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行官張望補稻畦水歸

鎖定
《行官張望補稻畦水歸》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作品,本篇主要描寫插秧後引水灌田的情景,這是水稻種植十分重要的環節,只有水分充足,秧苗才能茁壯生長。充分表現出作者對於廣大勞動人民的關心以及對於普通農民生活的深切關注之情。
作品名稱
行官張望補稻畦水歸
作    者
杜甫
創作年代
唐代
出    處
《全唐詩》
作品體裁
五言律詩

行官張望補稻畦水歸作品原文

行官①張望補稻畦②水歸
東屯③大江北,百頃平若案④。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亂。
插秧適雲已⑤,引溜⑥加溉灌。更僕往方塘⑦,決渠⑧當斷岸。
公私⑨各地著,浸潤無天旱。主守問家臣,分明見溪伴。
芊芊炯翠羽,剡剡生銀漢。鷗鳥鏡裏來,關山雲邊看。
秋菰成黑米,精鑿傳白粲。玉粒足晨炊,紅鮮任霞散。
終然添旅食,作苦期壯觀。遺穗及眾多,我倉戒滋蔓。 [1] 

行官張望補稻畦水歸註釋譯文

①行官張望:行官,唐節鎮、州、府小吏,掌受差遣,行役四方。
②稻畦:稻田。
③東屯:地名。在今重慶奉節縣東。
④案:矮長桌。
⑤適雲已:剛剛完畢。適,剛剛。雲,句中助詞,無義。已,完畢。
⑥引溜句:引澗水給予灌溉。溉灌,即灌溉。
⑦方塘:此指稻田。
⑧決渠句:引渠水灌田時要堵塞好斷裂的堤岸。
⑨公私句:意思是公田、私田都得了灌溉,水稻自會茁壯生長。 [1] 

行官張望補稻畦水歸作品賞析

公元766年(大曆元年)春至三年正月,杜甫在夔州住了兩年多,由於都督抬茂琳的照顧,讓他主管官府在東屯的百頃稻田,同時自己也租了一些稻田耕種,因此對於水稻的種植十分關注,有好幾首專寫這方面的詩,如“東屯稻田一百頃,北有澗水通青苗。晴浴狎鷗分處處,雨隨神女下朝朝。”(《全唐詩》卷二百二十九《夔州歌十絕》之六)為了收割水稻,特地把家從湘西移到東屯。《自湘西荊扉且移居東屯茅屋四首》之二詩云:“東屯復湘西,一種住青溪。來往皆茅屋,淹留為稻畦。”(卷二百二十九)
《行官張望補稻畦水歸》作於公元767年(大曆二年)六月,此時杜甫尚住在湘西。全詩三段,每段八向,第一段寫引水灌田。第二段述灌水後的稻田,一望無際,秧苗蘋蘋,有如翠羽。第三段是展望秋收。 [1] 

行官張望補稻畦水歸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於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生平詩歌創作研究資料生平杜甫生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
杜詩內容廣闊深刻,感情真摯濃郁;藝術上集古典詩歌之大成,並加以創新和發展;在內容與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詩歌領域,給後世以廣泛的影響。杜甫也被後人尊為詩聖。杜甫一生潦倒,其詩“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杜甫《南征》)。但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 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範圍。研究資料近 千年來,治杜之風不絕。宋代有許多杜詩的編年、分類、集註等專書,如王洙《杜工部集》、郭知達《九家集註杜詩》、魯編次、蔡夢弼會箋的《杜工部草堂詩箋》、徐居仁編輯的《分門集註杜工部詩》。後世註釋杜集的亦在百種以上,較流行的有錢謙益《箋註杜工部集》、仇兆鰲《杜詩詳註》、楊倫《杜詩鏡銓》、 浦起龍《讀杜心解》。新、舊《唐書》都有杜甫本傳。兩宋以後,詩話筆記中評 點、解釋杜詩的文字非常豐富。中華書局1964年編有《古典文學研究資料 彙編·杜甫卷》上編《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鴻保有《讀杜詩説》。另外,中華書局還將五四運動以來較重要的論文彙編成《杜甫研究論文集》。傳記和新的研究專著有馮至《杜甫傳》、蕭滌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詩 論》、朱東潤《杜甫敍論》。較詳實的年譜有聞一多《少陵先生年譜會箋》和四川文史研究館的《杜甫年譜》。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