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血雉西藏亞種

鎖定
血雉西藏亞種(學名:Ithaginis cruentus tibetanus Baker)是血雉的亞種之一。體長37~47釐米,翼展17~20釐米,體重450~610克。雄鳥頭頂土灰色,羽軸灰白色,胸部羽毛紅色,胸部羽毛也較多紅色;羽冠較灰;耳羽後部呈灰和白色;尾羽灰白。棲息於1700至3200米左右的冷杉林及混交林中。非繁殖期多結羣生活,常作短距離低飛或奔跑。取食昆蟲和草籽。繁殖期4~6月,每窩產卵3~9枚。
別    名
Tibetan Blood Pheasant
中文學名
血雉西藏亞種
拉丁學名
I.c.tibetan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雞形目
雉科
血雉屬
血雉
亞    種
血雉西藏亞種
分佈區域
中國西藏
命名者及年代
ECS Baker,1914

血雉西藏亞種簡介

雉西藏亞種分佈於不丹和西藏南部達旺地區。這裏的雄鳥喉紅或沾紅色,耳羽非純黑,而具縱紋,眉紋紅。這裏是高海拔耐寒山區,食物缺乏,血雉有着頑強的生存能力,夏季食物多時生活在對面山上的不丹境內,冬季食物缺乏時下到我國境內來覓食。冬季藏人也有習慣主動給動物食物,所以血雉就在轉山路上覓食,常常是人鳥同行,非常和諧 [1] 

血雉西藏亞種外形特徵

血雉西藏亞種雄鳥頭頂土灰色,羽軸灰白色,部分羽毛向後延長成冠羽;頭後兩側黑褐色;耳羽亦為黑褐色,具白色羽軸紋,並向後延伸與頭頂延伸羽毛共同組成羽冠;頸淡土灰色,具寬的白色羽幹紋;背至尾上覆羽黑褐色,具白色羽幹紋。頰、喉及上胸烏灰色,上胸具灰白色羽幹紋;下胸和兩脅灰褐色,具寬闊的綠色羽緣和具有黑緣的白色羽幹紋;腹灰褐色;尾下覆羽黑褐色,具白色羽幹紋和端斑,並具寬闊的緋紅色邊緣。與指名亞種區別在於額、臉以及眼上和眼下的羽毛都是紅而非黑的;胸部羽毛也較多紅色;羽冠較灰;耳羽後部呈灰和白色;尾羽灰白。
雌鳥的額、眼先和眼上下淺棕褐色,頭頂灰色,具棕褐色羽幹紋;頭頂羽毛並向後延長成羽冠。耳羽灰褐色,具棕白色羽幹,並向後延伸與頭頂羽毛共同形成羽冠;其餘上體和兩翅表面棕白色,具褐色羽幹紋,並密綴有黑褐色蟲蠹狀斑;尾羽棕白色,具褐棕色羽幹紋和黑褐色蟲蠹狀斑,下體較明顯地雜以細斑,軸紋較明顯。 [1] 

血雉西藏亞種生活習性

生態常棲於1700至3200米左右的冷杉林、混交林及金背杜鵑灌木間。夏在海拔3300至4500米靠近雪線的地方,冬遷到較低的山地。在秋季常4、5只至20只以上地結羣活動在針葉林或杜鵑灌木叢間活動。棲住在高山的樹林中,在非繁殖時期很少互相追逐。不善於飛行,而靠逃竄來逃避敵害。
在林中或到林緣開曠地上,像家雞一樣地啄吃。食物絕大部分為綠色植物及其種子,如苔蘚類、莎草科、苔草屬、野韭菜屬、櫻草科、馬先蒿屬禾本科等植物的葉片及種子。動物性食物如甲蟲及蟲卵、軟體動物等。 [1] 

血雉西藏亞種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西藏達旺與不丹東部相鄰的山地(留鳥)。

血雉西藏亞種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4月下旬至6月份,隨地區和分佈海拔高度的不同而略有差異,單配製。通常在3月末4月初羣體即分散開來,並出現求偶行為和爭偶鬥爭現象。沒有配偶的雄鳥則呈3~5只的小羣遊蕩。雌鳥5月初開始產卵,在灌木叢中、岩石下,或在林中大的倒木旁築巢。築巢於冷杉樹木基部的樹洞中,以幹樹葉鋪於枯枝上而成,上面鋪墊自己的羽毛。 巢呈淺碟形,大小為外徑19~27×20~24釐米,內徑13~21釐米,深4~8釐米。巢口向陽,光線充足。築巢之後便開始產卵,每隔2~3天產一枚卵,滿窩約3~9枚。卵呈淺黃色,其上有許多大小形狀不一的濃赭色或濃褐色斑點和較小的暗色細紋。 [1] 

血雉西藏亞種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1] 
參考資料
  • 1.    盧汰春.《中國鳥類志》第四卷(雞形目):科學技術出版社,1978年:10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