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行均

鎖定
生卒年不詳,遼代著名僧人,俗家姓於,字廣濟。生活於公元十世紀中後期(遼會同至統和年間)。曾在蔚州金河口寺(在今蔚縣小五台山)出家。通小學。公元997年(遼統和十五年)著《龍龕手鑑》。
本    名
行均
別    名
俗姓 於
廣濟
所處時代
遼代
民族族羣
遼人
出生日期
不詳
逝世日期
不詳
主要作品
龍龕手鑑
身    份
遼代著名僧人

行均相關事件

行均,祖籍青齊(今山東一帶),在燕晉為僧,詳細經歷因史料缺乏無從知道。行均在五台山金河寺出家期間,花了五年左右的時間寫成《龍龕手鏡》。公元997年(遼統和十五年,宋太宗至道三年),遼高僧、燕京憫忠寺智光為書作序。據釋智光序稱:行均“善於音韻,閒於字書”,其書“計二萬六千四百三十餘字,注一十六萬三千一百七十餘字,並注總一十八萬九千六百一十餘字”。據智光序文稱,該書初版時,後附有《五音圖式》,這可能是一種早期的等韻圖。現有各種版本均不見此圖,有人認為《四聲等子》就是失傳的《五音圖式》,但根據不夠充分。
人們有了這本書後,“無勞避席,坐奉師資,詎假擔簦,立祛疑滯”,“猶手持於鑾鏡,形容斯鑑。妍醜是分”。書之命名,即取義於此。宋人重刻,因避宋太祖的祖父趙敬名諱,故將書名中的“鏡”字改作“鑑”,於是該書又稱《龍龕手鑑》。 [1] 

行均代表作品

《龍龕手鑑》
《龍龕手鏡》是為僧俗研讀佛經而編撰的一部字書,宋人重刻時為避皇室祖諱改名為《龍龕手鑑》。該書共收兩萬六千四百釋行均三十餘字,注十六萬三幹一百七十餘字,連注總十八萬九幹六百一十餘字。部首按乎上去入四聲分為四類,每類一卷,各部所收字也以四聲順序排列。每字詳列各種異體,分別註明正、俗、古、今、同、通、或作、變體,還附有少數籀文和古文。字後用反切或直音注音,並作簡單的音義註釋,對異讀也加以説明,並詳列出處。引例部分出自《説文》、《玉篇》、《釋名諍、《方言》、《切韻》、《字林》、《字樣》,多數出自《新藏》、引日藏》所收經論及各種佛經音義類書。
從材料來源看,《龍龕手鏡》可以説是專門的佛學詞典。但是該書收字的原則是隻收有異體異訓的字,還有新產生的俗字,音譯造字。一些常用字不至造成辨讀理解的困難,就不收。如金部不收“鏡”字,人部不收“佛、伏、伐”諸字。“龍”“手”二字雖榮列部首,也照例不注音訓。採用這種收字方法,就失去了字典詳備的特點,只能算是一個手冊。另一方面,佛教經書是當時最普及於民眾的文字,此書也因而就有了普通字典的意義。它跟其他現存字書比較,最大特點是詳於描述字的異體,注音和釋義也偶有獨到之處。 [2] 
《佛光大辭典》稱:(《龍龕手鑑》)收集大藏經中所用之文字二六四三○餘字,加以註解,各字之下舉出今古字形、反切、字義等,總為四卷,名龍龕手鑑。該書解説出色,為世所重。
《龍龕手鑑》是行均根據寫本《佛藏音義》所編,此書因辨認文字上的錯誤受到清儒錢大昕、李慈銘、羅振玉等人的指責,但此書的錯誤恰與敦煌俗寫文字的錯誤一致,行均正是根據當時流行的寫本來編纂字書的,可以説是當時俗文字的總彙,因而也成為今天用來校讀敦煌寫卷的工具書。
釋行均 釋行均
參考資料
  • 1.    張其昀:《説文學”源流考略》
  • 2.    吉常宏 王佩增編《中國古代語言學家評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