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袁光蘭

鎖定
袁光蘭(1918年9月2日-2020年8月26日),男,江西興國人,1918年9月出生,1931年4月入伍,1936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河北省邢台軍分區正師職顧問。 [1] 
2020年8月26日,袁光蘭在石家莊逝世,享年102歲。 [1] 
2021年6月28日,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中文名
袁光蘭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江西興國
出生日期
1918年9月2日
逝世日期
2020年8月26日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軍    銜
上校

袁光蘭人物履歷

1930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4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1936年1月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1931年4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先後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歷任戰士、宣傳員、班長、青年幹事。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八路軍一一五師通信營政治指導員,政治部巡視員,供給部軍需科政治協理員。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山東魯南三分區警衞團三營政治教導員,河北趙縣二大隊政治委員,華東後備兵團教導師三團、二野特種兵三團政治處主任。建國後,歷任軍委炮兵訓練基地暫編八團政治委員,第四炮兵學校政治部組織部科長,九團政治委員,河北省軍區邢台軍分區政治部主任,軍分區顧問組副組長,省軍區“五七”幹校副政委等職。
1955年被授予上校軍銜。
1981年離休,休養在邢台軍分區第二幹休所。 [2-3] 
2020年8月26日,袁光蘭在石家莊逝世,享年102歲。 [1] 
袁光蘭

袁光蘭所獲榮譽

1955年被授予“三級八一”勳章、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
1988年榮獲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2005年榮獲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紀念章。
2015年榮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章”。
2016年榮獲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頒發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紀念章” 。 [4] 
2021年6月28日,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5-6] 

袁光蘭人物簡介

1918年9月2日,袁光蘭出生於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崇賢鄉霞光村。

袁光蘭人物事蹟

  • 難忘那激情燃燒的歲月
——工農紅軍:萬里長征勇往直前
70多年的光陰,足以讓一個人遺忘許多東西,但有些記憶是刻骨銘心、難以磨滅的。長征,對於袁光蘭老人來説,“是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
1931年4月,13歲的袁光蘭在家鄉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從此,他的命運與人民軍隊的發展和國家的興亡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袁光蘭是江西興國縣人,小時候家裏很窮,從很小開始就給地主家放牛、割草,經常吃不飽、穿不暖,幼小的心靈裏早早播下了為窮人翻身打天下的強烈願望。12歲那年,他光榮地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4月,他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報名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踏上了革命的征途。1934年10月,他所在的紅一方面軍一部在江西于都縣集結突圍開始了偉大的二萬五千里長徵。長征途中,他勇敢作戰,出生入死,在戰鬥中頭部負傷。在得不到足夠醫療條件救治的情況下,仍然憑藉頑強的毅力,走完了長征全過程。
長征中,爬雪山是最為艱苦的時期
之一。直到今天,89歲高齡的袁光蘭老人仍然記憶猶新:翻越夾金山前,很多戰士都沒見過雪山,包括他自己在內還有些好奇,感覺山不是特別高,但是越走越感到空氣稀薄,呼吸困難。而且,山上天氣變化也非常快,一會兒颳風,一會兒下雨,一會兒又變成鵝毛大雪,戰士們穿得都是單衣,還有人打赤腳。到半山腰,有些人就已經走不動了。很多戰士坐下去就沒能再站起來,眼睜睜在人們眼前犧牲了。從那時起,部隊要求任何人都不能坐下來,戰士們手拉手,互相攙扶着慢慢走。袁光蘭老人説,此時此刻紅軍戰友間親密的階級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沒受傷的扶着受輕傷的,受輕傷的扶着受重傷的,年長的拉着年幼的,大家相互幫助,努力使每一個人都不掉隊。
在翻越雪山的過程中,袁光蘭還經歷了一件終身難忘的事。當時,由於身體受傷,他走在了隊伍後面。正趕上軍團長彭德懷前來巡視部隊收容情況。彭德懷一眼就看到了袁光蘭:“小鬼受傷了,來,騎上我的馬走。”説着,彭德懷一把就把袁光蘭抱到了自己的馬上,並招呼警衞員牽着馬前進,自己步行到別的地方巡視了。
袁光蘭坐在馬上感動得掉下淚來。他看到周圍有比自己傷得重的戰友在徒步前進,再也不願在馬上坐着了,堅決要求下來自己走。警衞員拗他不過,只好把他抱下來,但是要求他拽着馬尾巴走,因為這樣省些體力。就這樣,袁光蘭拽着馬尾巴爬過了雪山。
長征勝利後,袁光蘭還參加了著名的“平型關大捷”、魯南反掃蕩等戰鬥,隸屬於八路軍115師。解放戰爭中參加了孟良崮、濟南、淮海、渡江和西南剿匪等戰役,隸屬於第二野戰軍。1955年被授予“三級八一”勳章、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1988年榮獲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2005年榮獲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紀念章。
  • 袁光蘭:長征雖苦,我們從未沮喪
袁光蘭夫婦 袁光蘭夫婦
袁光蘭説,長征創造了一個歷史奇蹟。
身板硬朗,精神矍鑠,一身樸素而乾淨的衣服。10月7日,記者見到了88歲的袁光蘭老人,這位13歲就入伍的“小紅軍”在部隊總共生活了50年。
“老爺子愛看戰爭片,一看就給我們講當時戰爭的故事。他還特別節儉,每到冬天,他都會拾起幾十年前的棉服穿上。”在記者的採訪中,袁光蘭老人的保姆偶爾忍不住插嘴説。
70年的光陰,足以讓一個人遺忘許多東西,但有些記憶是刻骨銘心、難以磨滅的。長征,對於88歲的袁光蘭來説,“就是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
于都河:5座浮橋渡8萬紅軍
1931年4月,13歲的袁光蘭參加紅軍時,“共產黨領導的部隊在第二次反圍剿中傷亡比較嚴重,人員乏。”袁光蘭當時加入了獨立第六師。之後,獨立第六師變更為二十軍,二十軍與第七軍整編為第七軍,直到長征時,又成為第三軍團第五師。
1934年10月,袁光蘭所在部隊從福建趕往江西于都縣,“我們只知道當時第五次反圍剿失利,部隊一定要往外突圍,但不曾想到底走向哪裏,不曾想要走多久多遠,不曾想將要去的地方是怎樣的一片天,更不曾想最後竟然走了二萬五千裏,反敗為勝,奪得全國勝利,創造了一個歷史奇蹟。”
古名為貢水于都河緊靠縣城,當時中革軍委總部工兵營等單位在河面上架有5座浮橋以備突圍。據史料記載,紅軍渡過于都河的總人數是86859人,其中第三軍團17805人。
回憶起當時的情況,袁光蘭老人説:“我們在那裏稍稍休整後,於10月16日晚出發了。臨走時,老百姓説,打了勝仗還回來”。向前,向前,迎着濛濛的暮靄,聽着越來越小的水聲,漸漸地,那聲音被急行軍的腳步聲代替了。
湘江戰役:慘烈戰鬥染紅江水
“大家的印象基本一致,湘江戰役損失最嚴重。”問起哪場戰役印象最深,袁光蘭老人拿着本報關於長征的報道説。
1934年11月下旬,中央紅軍86000餘人在連續突破敵人三道封鎖線後,進抵湘桂邊界。這時,蔣介石的“中央軍”和湘桂粵軍閥已集中30萬強敵,在湘江以東地區佈下號稱“鐵三角”的第四道封鎖線,欲將中央紅軍“包圍全殲於湘江東岸地域”。11月25日,中革軍委發佈作戰命令:過湘江時,紅一軍團為右翼,紅三軍團為左翼,紅五軍團為後衞,八、九軍團等部策應,從兩翼和後衞掩護中央縱隊和軍委縱隊過江。
“當時,上有敵機轟鳴,前有敵軍進攻,而我們必須守住陣地,形勢異常緊迫。部隊就通過工兵所搭的浮橋與敵人在界首渡口上展開了戰鬥”。憶起那場戰鬥,袁光蘭老人眉頭緊鎖,“戰鬥持續了三天三夜,今天你佔住山頭,明天我又把它搶回來,雙方都在為據點而戰。最終,在付出慘重代價後,紅軍完成了阻擊任務”。
袁光蘭老人説,在這場“最慘烈、最悲壯、最輝煌”的戰役中,中央紅軍從出發時的8.6萬人鋭減到3萬人。“那一仗着實慘烈,當時湘江水都是紅的,以至於民間流傳着這樣一句話:三年不食湘江魚,十年不飲湘江水。但這絲毫沒有打擊我們的鬥志,我們的精神都很飽滿,大家同仇敵愾,我們都心存這樣的信念:把國民黨軍隊擊敗,建立蘇維埃政權,將老百姓從水深火熱中解放出來。”所以“紅軍戰士從來沒有感到過沮喪,即使面對如此慘烈的處境。”
遵義會議:烏江紮寨防敵渡江
為保障遵義會議的召開,袁光蘭和他的戰友在烏江附近懶板凳處紮寨守護,“防止敵人渡過烏江”。在烏江守衞的休整期內,兼管宣傳的袁光蘭開始在當地發動羣眾,號召大家入伍以補充兵力。
湘江戰役讓紅軍遭受重創,遵義會議之後,整編後的紅三軍團,各師部已撤銷,全軍團3個師已被整編為第十、十一、十二和十三共4個團。袁光蘭從師部政治部分到第十三團。
攻奪會理:頭部中彈眼睛受傷
紅軍渡過金沙江後,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會理城郊召開,紅軍主力休整,以三軍團圍攻會理,牽制敵人,迫使城外敵兵撤進城內。
袁光蘭老人回憶説,當時的情報顯示,會理縣城內敵人只有一個團,並且戰鬥力偏弱,比照自己的十三團,“拿下它問題不大”。但實際情況遠不是想像的那樣簡單,會理縣城不僅分內外兩城,而且武器彈藥供給充足,“上面還有飛機,既為對方補充物資,又攻擊我們。”駐守會理的國民黨軍隊也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用棉花浸透煤油引火,燒盡城外民房,以掃清“射界”;搜繳城外羣眾口糧,運進城內,備堅守之用;對有不滿言論的士兵,立即懲處。
袁光蘭就在此次攻城拔寨中受到飛機炮彈的攻擊,“我的左眼幾近失明,額頭中間位置還有一處往外鼓,裏面是炮彈皮”。
久攻不下的情況下,再也不能額外損失有機力量的紅軍決定放棄,最終他們繞城而走。
大渡河畔:與敵競跑智奪先機
“強渡大渡河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我們佔了先機。”
談起大渡河,袁光蘭臉上浮現一絲輕鬆。老人説,當時紅軍已經破解了敵人的電報,所以趕在前頭佔領了先機。“當時我們的先頭部隊身穿國民黨軍服,與河對面的國民黨軍隊‘遙相呼應’,我們知道了他們的番號,知道了他們的行程,一天240裏地,最終把他們落在後面,取得了勝利。”
70年的歲月,昔日13歲的少年如今已成耄耋老人。如今,袁光蘭老人已是兒孫滿堂,“4個子女有3個都從部隊轉業”,老人每天都堅持走路鍛鍊,閒下來時在外面與老同志聊聊天,回家後拿個馬紮在後院獨處一會兒,“想想那段日子,想想那些為國捐軀的戰友們。”
撫今追昔,老人感嘆中顯得很知足:“長征是我經歷的最艱苦的歲月,四五天的行程只有不到1斤的糧食可供食用,穿的是破損不堪的草鞋,現在的日子真是值得珍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