才以為文辭歌詩。足跡造東南,山水佳處皆遍。其瑰奇幽邈,一發於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隨園投詩文,幾無虛日。君園館花竹水石,幽深靜麗,至欞檻器具,皆精好,所以待賓客者甚盛。與人留連不倦16,見人善,稱之不容口。後進少年詩文一言之美,君必能舉其詞,為人誦焉。
君古文、四六體17,皆能自發其思,通乎古法。於為詩,尤縱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達者,悉為達之;士多仿其體。故《隨園詩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18負販19,皆知貴重之。海外琉球20有來求其書者。君仕雖不顯,而世謂百餘年來,極山林之樂,獲文章之名,蓋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試為溧水21令。其考22自遠來縣治。疑子年少,無吏能,試匿名訪諸野。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縣,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寧嘗朝治事,夜召士飲酒賦詩,而尤多名跡23。江寧市中以所判事24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為不足道,後絕不欲人述其吏治雲。
君卒於嘉慶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夫人王氏無子,撫從父弟25樹子通為子。既而側室26鍾氏又生子遲27。孫二:曰初,曰禧。始,君葬父母於所居小倉山28北,遺命以己祔29。嘉慶三年十二月乙卯,祔葬小倉山墓左。桐城姚鼐以君與先世有交,而鼐居江寧,從君遊最久。君歿,遂為之銘曰:粵有耆龐,才博以豐。出不可窮,匪雕而工。文士是宗,名越海邦。藹如其衝,其產越中。載官倚江,以老以終。兩世阡同,銘是幽宮。 [2] 

袁隨園君墓誌銘註釋譯文

袁隨園君墓誌銘詞句註釋

  1. 袁隨園:袁枚,清代詩文作家,號簡齋,一號隨園,浙江錢塘(今杭州)人。乾隆年間(1736—1796年)進士,年四十辭官居江寧(今南京),造園於小倉山,名隨園。作詩主張抒寫性靈,其詩文曾風靡一時。著有《小倉山房集》《隨園詩話》《隨園隨筆》等。
  2. 墓誌銘:一種文體,分“志”與“銘”兩部分:“志”以散文形式記述死者的姓氏、籍貫、生平等;“銘”以韻文形式書褒揚讚頌之辭。寫後刻在石上,埋在墓內。
  3. 錢塘:地名,即今杭州省錢塘縣。
  4. 遊幕:出外作幕僚。
  5. 金公鉷(hóng):字震方,漢軍鑲白旗人,世居登州(治所在今山東蓬萊),自雍正六年至乾隆元年(1728—1736年)任廣西巡撫。
  6. 銅鼓:古代西南少數民族的一種銅製樂器,形如鼓。有人附會為諸葛亮所創制,故又名“諸葛鼓”。
  7. 博學鴻詞科:清代設此科始於康熙十八年(1679年)年,凡有學行兼優、文詞卓越之人,由在京在外的大官薦舉報考。取一等、二等各若干人。三等、四等落第,稱“報罷”。
  8. 報罷:未考中。
  9. 乾隆戊(wù)午:乾隆三年(1738年)。
  10. 順天鄉試:順天,府名,治所在大興,有時在宛平。鄉試由生員(秀才)應試,考中者稱舉人。生員應在所在的省應試,但亦可在順天府應試。
  11. 庶(shù)吉士:亦稱庶常,以《尚書·立政》有“庶常吉士”之語,故稱。清代翰林院設庶常館,選新進士優於文學、書法者選為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館學習,三午後考試,成績優良者授翰林院編修、檢討官等,其他分發各部任職,或優先委任知縣,稱為散館。
  12. 尹文端公:尹繼善,字元長,滿洲鑲黃旗人,為袁枚座師。於乾隆八年至乾隆十三年(1743—1748年)任兩江總督,乾隆十九年至乾隆三十年(1754—1765年)復任。
  13. 總督(dū):清代地方最高長官,綜理一省或二三省軍政。
  14. 甫(fǔ):剛剛。
  15. 卒(zú):最終。
  16. 留連不倦:留連賓客而不知疲倦。
  17. 四六體:駢體文的一體,多以四字、六字相屬為句,又常以兩組四、六句相對仗,故稱“四六體”。
  18. 市井:舊稱做買賣的地方,後泛指城鎮地區。
  19. 負販:推車挑擔的小商販。
  20. 琉球:舊國名,即今琉球羣島。位於日本本土西南,中國台灣東北,包括沖繩等五十餘島,光緒五年(1879年),為日本侵佔,現為日本領土,改為沖繩縣。
  21. 溧(lì)水:縣名,在江蘇省西南部。
  22. 考:父。
  23. 名跡:聞名的事蹟,文章主要指吏治方面。
  24. 判事:對案件的判決事例。
  25. 從父弟:袁枚堂弟,名樹,字鄉亭。
  26. 側室:妾。
  27. 遲:鍾氏生子,名遲。
  28. 小倉山:在江蘇省南京市內清涼山東面。
  29. 袝(fù):袝葬,合葬。 [3] 

袁隨園君墓誌銘白話譯文

錢塘縣袁君,名枚,字子才。他出仕官職,政績昭然,聲名遠播。辭掉官職後,在江寧西城建了一所園子住在裏邊,稱作“隨園”。世人都稱他為隨園先生,於是更加著名。袁君的祖父名叫袁鑄,父親名叫袁濱,叔父名為袁鴻,都因為貧窮而到全國各地去做幕僚。袁君年輕時,自學成才。二十一歲時,他從錢塘去廣西,到廣西巡撫的幕府中看望叔父,巡撫金供公一見之下,就覺得他才能不凡,試着讓他作一篇《銅鼓賦》,他馬上就完成了,寫得非常瑰奇華麗。正好碰上朝廷開設博學鴻詞科考試,選拔博學能文之士,金公就推薦了袁君。當時推薦的有二百多入,其中袁君最年輕。袁君參加了考試,沒有考中。後來他參加乾隆三年的順天府鄉試,中了舉人,第二年考中進士,改授翰林院庶吉士。在翰林院學習期滿後,被改派到江南做知縣,最後調任為江寧知縣。江寧本來是一個大縣,難以治理。當時尹文端公是總督,他最瞭解袁君的才能。袁君每遇到一件事,也竭盡全身的本領,從不逃避責任,所做的事情無不成功。後來,袁君被解除官職,住在家中,再次起用,被派到陝西;他剛到陝西,趕上父親去世,又回到家中,最後一直住在江寧。
袁君本來因為文章寫得好而進入翰林院,相當有名望,但忽然被排除到外面;等到做了知縣,政績顯著,但是官職始終不見遷升。從陝西回來後,他剛剛四十歲,就下定決心,再也不出仕做官,施展他的全部才華來創作詩文辭賦。他的足跡遍佈東南風景優美的地方,山川的瑰麗奇偉,幽遠深邃,全都在詩文中表現出來,他以此自得其樂。天下的文士來到江南,必定造訪隨園,送上自己的詩詞文章,幾乎沒有一天空閒。袁君的園林、廳館、花竹、水石,清幽深邃,靜謐優美,甚至窗格、欄杆、器皿都很精美,用來招待客人的東西十分豐盛。他對客人留連不捨,不知疲倦,看到別人的好文章,總是讚不絕口。後輩年輕人的詩詞文章,但凡有一句寫得好,袁君必定能舉出詞句,讀給眾人聽。
袁君無論是寫古文還是駢文,都能自己抒發出心中的所思所想,並且與古人的文法相通。對於作詩,他尤其能馳騁自己的文才,世人心裏想表達出來卻無法表達的,袁君都能替他們表達出來,當代的文士大多都仿效他的文體。所以《隨園詩文集》,上自朝廷的公卿大夫,下到街市的小商小販,都知道看重它。連海外的琉球,也有來求取袁君的書的。袁君做官雖然並不顯達,但世人認為一百多年來,盡享山林的樂趣,又在文章上極負盛名,大概沒有人比得上袁君。
袁君剛出仕時,做過溧水縣令,他的父親從遠方來到溧水縣,懷疑兒子年紀輕輕,缺乏做官的能力,就試着隱姓埋名在鄉間查訪。百姓們都説:“我們縣有個年輕的袁知縣,是個大大的好官啊。”他的父親這才非常高興,進入縣衙。袁君在江寧時,曾經白天處理事務,夜裏召集文士喝酒作詩,但聞名的政績更多。江寧街市中的人把袁君判決案件的事例編成歌謠,刻版發行天下,袁君卻覺得這些不值得稱道,以後絕不允許別人講述他如何處理政事。
袁君於嘉慶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去世,享年八十二歲。袁夫人王氏沒有生兒子,就抱養了堂兄弟袁樹的兒子袁通。後來袁君的偏房鍾氏又生下了兒子袁遲。袁君有兩個孫子:一個叫袁初,一個叫袁禧。當初袁君在他所住的小倉山北邊安葬了父母,他留下遺言,讓把他自己和父母合葬。嘉慶三年十二月乙卯這一天,袁君的遺體被安葬於小倉山他父母墓的左邊。因為袁君與我的先輩有交往,而且我住在江寧,跟隨袁君遊歷的時間最長,所以袁君去世後,我就為他寫了墓誌銘説:“有位年高德重的袁君,才學廣博精深。作品難以數計,不經雕飾,自然工整。文壇唯他獨尊,海外遠播聲名。秉性和藹,祖居越中。江寧做官,終老於此。兩代的墓地相同,將此銘文留在墳中。” [4] 

袁隨園君墓誌銘創作背景

這篇墓誌銘作於嘉慶三年(1798年)。作者為袁枚生前朋友,同居江寧,而兩人文學觀點,尤其是詩學觀點,大相徑庭。袁枚生前名滿海內外,死後詆譭者甚多。有人曾勸作者不當為袁枚作墓誌,作者以為“隨園正朱(彝尊)毛(奇齡)一例耳,其文采風流有可取,亦何害於作志乎?”於是作了這篇銘文。 [5] 

袁隨園君墓誌銘作品鑑賞

袁隨園君墓誌銘文學賞析

作者寫的這篇墓誌銘,由於他與死者生前相處一地,交誼殊深,對其文才、風采、德行深懷敬佩之心,所以文中盡是肺腑之言,字裏行間藴涵景仰的感情,思想內容異於一般應酬的文章,神氣充盈,很有特色,讀來真切而感染力強。作者對袁枚的一生和為人的瞭解具體而人微,所擷取的業績和生活片斷甚是精當,謀篇佈局極為深遠周密,一掃羅列堆疊,從而可以見出作者所謂的“格”。全文八百多字分成五個段落,述及死者的身世、學業、仕途、品德、才華、際遇、成就等諸多方面,扼要真切而中肯,可謂簡潔得體,遣詞造句頗具功力。
第一段首句交代了籍貫名諱後,以“其仕在官,有名績矣。解官後,作園江寧西城居之,曰“隨園”。世稱隨園先生,乃尤著雲。”這三句指出袁枚的名聲是解官後的文學成就較之其官聲政績更大,這是作者的基本看法。接着在寫袁枚從少時直到終居江寧的一段簡歷中頌讚了袁枚年輕時學有所成,現場命題作文一揮而就,才思敏捷,詞賦華麗,因而受到顯宦的賞識,得推薦參加乾隆二年(1737年)的博學鴻詞科考試。雖然“及試報罷”,沒有選上,但隔年鄉試中舉,又一年即進士及第。作者着重説明的是袁枚確有真才實學並且好學。庶吉士散館後他沒有能留在翰林院,而被分配在江南做知縣。但以他的才能,又受到總督的賞識。文中通過兩位顯官的識才愛才,托出袁枚的天資聰穎,學習有方,年輕時即嶄露頭角。以昭彰銘主的才氣橫溢。從袁枚在江寧這一任上的表現“遇事盡其能,無所迴避,事無不舉”就反映出袁枚的素質、品格和吏治才能。作者對袁枚這段二十餘年的主要經歷沒有花更多筆墨,而是把他一生中的主要事蹟分為三段逐一鋪排,把所要頌讚的非凡才華、文學成就、吏治官聲等情節曲折寫來,佈局不落俗套。這些事蹟通過翔實的材料、樸素的詞語、簡潔流暢的語言展現出來,令讀者信服地確立起墓主人的高大形象,具有耐人咀嚼的“味”。
第二段鋪排的是袁枚的仕途際遇和道德風貌。“而忽擯外;及為知縣,著才矣,而仕卒不進。”既是慨嘆語氣,又似代為不平之鳴,惋惜其懷才不遇,宦途一開始就不利,放外任只做得個知縣,直得不到擢升。“著才矣”三字直道盡了袁枚在擔任知縣期間所展示的卓越才能,用字簡練而有力。對袁枚的好客和待人接物尤其是對後學的愛護,這些都用人微的描寫畢現了一個寬厚長者和學者的風度,從而令人肅然起敬。又更插人一句描繪四方慕名造府和當年隨園的風光、盛況而且當為作者所目睹的文字,越發增強了材料的翔實感。
第三段是頌揚袁枚的文學成就和社會影響廣大。贊袁枚佔文法功底深厚,在散文駢文方面不是一味仿效前人而有開拓。特別是在詩歌方面下的工夫尤深,竟然達到了世人想要生髮而未能達到的境界。作者從基於袁枚生前的社會影響的事實出發,譽其為“百餘年來第一人”的評價顯得有根有據,令人感到站得住腳,不為過分。這一段並無浮靡奉承之同,只淡淡數語,卻收不顯而自顯之效。
第四段頌讚袁枚吏治能力,寫得別出機杼。以袁枚父親匿名察訪和百姓對袁知縣的反映一事引出,娓娓動聽,可見作者的文章平淡中自有其活潑。“朝治事,夜飲吟”一筆是讚賞袁枚為官仍不失名士風雅。以民間傳刻審理案件的事蹟來間接道出袁枚的吏治業績及其謙虛美德,也頗具匠心。
第五段除了敍述墓主人的身後之外,交代了作者所以知之甚詳是因與袁枚是世交,而且同住江寧長期交遊在一起,當是知之最深,使人益信作者所青。最後結尾用銘文有重點地統括了全文內容。
全文在敍述時既錯綜變化,又脈絡分明,不板滯,不凌亂,而能突出袁枚的主要精神和成就。在評價時用語極注意分寸,無諛墓之嫌。全篇五段首字均以“君……”開端,有整齊協調之感,可謂自成一格。章法嚴謹,詞句合乎古法。從這篇墓誌銘可以看出作者所主張的寫作文章的觀點是從義理、考證、辭章三結合方面身體力行,以及所要達到的境界,是清代墓誌銘中的佳篇。 [6-7] 

袁隨園君墓誌銘名家點評

·王文濡《清文評註讀本》:隨事序次。將隨園一生事實,羅列無遺,而不滿之意,隱約自見,讀者可於言外會之。 [8] 

袁隨園君墓誌銘作者簡介

姚鼐(1732—1815年),字姬傳,一字夢谷,世稱惜抱先生,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進士,選庶吉士,改禮部主事,任山東、湖南鄉試考官,後充《四庫全書》纂修官。辭官後,在鍾山、紫陽等書院講學長達四十餘年。姚鼐著述豐富,有《惜抱軒文集》二十卷、《惜抱軒詩集》二十卷,編選《古文辭類纂》四十八卷,還存有雜著多種。《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五有傳。 [9] 
參考資料
  • 1.    編委會編.中國曆代散文名篇: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1:第383頁
  • 2.    姚鼐著.惜抱軒全集:世界書局,1936年12月第1版:第154-155頁
  • 3.    何香久主編.中國曆代名家散文大系·清卷:人民日報出版社,1999.9:第413頁
  • 4.    傅璇琮主編.中國古典散文精選註譯 記敍文卷: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08:第283-285頁
  • 5.    曹餘章主編.歷代文學名篇辭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06月第1版:第769頁
  • 6.    黃嶽洲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名篇鑑賞辭典 下卷:華語教學出版社,2013.01:第1317-1318頁
  • 7.    陳振鵬,章培恆主編.古文鑑賞辭典 下 第1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07:第1897-1899頁
  • 8.    卞孝萱 黃清泉主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 明清卷: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09 第1版:第422頁
  • 9.    曹順慶,李凱主編.中國古代文論史:重慶大學出版社,2015.02:第2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