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鎖定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英文名稱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是由第12號染色體短臂所編碼的糖蛋白
中文名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外文名
von Willebrand Factor
作    用
作為載體具有穩定因子Ⅷ的作用等
特    點
大部分由內皮細胞合成

目錄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機理

vWF可同時與膠原纖維血小板結合,當血管破裂時大量血小板以vWF為中介,粘附在膠原纖維上,形成血栓,得以止血。在正常的生理條件下,絕大部分由內皮細胞合成,其餘則由巨核細胞生成。前者產生後多儲存在W-P小體(Weibel-Palade body,WPB)內, 後者則儲存在血小板的顆粒中。它與一系列心血管疾病如動脈粥樣硬化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心房顫動等均關係密切。 [1]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作用

vWF是一種重要的血漿成分。vWF在止血過程中主要由兩種作用:①與血小板膜GPⅠb-Ⅸ複合物及內皮下膠原結合,介導血小板在血管損傷部位的黏附;②與因子Ⅷ結合,作為載體具有穩定因子Ⅷ的作用。此外,vWF也能結合GPⅡb-Ⅲa,參與血小板的聚集過程。正常人血漿vWF濃度約為10mg/L。在內皮細胞受刺激或損傷以及機體處於應激狀態時,血漿vWF水平升高。vWF及某些止血與纖溶成分都是血栓性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相反,當vWF基因發生缺失、插入點突變、剪切點替換或提前形成轉錄終止信號時,導致血漿vWF量有顯著減低或有質的缺陷,不能完成其正常的止血功能時,即為vWD。
參考資料
  • 1.    鄒仲之,李繼承.組織學與胚胎學:人民衞生出版社,2011年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