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血水草

(中藥)

鎖定
血水草,中藥名。為罌粟科植物血水草Eomecon chionantha Hance的全草。分佈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止痛,止血之功效。常用於目赤腫痛,咽喉疼痛,口腔潰瘍,疔瘡腫毒,毒蛇咬傷,癬瘡,濕疹,跌打損傷,腰痛,咳血。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罌粟目
罌粟科
血水草屬
血水草
中文學名
血水草
採收時間
秋季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30g;外用:適量
毒    性
小毒

血水草別名

黃水芋、金腰帶、一口血、小號筒、小綠號筒、水黃連、雞爪蓮、斗篷草、馬蹄草、小羊兒、血水芋、一滴血、一點血、土黃連

血水草入藥部位

全草。

血水草性味

味苦,性寒,小毒。

血水草歸經

歸肝、腎經。

血水草功效

清熱解毒,活血止痛,止血。

血水草主治

目赤腫痛,咽喉疼痛,口腔潰瘍,疔瘡腫毒,毒蛇咬傷,癬瘡,濕疹,跌打損傷,腰痛,咳血。

血水草相關配伍

1、治口腔潰瘍:血水草全草適量。搗爛,絞汁漱口。(《中國民族藥志》)
2、治毒蛇咬傷:血水草適量。搗爛,兑淘米水外洗,外敷;亦可內服。(《中國民族藥志》)
3、治內傷出血:血水草15g,蜈蚣藤根、兩面針根各10-15g。泡酒內服,適量,每日2次。(《中國民族藥志》)

血水草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30g;或浸酒。外用:適量,鮮草搗爛敷;或曬乾研末調敷;或煎水洗。

血水草採集加工

秋季採集全草,曬乾或鮮用。

血水草形態特徵

血水草,又名黃水草、見血蔘、人血草、全血草、散血草、片蓮、扒山虎、黃芋菜、雪花罌粟。多年生無毛草本,具紅黃色液汁。根橙黃色,根莖匍匐。葉全部基生,葉片心形或心狀腎形,稀心狀箭形,長5-26釐米,寬5-20釐米,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耳垂,邊緣呈波狀,表面綠色,背面灰綠色,掌狀脈5-7條,網脈細,明顯;葉柄條形或狹條形,長10-30釐米,帶藍灰色,基部略擴大成狹鞘。花葶灰綠色略帶紫紅色,高20-40釐米,有3-5花,排列成聚傘狀傘房花序;苞片和小苞片卵狀披針形,長2-10毫米,先端漸尖,邊緣薄膜質;花梗直立,長0.5-5釐米。花芽卵珠形,長約1釐米,先端漸尖;萼片長0.5-1釐米,無毛;花瓣倒卵形,長1-2.5釐米,寬0.7-1.8釐米,白色;花絲長5-7毫米,花葯黃色,長約3毫米;子房卵形或狹卵形,長0.5-1釐米,無毛,花柱長3-5毫米,柱頭2裂,下延於花柱上。蒴果狹橢圓形,長約2釐米,寬約0.5釐米,花柱延長達1釐米(果未成熟)。花期3-6月,果期6-10月。

血水草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700-2200m的山谷、溪邊、林下陰濕肥沃地,常成片生長。分佈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血水草藥理作用

1、抗菌抑菌作用。
2、鎮痛鎮靜作用。
3、毒性:肝毒性。

血水草相關論述

1、《貴州民間藥物》:“清熱解毒。治小兒癬瘡。”
2、《江西草藥》:“治毒蛇咬傷,全身瘙癢,流黃水,瘡癤,無名腫毒,急性結膜炎。”
3、《湖南藥物志》:“止血逐瘀,殺蟲。”
4、《福建藥物志》:“清熱利濕,消腫解毒。主治支氣管炎,疔瘡癤腫,跌打損傷。”
5、《浙江藥用植物志》:“治勞傷腰痛,肺結核咳血。”
6、《中國民族藥志》:“祛腐生肌。用於咽喉腫痛,口腔潰瘍,內傷出血。”
[1-3] 
參考資料
  • 1.    王國強.《全國中草藥彙編》:人民衞生出版社,2014年
  • 2.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
  • 3.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