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袁公河

鎖定
袁公河,古稱袁公水,據推斷,袁公河的取名與東漢末年、三國初期位居“三公”之列的袁紹有關。 [10]  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沭河的支流。發源於五蓮縣青山西麓,經莒縣東部,在店子集鎮徐家城子西南入沭河。全長62公里,流域面積544.06平方公里,行洪能力1094立方米/秒。 [4]  河長10公里以上的一級支流有5條,較大的是大石頭河。 [4] 
袁公河是五蓮縣西部、莒縣東部的主要水資源,在古代,袁公河的作用主要是泄洪和為沿途生產生活提供儲備水源。建國後流域內建成石畝子中型水庫、小仕陽水庫、嶠山水庫。實現了流域內農田灌溉,保證了下游行洪安全。 [4]  特別是小仕陽水庫,有效灌溉面積達4.5萬畝,附屬電站年平均發電量0.2萬千瓦時。 [7] 
中文名
袁公河
外文名
Yuan Gonghe
別    名
袁公水
所屬水系
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沭河
地理位置
山東省東南部
流經地區
山東省五蓮縣、莒縣
發源地
五蓮縣於裏鎮青山西麓
主要支流
大石頭河
河    長
57.5 km
流域面積
537 km²
河    口
莒縣店子鄉徐家城子西南

袁公河幹流概況

袁公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袁公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袁公河發源五蓮縣青山南麓(一説青山頂南打魚場東 [1]  )。五蓮縣境內主河長14公里,來水面積88平方公里。水西流,經石場至聶家崖村前入莒縣境內。 [5] 
在莒縣,袁公河自桑園鄉入境。經小天井汪,匯宅科水折而西流注入小仕陽水庫。水庫大壩下,河底寬107米,河口寬114米,河底高程133.7米,防洪流量800立方米/秒。河流至招賢北匯程家河水,南流至嶠山匯道溝河水,再南流匯大石頭河水,至店子鎮徐家城子村西入沭。境內段長45公里,流域面積220平方公里。入沭河口底高程109米,河口寬120米,平均坡降1.9米/公里(平均比降3.31/1000。 [6]  )。 [1]  全長62公里,流域面積544.06平方公里。 [4] 
莒縣桑園鎮段 莒縣桑園鎮段
下游店子鎮段 下游店子鎮段

袁公河水文特徵

袁公河流域歷年平均降水量809毫米(1951~1995年)。年最大降水量1354.3毫米(1962年),年最少降水量448.9毫米(1981年)。由於受地形影響,全縣降水量很不均勻。年降水量以縣境東南部山區和中部平原一帶最多,為850-900毫米;東部及南部沿沭河一帶為次,在800毫米左右;北部碁山、東莞一帶山嶺地降水量最少,為750毫米左右。全年各月降水量以7月份最多,為249.7毫米,佔年降水量的30.9%;1月份最少,為9.0毫米,佔年降水量的1.1%。 [8]  袁公河防洪流量1093.7立方米/秒。 [1]  [4] 

袁公河主要支流

袁公河河長10公里以上的一級支流有5條,較大的是大石頭河。 [4] 
大石頭河,發源於五蓮縣岔河溝村北,於大石頭鄉入莒境,至墩頭鄉匯於袁公河。境內段長21.5公里,流域面積60.5平方公里。大石頭河兩岸多山,汛季水流湍急,砂石滾滾,因以得名。入袁公河口底高程109米,平均坡降7.81米/公里,行洪流量554立方米/秒,河上建有嶠山水庫1座(中型)。 [1] 

袁公河治理開發

袁公河河道治理

1946年7月19日,袁公河洪水氾濫,招賢街被衝淹,25户人家離井背鄉,村民謝佃榮家7口淹死4口。1956年10月至翌年3月,嶠山等區2500民工,自潘家洪溝村南至徐家城子村,築堤9公里,完成土方8.5萬立方米。1972年10月至1973年6月,招賢、嶠山公社6000民工,在潘家洪溝村以上段築堤4公里,以下段培堤9公里,完成土方17萬立方米,國家投資16萬元。1974年洪水潰堤數處,10月至翌年3月,按20年一遇標準,由招賢、嶠山公社民工培堤、疏挖河道,完成土方11萬立方米。3次治理共完成土方36.5萬立方米。國家投資16萬元。堤防工程達到20年一遇標準,行洪流量1093立方米/秒。1975年後,因未發生大水,多處堤段被取土或平堤種田,河牀樹木成林,草條叢生,防洪能力降低。 [2] 
隨着水庫、閘壩等攔蓄水工程的興建和河道治理力度的不斷加大,袁公河在防洪興利方面發揮的作用更加明顯。2015年實施水利會戰,按照先急後緩、分期實施的原則,先後實施了一二三期袁公河治理工程,共治理河道28.1公里,袁公河兩岸形成了防洪封閉圈,提高河道行洪能力,保護區域內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發揮工程整體效益。2017年,山東省林業廳批准試點建設莒縣袁公河省級濕地公園。 [10] 

袁公河蓄水工程

袁公河 袁公河
小仕陽水庫,系大型水庫,位於莒縣縣城東北28公里招賢鎮小仕陽村東沭河支流袁公河上。控制流域面積281平方公里。總庫容1.25億立方米,興利庫容0.71億立方米。水庫工程於1958年10月開工,大壩、輸水洞、溢洪道等工程於1959年6月基本完成。水庫投入運用後,相繼完成翻修主壩上游部分石護坡,加深加寬老溢洪道,加高主壩粘土心牆,開挖新溢洪道及建溢洪閘等工程。至1985年,水庫工程共完成土方110萬立方米,石方21萬立方米,混凝土0.6萬立方米。累計國家投資717萬元。水庫大壩為粘土心牆砂殼壩,長960米,最大壩高為25.30米,頂寬5米。副壩為均質土壩,長350米,最大壩高8米,頂寬6米。有新老兩條溢洪道,老溢洪道為開敞式,最大泄量2688立方米每秒。新溢洪道上建閘5孔,最大泄量2432立方米每秒。輸水洞最大流量為14.08立方米每秒。水電站裝機1台50千瓦。水庫防洪能力達千年一遇。年平均淤積量為41萬立方米(1977年測算)。1974年8月14日發生建庫以來最大洪水時,削減洪峯82%。水庫灌區設計灌溉面積7.5萬畝,有效灌溉面積4.5萬畝。電站年平均發電量0.2萬千瓦時。 [3]  [7] 
嶠山水庫 嶠山水庫
嶠山水庫,系中型水庫,1958年4月13日動工興建,同年7月22日建成。位於莒縣縣城東北12公里嶠山腳下,袁公河支流大石頭河上。控制流域面積81平方公里。設計水位150.04米,興利水位145.50米,死水位132.50米。總庫容0.442億立方米,興利庫容0.2206億立方米,死庫容0.010億立方米。以防洪灌溉為主,百年設計削減洪峯率為53%,設計灌溉面積4.02萬畝。1958年4月施工,當年建成。主壩為粘土心牆砂殼壩結構,東北西南走向,長400米,底寬108米,頂寬4米。副壩:為均質土壩,長825米,壩頂寬3米,最大壩高7.5米,壩頂高程152米。溢洪道位於共青團嶺北坳處。開敞式,全長1193米,寬48米,最大開挖深度6.7米,底高程145.5米,最大泄量872立方米/秒。1974年10月重新修建導流堤。水庫建成後,到1995年累計放水灌溉農田97萬畝,水利效益共增產糧食0.58億公斤。1982年“三查三定”(查安全定標準、查效益定措施、查多種經營定發展規劃)時,定為全省重點病庫。1992年5月至1995年底,分兩期進行除險加固、保安全工程。水庫安全得到改善。 [3] 
石畝子水庫 石畝子水庫
石畝子水庫,位於五蓮縣石場鄉袁公河上游支流上。1960年8月建成蓄水,是一座以防洪、城市供水為主,兼有農業灌溉、水產養殖等綜合利用功能的中型水庫。樞紐工程包括大壩、放水洞、溢洪道三部分。現狀總庫容1232萬方,興利庫容792萬方,死庫容123萬方。2009年9月份,石畝子水庫除險加固工程開工,目前大壩、放水洞、溢洪道等主體工程已完工,工程竣工後,可保護下游3公里處洪莒公路、石場鄉駐地、下游沿河兩岸22個村莊、1.08萬人口、1萬畝耕地安全,在防洪減災、下游補源、保障城市供水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