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行氣銘

鎖定
行氣銘文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氣功理論文物資料,據考為戰國後期的作品。
中文名
行氣銘
館藏地點
天津市歷史博物館
所屬年代
二千五百年前藩王
出土地點
長沙馬王堆

目錄

行氣銘文物特徵

此玉原為合肥李木公舊藏 [1]  。此器為一杖首,青玉,有灰黑色暈斑,十二面稜柱體,高5.2釐米,寬3.4釐米。中空但未穿頂,用來套在杖上,頂部為圓形平面,一面下部有一孔與內腹相通,稜面經拋光。在十二面中,每面自上而下陰文篆刻三字,有重文符號,共計四十五字,記述了“行氣”的要領,是我國發現的有關氣功的最早記錄,也是中國古代醫學理論較早的文獻記載。現藏天津市歷史博物館

行氣銘拓片

拓片圖 拓片圖
原拓片見《三代古金文存》卷二十,全文為:“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幾舂在上;地幾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郭沫若先生在《奴隸制時代》一書中釋其文為:“這是深呼吸的一個回合。吸氣深入則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則定而固;然後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長,與深入時的徑路相反而退進,退到絕頂。這樣天機便朝上動,地機便朝下動。順此行之則生,逆此行之則死。”全文描述了練氣功時,內氣運行的全過程,系統相當完整。有氣功學者認為此銘文主要闡述小周天功的作法和行功時的注意事項。該玉佩為現存最早的有關氣功文物。羅振玉先生把它收在《三代古金文存》第20卷49頁。玉器本無名稱,當代氣功界人士把它稱做“行氣玉佩銘”,又稱玉銘和行氣銘。但天津博物館不同意此名稱,因為它不是佩在腰間的玉器,而是手杖把頭上的裝飾,因而他們將其定名為“行氣銘玉杖飾。”

行氣銘功用

它的主要內容就是深呼吸,這也是氣功的關鍵,主要方法就是腹式呼吸法

行氣銘原文

《行氣銘》原文共45字,由於該古器為篆字,而且時代久遠,有斑駁脱落跡象,因此導致行氣銘文字有多個版本,其中有幾個字略微不同。一為:行氣,吞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復,復則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