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袁世鈞

(袁保基次子)

鎖定
袁世鈞(1866—1919),字秉政,河南項城袁張營村人,袁保基次子,與袁世凱屬同一祖父母,是項城袁氏大家族中唯一一位不從政卻在地方影響深遠的人物。現項城市政府所在地的水寨鎮,他是較早建設者,也是水寨工商業較早的創辦者。
中文名
袁世鈞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66年
逝世日期
1919年
職    業
水寨工商業較早創辦者
主要成就
成功創建“永康糧號”
出生地
河南項城袁張營村
性    別
父    親
袁保基
堂    兄
袁世凱

袁世鈞人物生平

袁世鈞(1866—1919),字秉政,河南項城袁張營村人,袁保基次子,與袁世凱屬同一祖父母,是項城袁氏大家族中唯一一位不從政卻在地方影響深遠的人物。現項城市政府所在地的水寨鎮,他是較早建設者,也是水寨工商業較早的創辦者。所謂“水寨興,袁氏功”,其“袁氏”就主要指他。

袁世鈞人物事蹟

袁世鈞早期經歷

他在家族中排行第二,時人稱其為“袁二佬”。20多歲的時候,與長兄析居,分得二頃土地。他不願靠這二頃地過日子,就離家到夾河集水寨)去他四叔的鹽店學徒。當時的水寨雖然很小,但傍臨沙(潁)河,地理位置優越,是一個很有發展前途的水陸碼頭集鎮。袁世鈞看準了這點,便在這裏從鹽店學徒,到當鋪、糧行夥計,到自立門户,開辦油糧行、山貨場、油坊、酒廠、醬園等。當時的商人,一般賺了錢就置地,但他卻從不買地,而是將所得盈利用於擴大經營,或用來建設水寨。因此,他的生意越做越大,房子也越蓋越多,水寨四門他佔了三門。其中最大的兩處是永康油糧行和“福”字院。

袁世鈞名下產業

“福”字院是一組神奇的具有濃郁中華古文化底藴的古建築羣。位於今項城市區內十字街口偏南路西,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民國五年(1916)停建。該院建房九十九間,佔地面積六千多平方米。座西東向,在橫軸線上對稱佈局為中、左、右三組並列院落組羣,每組院落皆有前中後三節四合院,組羣整體形若“福”字。左、右二院落已廢,現存中組院落是整個組羣的建築核心部分,分別由垂花門、客廳、主樓、前廳等個體建築組成。西側往北原建有一處別緻的花園,名曰:“小西湖”。園中花草繁茂、竹木蓊鬱,亭台閣榭,畫梁雕柱,可惜現在已為高樓大廈所取代。“福字院”所餘中組院落,名曰:“袁世凱行宮”(袁世凱並未到過),現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永康糧號” 位於水寨南關老寨門外新寨門裏的南新街,坐東向西,包括項城老縣委家屬院、毗鄰的臨街門面房及家屬院東邊、南邊的居民院。有兩個大門,一排二十多間房屋。臨街有經營鋪面和經營用房,也有寬闊的經營場地。經營的商品種類主要是糧食、油類和油料。其次是竹木、石器、石料、石油、煤炭等,也出售袁家自己生產的燒酒。
“永康糧號”是袁世鈞創辦並經營的商號中,最成功的一個,給袁家創造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滾滾財富。他利用這些財富,獨資鋪修了水寨街道,修蓋了數不清的臨街鋪面和商品房;獨資開挖修整了海河與沙(潁)河西大坑相通連,坐小船可繞行水寨一週。這一修整,也帶動了諸如水上航運、陸路交通的發展,客觀上促進了水寨的市場繁榮。

袁世鈞治家之道

袁世鈞持家很會精打細算,例如他認為做壽毫無益處,就規定家裏的人不到六十歲不準做壽。因此他們家一直沒有過生日做壽的習慣。袁世鈞僅享年53歲,沒有活到他自己規定的可以做壽的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