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行香鄉

鎖定
行香鄉,始建於解放初期的1950年6月,位於江蘇省鎮江句容縣城東部;東與白兔鄉交界,西接環城鄉,南連春城鄉,北與東昌、陳武兩鄉接壤。
鄉政府所在地謝巷距縣城14公里。現轄21個行政村,98個自然村,7015户。有常住人口2.75萬人,蒙古族9人,餘均為漢族,耕地4.5萬畝,水田3.4萬畝;林地5300畝。
中文名
行香鄉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江蘇省鎮江市
面    積
70.9 km²

行香鄉鄉鎮建設

境內崗丘起伏,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解放前水源嚴重不足,民間為爭水灌田,時有發生鬥毆。
解放後全鄉幹部羣眾堅持以農業為基礎,集中主要精力抓農田水利建設。
1971年先後興建了王莊、中心、尹巷、鄒培塘、戴培塘、何家壩、龍塘等小型水庫,蓄水量達700餘萬立方米,並開挖糜墅至樊古隍新河,開通東西主幹渠道,引進北山、侖山水庫水源,建立電站17處,緩解乾旱威脅,保證農業在一般年景下獲得豐收。
自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農業產量逐年上升。

行香鄉鄉鎮經濟

1985年糧食產量達18813噸。多種經營發展較快,食用菌為傳統項目,經濟效益高;發展桑田2500餘畝,年產蠶繭10萬斤;引種蕃茄,為外貿提供出口130萬斤。多種經營總收入佔農業總產值的55%以上。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已達552元。
70年代末,鄉村工業逐漸興起。全鄉先後建有五金、農具、服裝、繡花、織帶等廠。1985年全鄉工業總產值達1029.3萬元。繡花發展尤為迅速,由10多人發展到700餘人,1985年產值235萬元。產品新穎質優,銷往北京、哈爾濱、天津、合肥、南京等地。在第七屆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評比中,獲部優新產品獎。

行香鄉歷史文化

行香為革命老區之一。抗日戰爭時期,陳毅、粟裕率領的新四軍多次在這裏組織發動羣眾,對日本侵略軍和汪偽軍進行戰鬥。
民國27年(1938年)全縣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在中心大支村成立。
民國28年(1939年)巫恆通、樊玉琳、樊緒經、蔣元煦等在鄉組織民眾抗敵自衞團,後改編為新四軍第三團,出入鎮江、句容、江寧三縣北部和京畿要地,抗敵鋤奸,打擊侵略者,為民族解放作出重大貢獻。全鄉為革命光榮犧牲的烈士,佔全縣革命烈士總數的17%,解放以後,為緬懷革命先烈千秋功業,縣人民政府在王莊村、徐村附近山上,建有蘇南第五行政區督察專員巫恆通和中共茅山工委書記徐明烈士墓,供後人祭悼。

行香鄉文教事業

有較大發展,現有高中1所,初中2所,小學48所(其中完小13所)。鄉衞生院1所,文化站、廣播站、電影隊和影劇院各1個。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