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蠶豆褐斑病

鎖定
蠶豆褐斑病是由蠶豆殼二孢菌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蠶豆上的一種病害。主要為害葉片、莖稈、豆莢。 [1] 
蠶豆褐斑病在中國各地均有發生,只危害蠶豆,是上海郊區蠶豆上常見病害。最適感病生育期為開花結莢中後期至採收前。發病潛育期5-10天。上海及長江中下游地區蠶豆褐斑病的主要發病盛期在4月中旬至6月上旬。年度間春季温暖多雨的年份發病重。田塊間土質黏重、排水不良的田塊發病重。栽培上播種過早、植株生長不健、植株嫩弱或密度過大的更易感病。 [1] 
蠶豆褐斑病的繁殖方法以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為主。首先是選用抗病品種,播前種子處理,科學合理輪作,平衡施肥,適時精細播種,清潔田園;最後結合化學防治。 [2] 
中文名
蠶豆褐斑病
外文名
Ascochyta fabae
為害作物
蠶豆
為害部位
葉片、莖稈、豆莢
病    原
蠶豆殼二孢菌

蠶豆褐斑病病原特徵

病原為蠶豆殼二孢菌(Stagonospora cdrparthica Baeumler),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1]  分生孢子器扁球形,黑褐色,有孔口,大小95-230微米×111-301微米,平均172微米×178微米。器孢子長圓形,直或彎曲,無色,有隔膜1個,少數2-3個,隔膜處略收縮,大小14-30微米×3.8-7.9微米,平均17.9微米×5.9微米。 [3]  病菌適宜温暖潮濕環境,適宜發病的温度範圍為8-30℃;最適發病環境温度為20-26℃,相對濕度85%以上。 [1] 

蠶豆褐斑病為害症狀

蠶豆褐斑病
病原菌對蠶豆葉片、莖稈及豆莢和種子均可侵染為害,但主要為害葉片、莖稈、豆莢。 [2] 
葉片染病,發病初時產生暗褐色小斑,擴大後為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病斑邊緣赤褐色,隆起,中央灰褐色,凹陷,密生輪紋狀排列的黑色小粒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發生嚴重時病斑連接成不規則形大型病斑,潮濕時病斑灰褐色,天氣乾燥時病斑灰白色,乾枯易穿孔。 [1] 
莖稈染病,病斑多呈橢圓形,中央灰白色,稍凹陷,邊緣赤褐色,易折斷或枯死。 [1] 
豆莢染病,初始產生淡褐色小點,擴大後成暗褐色橢圓形病斑,凹陷,病斑上生黑色小粒點,病菌可穿透病莢危害種子,在種子表皮形成褐色病斑。 [1] 

蠶豆褐斑病侵染循環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隨病株殘餘遺落地面越冬,也能以菌絲體潛伏在種子內部越冬,隨種子傳播。第二年春季分生孢子器內溢出器孢子,引起初次侵染。器孢子混有粘質物,往往於雨天吸水後從孢子器的孔口排出,並借雨水或昆蟲傳播。 [3]  初侵染源為病株殘體上的病原菌和種子帶菌。種子播種出苗後,隨着氣温回升,隱藏在病株殘體和種子上的病原菌產生大量的分生孢子侵染距地面較近的葉片;7月上旬花期結束,隨着氣温的升高和降雨的增加,通過風雨再次向上部及周圍葉片侵染、傳播蔓延。 [2] 

蠶豆褐斑病流行規律

最適感病生育期為開花結莢中後期至採收前。發病潛育期5-10天。上海及長江中下游地區蠶豆褐斑病的主要發病盛期在4月中旬至6月上旬。年度間春季温暖多雨的年份發病重。田塊間土質黏重、排水不良的田塊發病重。栽培上播種過早、植株生長不健、植株嫩弱或密度過大的更易感病。 [1] 
耕作措施:播種未經消毒的種子、偏施氮肥而不重視磷鉀肥、播種密度過大及在土壤濕度大的地塊種植易導致病害的加重發生。 [2] 
地勢:易積水、田間濕度大、地勢地窪的地塊,光照通透性差,易導致病害發生。 [2] 
氣象條件:氣候條件是影響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據調查,温暖多雨、潮濕的氣候利於病原菌侵染,可以形成嚴重的侵染。 [2] 

蠶豆褐斑病防治方法

蠶豆褐斑病農業防治

  1. 選用抗病品種:因地制宜地選用莢形大、籽粒大、商品性好的高產抗病(耐病)品種,可選用臨蠶系列和青海系列品種(如臨蠶6號、7號、8號、9號、10號,青海11號、12號等品種)。選用莢長10-12釐米,莢寬2.5釐米,每莢含豆粒3-4粒的無病豆莢,單獨脱粒留種。 [2] 
  2. 播前種子處理:播種前將精選的種子在日光下暴曬1-2天,後用45-50 ℃温水浸種10分鐘,進行種子消毒,或用種子質量0.2%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等殺菌劑拌種。 [2] 
  3. 科學合理輪作:前茬以小麥茬為好,忌連作或與豆科作物輪作,可與小麥、油菜、馬鈴薯等作物輪作。在病害常發區以2-3年輪作週期為宜。 [2] 
  4. 平衡施肥:種植蠶豆以充分腐熟的農家肥為主,在施足優質農家肥的同時,每畝施純磷化肥8-10千克、純氮化肥3-4千克,氮磷比1:2以上,忌偏施氮肥,適量增施磷鉀肥,適時噴施磷酸二氫鉀等葉面營養劑,促使植株健壯生長,提高抗病力。 [2] 
  5. 適時精細播種:因地制宜地選用莢形大、籽粒大、商品性好的高產抗病(耐病)品種,可選用臨蠶系列和青海系列品種(如臨蠶6號、7號、8號、9號、10號,青海11號、12號等品種)。選用莢長10-12釐米,莢寬2.5釐米,每莢含豆粒3-4粒的無病豆莢,單獨脱粒留種。 [2] 
  6. 清潔田園:蠶豆收穫後清除田間遺留的植株殘體,並及時深耕整地,以減少病源。 [2] 

蠶豆褐斑病化學防治

發病初期,每畝用殺菌劑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克、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等,交替噴霧防治。根據病情,每10天左右噴1-2次,連噴2-3次。要注意在早期及時施藥,否則防效不佳。 [2] 
  1. 綠色防治用藥:可選20%苯醚甲環唑微乳劑(捷菌)1500-2000倍液(每畝用量50-75克);18%戊唑醇微乳劑(安盈)1000-2000(每畝用量50-100克);430克/升戊唑醇懸浮劑(好力克)3000-4000倍液(每畝用量25-35克);400克/升氟硅唑乳油(福星)5000-6000倍液(每畝用量15-20克);30%苯醚甲環唑·丙環唑乳油(愛苗)2000倍液(每畝用量30-50克)等噴霧。 [1] 
  2. 常規防治用藥:可選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大生M-45、山德生)600-800倍液(每畝用量125-150克);53.8%氫氧化銅水分散粒劑(可殺得2000)1000倍液(每畝用量100克);62.25%腈菌唑·錳鋅可濕性粉劑(仙生)600-800倍液(每畝用量125-150克)等噴霧。 [1] 
參考資料
  • 1.    李惠明等主編,蔬菜病蟲害診斷與防治實用手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01,第397-398頁
  • 2.    杜建新,杜立和.高寒陰濕區蠶豆褐斑病的發生與防控[J].蔬菜,2018,(第3期):50-51
  • 3.    浙江農業大學編著,農業植物病理學 下,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07,第195-1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