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行軍

(軍事術語)

鎖定
軍隊沿指定路線進行的有組織的移動。軍隊陸上機動的基本方法之一。
按方式,分為徒步行軍、摩托化行軍和履帶行軍;按強度,分為常行軍和強行軍。目的是轉移兵力,爭取主動,形成有利態勢。古代軍隊多采用徒步、騎馬和兩者相結合的方式行軍。中國牧野之戰時,周武王曾率兵急行軍200餘千米。戰國初期,吳起提出了“凡行軍之道,無犯進止之節,無失飲食之適,無絕人馬之力”(《吳子・治兵》)的原則。歐洲的埃帕米農達、亞歷山大、漢尼拔等,曾率領數萬步兵和騎兵進行長時間、遠距離的行軍。中國漢代,騎兵成為作戰的重要力量,出現了單一的騎兵行軍縱隊,有時還以騎兵和步兵相間,混編成較大規模的行軍縱隊。中世紀後,歐洲軍隊盛行騎馬行軍,加長的行軍縱隊被認為是最合適的形式。14世紀後,行軍縱隊開始按連、營、團建制編成。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出現了摩托化行軍,與之相適應的道路保障、技術保障、對空掩護、行軍警戒與偽裝也得到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軍隊機動能力大為提高,一些國家軍隊以摩托化行軍為主,同時廣泛重視夜間行軍。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歷次革命戰爭時期,以徒步為主的行軍十分頻繁。行軍時善於利用地形和民眾條件,行動隱蔽;多利用夜間或複雜氣象條件,實施急行軍和強行軍。長途跋涉,晝夜兼程,巧妙地擺脱敵人的尾追堵截,或為調動敵人、製造有利戰機創造了條件。軍隊行軍,目標暴露,隱蔽困難,組織指揮複雜,對道路依賴性大。基本要求:周密組織計劃,正確確定行軍部署;保持充分的戰鬥準備,預定行軍時對各種情況的處置方案;嚴密組織偵察、警戒、偽裝、對空防禦和對敵核、化學等武器襲擊的防護;加強道路、工程、技術與後勤保障及警備調整勤務;遵守規定的行軍序列、速度、距離及安全、隱蔽措施;適時組織大休息、小休息和宿營,保持人員體力,使部隊迅速、隱蔽、安全、按時到達指定地域。行軍前,須查明行軍地帶內的地形、道路、敵情、氣象等情況,根據上級意圖、任務,確定行軍部署,及時下達行軍命令和各種保障指示,迅速完成行軍準備。行軍序列通常按照前衞、本隊、後衞順序編成,本隊分成若干梯隊。行軍的方式和強度,視任務、敵情、道路情況和部隊的裝備、行軍能力而定。常行軍,徒步日行程為30~40千米,時速為4~5千米;乘車日行程為200~300千米,晝間時速20~30千米,夜間時速15~20千米;履帶日行程為150~200千米,晝間時速25~35千米,夜間時速20~25千米。強行軍,以加快行軍速度和延長行軍時間的方法實施,徒步強行軍要求日行程50千米以上,乘車強行軍要求日行程300千米以上,履帶強行軍要求日行程240千米以上。行軍通常有組織地進行大休息、小休息,以恢復體力和保養車輛。當行軍和輸送結合進行時,還須精確計算時間,周密組織,使兩者適時銜接。為保障行軍順利,通常以防空兵為主,採用要點掩護和跟進掩護的方法,保障行軍縱隊的對空安全;組織前方、後方、側方尖兵和直接警戒,制止敵人地面偵察,防敵襲擊,必要時,派出先遣支隊;以工程兵為主,及時排除前進道路上的障礙物,修復遭破壞的道路、橋樑,或修築急造軍路,保障部隊順利行進;設置警備調整勤務,及時督促與協調各部隊按規定的路線、順序、時間,通過出發點、調整地區和橋樑、渡口、隘路、危險地段;組織收容隊和裝備保障隊隨隊行動,救護傷病員,收容掉隊人員,搶修和收容故障車輛。在特殊地形、氣象條件下行軍時,還須採取其他相應的保障措施。行軍中,遭敵核、化學武器襲擊時,採取措施及時組織消除襲擊後果,迅速通過或繞過受染地段,或視情況果斷調整行軍部署。與敵較大兵力遭遇時,可根據任務和當時情況,迅速展開主力攻殲敵人,或以部分兵力抗擊敵人,主力繞道前進。未來信息化戰爭中,隨着偵察監視能力的提高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對集團目標威脅的增大,行軍中遭敵襲擊的機會增多,提高軍隊的行軍能力和保障能力將更加重要;行軍將向多路、小編隊方向發展。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