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袁氏故居

鎖定
袁氏舊居位於項城市東南13公里王明口鎮袁寨行政村,原名石腰莊,是明末仕宦石氏的一家莊園。清末,石氏家道中落,袁氏盛旺,1858年,袁世凱父袁保中、祖父袁甲三及叔祖父袁重三以巨資購得石氏莊園,修築寨堡,由項城城郊袁張營村遷居於此,改稱袁寨。原建築規模宏大,總佔地18萬平方米,樓瓦房500餘間,分設住宅、學校、兵營、花園等。其中住宅佔地3萬餘平方米,樓房266間,磚砌方形寨牆,四角炮樓守衞,三道寨河環衞,門外吊橋高懸,防衞森嚴,是一座中國典型的“防禦寨堡”。1859 年9月16日袁世凱就出生在這座寨堡內。
中文名
袁氏故居
地理位置
項城市東南13公里王明口鎮
佔地面積
總佔地18萬平方米
著名景點
裏外海河

袁氏故居袁氏舊居的原貌

袁氏故居 袁氏故居
 袁寨古民居清同治二年(1863年)始建,民國初年告竣,歷時60餘年。它自東而西依次建築東組院落、中組院落和西組院落。每組院落各三進院。東組院落有5個天井院,中組院落有3個天井院,西組院落有9個天井院,整體建築羣由17個天井院落組成。它們共佔地面積50餘畝,住宅樓瓦房計66座(266間)。由於1976年前,拆牆寨修項沈公路,拆樓瓦房改造項城縣糧庫。現保存住宅樓房有13座,計72間 [1] 
袁寨是座呈正方形的青磚小寨,外觀上看,可稱小巧玲瓏。寨四邊長約300米左右,有東西兩個兩層樓的寨門。四角各有一個也是兩層的炮樓,寨外有兩道護寨河環繞,我們叫它“裏外海河”。西門外有一座用木樁搭成的土木橋樑。海河寬約10多米,河水長年清徹滿漕,河內種有蓮藉、蒲草、蘆葦等水生植物,水中魚蝦可見,經常有人垂釣或捕撈。兩河之間有約20餘米寬的蔬菜園,菜園的正南方即南寨牆外,有一座高約10米的石牌坊,用若干塊雕有各種圖案花紋的青石堆砌而成,四角懸有小鐵鐘各一個,颳風時叮噹作響。 東西寨門外是收打穀物的場地,每到夏秋收穫季節,這裏要繁忙數日。
袁氏舊居遠景圖 袁氏舊居遠景圖
寨內有條通往東西寨門的道路,路北即是袁寨的三座大院,分東、中、西三個磚木結構的門樓,東西院的門樓都很講究,均為三間兩層,門額上有雕刻、繪畫組成的花樣,精緻美觀,有一定的藝術水平;東院的門樓看起來更顯老一些,門兩側有高低上、下馬石,門的通道約有三米多寬,經常有運送糧食的四輪太平車過往,兩邊還有套間,可能是看門人的住處。門樓上存有很長時間沒有使用過的刀槍劍戟等古代兵器和“金瓜、鋮、斧、朝天鐙、肅靜、迴避牌子、三眼槍”等儀仗用品。戲曲舞台上皇帝出場時,兵卒們高舉的道具,可能就是從這些實物仿製而來的,這些真品,如保存至今,都已成為文物了。

袁氏故居袁氏後人現狀

袁寨已經沒有那麼多的袁氏後人了,只有袁啓姝是惟一生活在袁寨的袁氏後人。
袁啓姝,73歲,其曾祖父是袁世凱的六弟。
缺少守護人的袁氏故居經歷百年風剝雨抽、人為破壞、自然坍塌及人為的“現代改造”,保存的13座樓房正在逐年修繕。
2000年項城市委、市政府為使袁氏故居躍入 “華中旅遊圈”,指示文物部門抓緊制定修建規劃實施方案,為袁氏故居的保護和利用提供了根本保證。
袁氏舊居旅遊門票 袁氏舊居旅遊門票
近年來,袁氏舊居的旅遊人次日漸增多,展覽的文物也日漸增多,旅遊價值也日益體現。
袁氏舊居西院一樓現狀 袁氏舊居西院一樓現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