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袁建新

(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所長)

鎖定
袁建新有多人,主要介紹岩土力學專家袁建新。袁建新,岩土力學專家。在岩土力學理論與工程應用研究中提出了彈粘塑性模型及修正模量模型,在岩土工程中採用有限元數值方法等,作出了貢獻。
中文名
袁建新
出生日期
1930年1月26日
畢業院校
台灣大學土木系
職    業
岩土力學專家
出生地
江西省波陽縣

袁建新生平概況

袁建新,1930年1月26日出生於江西省波陽縣一個小商販家庭。青少年時代,家境貧寒,生活清苦。1936年,袁建新進入波陽縣芝陽中學附小並唸完了小學和中學。少年袁建新聰明好學,成績優良。1948年高中畢業,同年考入台灣大學土木系,1952年大學畢業,獲學士學位。隨後進入台灣電力公司土木處任助理工程師,不久便代理研究組長。1956年入美國路易維爾大學土木系,1957年獲碩士學位並受聘於美國波音飛機公司任副工程師,從事飛機結構的設計工作,此間參加了著名的波音707飛機的設計工作。1958年底,袁建新通過印度駐華盛頓大使館與中國國務院取得了聯繫,並向美國移民局提出返回中國大陸的申請。他衝破了重重阻撓,終於經香港於1959年元月抵達祖國。回國後任中國科學院中南力學研究所(1962年改為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兼任武漢大學副教授,主講結構力學。1960年兼任湖北科技大學副教授,1978年起歷任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土力學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員、副所長,1984年任所長,1986年任博士主導師。1979年以來歷任湖北省武漢市力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土力學及基礎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力學學會理事、 《力學學報》編委、《固體力學學報》編委、 《岩土工程學報》編委會副主任委員、 《國際岩土力學及計算機雜誌》編委會委員。1991年被選入國際地力學計算方法與進展協會(IAG-MAG)理事會並任理事。1979年任湖北省政協委員。198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袁建新1959年回國以後,長期從事岩土力學的研究工作,他是較早地將國外先進的計算方法有限元法引進岩土力學研究的先驅之一,在土的本構理論及固結特性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了幾十篇論文。 [1] 

袁建新人物簡歷

1930年1月26日 生於江西省波陽縣。
1948—1952年 台灣大學土木系學習,1952年畢業,獲學士學位。
1952—1956年 先後任台灣電力公司土木處助理工程師、代理研究組長。
1956—1957年 美國路易維爾大學土木系學習,1957年獲碩士學位。
1957年 任美國波音飛機公司副工程師,從事飛機結構的設計工作。
1959年 任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兼任武漢大學副教授。
1960年 兼任湖北科技大學副教授。
1978年— 歷任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土力學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長、所長,1986年任博士生導師。
1979年— 歷任湖北省暨武漢市力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土力學及基礎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力學學會理事。
1991年— 任國際地力學計算方法與進展協會(IAGMAG)理事。

袁建新岩土力學研究

岩土力學 岩土力學
岩土力學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岩土介質的物理力學特性極為複雜,具有多相性、非均質、非均勻及非線性等特殊性。60年代開始,袁建新通過大量的科學研究,針對長期以來岩土力學工程實際與理論分析不相吻合以及如何使岩土力學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岩土力學要發展成為一門新型的獨立學科必須遵循的途徑應該為:“以固體力學的原理為框架,考慮岩土介質異於其他連續介質的特殊性質,通過室內與現場試驗,從宏觀與細觀、物理模型與數值模型幾個方面進行系統的理論與試驗研究,從而形成一門新型的獨立學科。”這一觀點受到岩土力學界專家學者的贊同。事實證明,國內外的岩土力學研究也都未脱離這一基本路徑。
岩土力學基礎理論的研究方面,袁建新對土的本構理論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工作,取得可喜的進展。他認為:當前國內外將土介質或考慮為彈性體或粘彈性體均未能充分反映土的真實性質。因此,他力主發展土的彈粘塑性統一理論。他提出了彈粘塑性統一理論模型及修正割線模型並有效地應用於土壩及土工問題的分析。他在這方面的論著受到了國際上的關注,並被列入國際文摘。
中國武漢岩土力學 中國武漢岩土力學
在土的應力、應變關係方面,由於工程實際的要求及計算技術的發展,人們已經不能滿足於經典的彈性模型的假定,紛紛探求符合土的宏觀實際應力、應變、時間關係。自1982年起,袁建新對武漢、上海的粘土及鄭州黃土進行分析研究,發現這三類土的彈粘塑性應力、應變關係具有一定的規律性,給出了線性及雙曲線函數數學表達式。據此可以根據較短時間的蠕變試驗定出土的極限應力值,求出的極限剪應力與由蠕變試驗所得的蠕變破壞剪應力甚為接近。此項研究對土的基本性質的研究做了有效的探討。其《土的彈粘塑性關係》一文獲1982年湖北省優秀科學論文一等獎。袁建新是中國岩土力學與工程問題中開展有限元研究的少數先行者之一。60年代中後期,他就開展了這些課題的研究。在此之前,中國的岩土力學數值分析研究還處於剛剛起步階段,他親自編導了多種二維、三維靜力程序,並應用於岩土力學工程實際中,為解決岩土力學工程問題發揮了顯著的作用。為此推動了中國岩土力學數值分析方法的向前發展。1979年,袁建新所設計的土的平面固結程序,在意大利都靈市計算中心順利通過,並在一些方面優於國際力學界普遍採用和公認的權威的“德賽程序”。其計算時間只有“德賽程序”的1/5,計算機內存也減少到1/4以下。為此,都靈工學院慷慨解囊,支付了計算機使用的一切費用。這是袁建新開展岩土力學數值分析研究取得的成果之一,更難能可貴的是這項研究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完成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不久,袁建新即身處逆境,但他沒有消沉,而是將研究目標瞄準了60年代國際上初露端倪的一種數值應力分析方法——有限元法。他利用寫檢查的機會,反覆地推理演算。1972年,他的處境稍有好轉,就與其他同志一起到上海復旦大學進行協作並試圖在上海計算中心進行上機運算。但是,他卻沒有“資格”上機算題。當他看到同事從機房出來並拿着正確結果時,袁建新欣慰了。1976年以後,袁建新更是全身心地投入了這項研究,使中國岩土力學數值計算研究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袁建新岩土工程難題

岩土力學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其研究內容必須與經濟建設緊密結合,其發展方向應注意選擇那些能帶動整個岩土力學學科發展、取得岩土力學學科重大突破和對國民經濟建設有重要意義、有顯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課題。根據這一指導思想,袁建新從1975年起帶領一些科研人員,開展了上海地面沉降的研究。一方面,他通過對土的流變性質的研究,提出了一個考慮土體骨架蠕變效應的固結問題的基本方程及半解析方法,為解決基礎蠕變沉降問題在理論方面向前邁了一大步。另一方面,他發表了抽水與回灌對地面沉降影響的力學機制的有關論文,為上海控制地面沉降提供了科學依據。本項研究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半解析方法 半解析方法
1979年以來,袁建新開展了岩土工程問題的研究。1983年6月,袁建新領導開展了內蒙伊敏河露天礦泥岩特性的試驗研究工作,通過現場試驗和室內試驗及有限元計算,確定了礦方所需的路基靜承載力,科學地提出了影響泥岩的因素,並提出了合理的解決方案,為該礦露天開採設計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
自80年代後期起,袁建新針對岩土工程樁基礎的動力檢測問題開展了研究,他認為:“採用應力波法對樁的完整性檢測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但對於用應力波法確定樁的承載能力問題必須持慎重態度,特別在小應變情況下更應慎重從事。”這一觀點得到樁基工程界的重視。為了對樁基問題有更進一步的瞭解,袁建新對樁土作用機制進行了系統的分析研究,特別是在動力作用下的樁土相互作用問題進行了數值模擬分析,揭示出了樁的傳動機制,總結出了影響樁基承載力的諸因素及其規律,為樁基設計提供了有參考價值的理論依據。這對指導當前樁基工程有着普遍的實際意義。

袁建新學科發展前列

隨着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岩土工程在中國國民經濟各個領域發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能源建設中的大壩、城市建設中的高層建築以及正在起步的高速公路等,都離不開岩土工程,同時也伴隨而產生了岩土工程環境及災害的防治問題,如何解決好這一問題將對今後岩土工程領域有着重要意義。科學研究必須走在經濟建設的前列併為其服務。袁建新始終認定這一方向,開始了岩石損傷力學的研究工作,先後兩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這一岩土力學界前沿性的科學研究,在國內外尚不多見。他指出:由於巖體內存在複雜的節理裂隙,因此巖體或山體可作為內在損傷體來看待,發展巖體損傷理論將能為各種巖體工程奠定理論基礎。在他的指導下,一些研究生已在這些方面作出了可喜的成果。如今,他正在與美國麻省大學土木系教授合作開展有關顆粒材料的力學性質與微觀結構變化的研究,並得到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資助。

袁建新為國爭光

1979年4月,袁建新作為中國科學院代表團成員,赴聯邦德國亞琛市參加第三屆國際地力學會數值方法會議,並在大會上宣讀《平面主次固結問題的有限元計算》論文。這是中國在大會宣讀的3篇論文之一。1979年底,他率領中國科學院代表團赴意大利都靈工學院進行短期工作訪問。1980年,得到澳大利亞澳中友協的資助和新南威爾士大學的邀請並率領中國科學院代表團赴澳大利亞訪問交流。1981年,作為海洋工程力學代表團成員訪問了英國和挪威的一些學術機構。1984年,赴美國聖路易市參加岩土工程實例國際會議,並擔任大會分組主持人。
1989年6月7日,袁建新作為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所長,前往美國執行中美兩國科學院高級學者互訪的交流計劃,到達美國後不久,由於勞累過度,其前列腺炎急性發作而住進了醫院並施行了手術,袁建新手術後身體還沒有恢復,就又投入了繁忙的學術交流活動。他利用幻燈、錄相詳盡地介紹了中國在岩土力學科研領域中取得的成就,受到了同行專家的高度讚揚。許多美國研究生在聽完袁建新作的報告後,紛紛找到他,表示希望到中國攻讀博士或短期工作。1989年8月2日,美國內政部墾務局總計劃管理處主任波利奇先生寫信給袁建新:“我們非常感謝您於1989年7月20日在現代技術演講中給我們全體墾務職員所作的報告——《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科研能力和研究領域發展規劃》。”在訪問計劃完成後,袁建新謝絕了親友和朋友的挽留,提前回到祖國。
1990年10月,袁建新得到香港大學基金會的資助及香港大學土木系的邀請,赴香港訪問講學一週,1990年底又得到日本學術振興會的資助,赴日本講學訪問一個月,他先後訪問了東京大學、名古屋大學京都大學及筑波科學城。
通過交流,提高了中國岩土力學在國際上的地位,為發展岩土力學作出了貢獻。袁建建作為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所長,十分關心研究所的建設和發展。他認為,作為一所之長,除了要貫徹好中央的方針政策外,要努力把岩土力學所辦成一個有國際水平的研究所,既要考慮當前,更須着眼未來的發展,一個缺乏後勁、忽視基礎研究的研究所最終是要被淘汰的。1988年,實行所長負責制後,他提出了加強基礎研究工作的意見並採取了相應的措施。作為博士生導師,袁建新在人才的培養方面,十分注重對研究生高標準嚴要求,在行政、研究工作十分繁忙的情況下,常親自查閲資料給研究生作指導,表現出他在治學方面的嚴謹學風。
1991年5月,袁建新主持召開了岩土力學學科發展戰略討論會,為岩土力學的未來發展,為把岩土力學所辦成具有國際水平的研究機構貢獻自己的力量。

袁建新主要論著

1 袁建新.土力學研究的進展.國外科學進展,1978.
2 袁建新.固結問題的基本方程及其應用.岩土力學,1979(1).
3 袁建新.土的粘彈塑性關係.岩土工程學報,1982,4(4).
4 袁建新等.用修正割線模量法分析土壩的非線性問題.第三屆國際地力學數值方法會議文集,1982.
5 袁建新.土層在其界面受週期孔隙壓力作用下變形規律.固體力學學報,1983(1);全美第九屆應用力學大會文摘,美國康奈爾大學,1982.
6 袁建新等.GJP—1含節理的三維彈性靜力程序.岩土力學,1983,4(1).
7 袁建新.地應力場的確定及其對地下工程的影響(英文).國際地下工程會議,1988.
8 袁建新.中國靜力觸探的應用現狀(英文).第一屆國際靜力觸探會議文集,1988.
9 袁建新.動力試樁的非線性有限元法分析.第三屆全國岩土力學數值與解析方法會議文集,1988.
10 袁建新.十年來中國計算岩土力學發展淺述.岩土工程學報,1989,11(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