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蠍目

鎖定
蠍目(Scorpiones)是節肢動物門螯肢動物亞門蛛形綱的一個目。體分頭胸部腹部,其中腹部又分成前腹部和後腹部。前腹部和頭胸部較寬並緊密相連,可合稱軀幹,後腹部窄長,可稱作“尾”,末端還有一袋形尾節,尾節末端為一彎鈎狀毒針。世界上已知約600種,屬於6科。中國記載約15種。
中文名
蠍目
拉丁學名
Scorpiones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亞    門
螯肢亞門
蛛形綱
亞    綱
廣腹亞綱
蠍目

蠍目外部形態

東亞鉗蠍 東亞鉗蠍
大多數體長3~9釐米。中國最常見的東亞鉗蠍。雌蠍約長5.2釐米,雄蠍4.8釐米。最小的埃及柱尾蠍僅1.3釐米,最大的非洲帝王蠍可達18釐米。已滅絕的石炭紀的蠍長44~86釐米。
頭胸部短寬,近四邊形,背面由1塊堅硬的背甲包圍。背甲上密佈突起或縱脊,中央部位有1對大的中眼,長在眼丘上。在背甲的兩前側緣(除一些生活在洞穴和落葉層中的種類外)各有2~5個小的側眼排成一列(東亞鉗蠍每側3個,共3對)。腹面大部分為足的基節遮住,胸板很小。頭胸部由6節組成,仍保留6對附肢:1對螯肢、1對觸肢和4對步足。螯肢小,位於背甲前緣的前方,分3節:第1節小;第2節粗壯,內末角延伸成不動指;第3節是一個末端分成雙叉的可動指,它與第2節的不動指相嵌合,這些指的相對面均有齒。觸肢十分強大,着生於背甲前緣的兩側,既可捕食,又可禦敵。觸肢分6節:基節、轉節、腿節、脛節、掌節(有一不動指,又稱上鉗指)和可動指(下鉗指)。步足分7節:基節、轉節、腿節、膝節、脛節、跗節和前跗節,末端有2爪。4對步足的基節互相密接形成頭胸部的大部分腹壁。螯肢、觸肢的基節和第1、2步足基節的顎葉(或稱內葉)包圍一個口前腔。口位於口前腔的底部,正對着第2足左右顎葉相接處,它的上方是位於口前腔中部的1個發達的上唇。第3、4基節有1個胸板(東亞鉗蠍的胸板為五角形)。
蠍目動物
蠍目動物(5張)
前腹部一般分7節,各節短寬。背面有堅硬的背板。腹面在胸板後方有2片生殖口蓋,打開後可見一個多褶壁的生殖孔。生殖口蓋後方有一橫孔,功能不詳。生殖口蓋是由腹部第1節的附器演變而來。第2節的腹板呈短把狀,兩側各連一櫛狀板,板的下方有成排的香蕉形齒。東亞鉗蠍雌體櫛狀板約有16~20個齒,雄體約有19~25個齒。櫛狀板上有豐富的感覺器,與生殖有關。第3~7節腹板大,兩側有側膜與背板相連,側膜有伸縮性,與身體的肥瘦變化相適應。第3~6節腹板上各有1對氣孔,共4對,內通書肺。
後腹部(即“尾部”)由5個圓柱形節組成,窄而長。鉗蠍的各節背中線有一凹溝,背板與腹板合成1個幾丁質的環,節上一般有縱行的齒脊多條。第5節之後為一袋狀尾節,內有1對白色毒腺,外面各包一層肌肉。毒腺通出細管,兩管分別開口於毒針近末端上部的兩側。肛門開口於第5節腹面後緣的節間膜上。

蠍目消化系統

從口前腔通入口,到咽和食道。然後進入中腸,中腸通出成對的盲囊,計頭胸部1對,前腹部5對(分別在前腹部的第1~5節)。盲囊分支,形成葡萄串狀,包圍了除心臟以外的所有內臟。第5對盲囊斜向後方伸展。腸的位置在此處下降。後腸短,位於後腹部的最後1節內,開口於此節和尾節之間腹面的節間膜。

蠍目神經和感官

神經系統與其他蛛形類不同,腹神經索仍有7個未合併的神經節。感覺器有眼、聽毛、縫感覺器和櫛狀板。櫛狀板每個齒的腹側有感覺細胞,細胞的末端在小突起內。蠍行走時,櫛狀板向兩側呈水平狀展開,櫛齒與地面相接觸,其功能大概是探測地面的情況。如果除去櫛狀板,則不能放置精莢。

蠍目生殖系統

蠍的卵巢一般由3根縱管和5對橫管相連而成,凋圍有圓形的卵。卵巢前方兩側由短輸卵管通入膨大的受精囊,匯合到1個生殖腔,經雌孔通體外。
雄性的精巢左右各一,梯形。由外側的輸精管通入膨大的貯精囊,再通入生殖腔,經雄孔通體外。與生殖腔相通的有1個小的附屬腺,1個柱狀的圓柱腺和1個長的精莢腺,這3個腺通稱為附屬腺。精莢腺中有時可見到雛型的精莢。與貯精囊相連的1個盲囊也是附屬腺。

蠍目生活習性

蠍完全為肉食性,取食無脊椎動物,如蜘蛛、蟋蟀、小蜈蚣、多種昆蟲的幼蟲和若蟲。它靠觸肢上的聽毛或跗節毛和縫感覺器發現獵物的位置。沙漠蠍能夠確定穴居50釐米深的蜚蠊。蠍取食時,用觸肢將捕獲物夾住,後腹部(蠍尾)舉起,彎向身體前方,用毒針螫刺。毒腺外面的肌肉收縮,毒液即自毒針的開孔流出。大多數蠍的毒素足以殺死昆蟲,但對人無致命的危險,只引起灼燒樣的劇烈疼痛。蠍用螯肢把食物慢慢撕開,先吸食捕獲物的體液,再吐出消化液,將其組織於體外消化後再吸入。進食的速度很慢。
蠍有求偶行為。東亞鉗蠍雄性多在6~7月(温度適宜均可)間尋找雌性,找到以後,用觸肢拉着雌蠍到僻靜的處所。然後,雄蠍觸肢的鉗夾着雌蠍的鉗,兩蠍頭對頭,拖來拖去。求偶行為可持續數小時,甚至數天。然後,雄蠍從生殖孔排出精莢粘於地上,把雌蠍拉過來,使精莢的遊離端與雌孔相接觸。遊離端有一槓杆裝置,因受雌體生殖區的壓力而釋出精塊。雌蠍接納精子後,可連續產仔3~5年(由於精子數量減少,幼體數量也會逐次減少)。
蠍卵胎生。卵胎生的種類的卵大,為端黃卵,行不全卵裂,在卵巢管腔內發育。胎生種類的卵幾乎無卵黃,行完全均等卵裂。南方鏈蠍的卵在卵巢的盲管內發育。胚胎在盲管的端部,此處再延伸出一管,其終端是一簇吸收細胞,緊靠着消化系的盲囊,吸收養料順管傳送給胚胎,有點象哺乳動物的臍帶。發育經歷數月甚至1年多。幼蠍6~90個不等,因種類而異。幼蠍產出後立即爬上母背,脱一次皮後,陸續離開母蠍獨立生活。
東亞鉗蠍約在7~8月間產仔。產仔前,母蠍尋找一合適的場所,兩櫛狀器向左右展開,從生殖孔陸續產出。幼蠍外包白色粘液,米粒狀。數分鐘後,幼蠍的尾和附肢從粘液中伸展開,順母蠍的附肢爬上母背。每胎產15~35只幼蠍。初產幼蠍長約1釐米,色乳白,僅眼丘黑色;體和附肢上的齒、突起和爪都尚未長成;在母背上不吃任何食物。5天后脱皮成2齡蠍,體長達1.5釐米以上,仍生活於母背。約1周後脱離母體營獨立生活。共經5次脱皮(6齡蠍),到第3年才變為成蠍,但到第4年秋天才能繁殖。從出生到繁殖,約需3年時間,大致可以連續繁殖5年,其壽命達8年。
東亞鉗蠍一般在11月上旬入蟄,翌年4月中下旬出蟄。全年活動期6個多月。晝伏夜出,多在日落後至半夜間出來活動,但必須是温暖無風、地面乾燥的夜晚。
在35℃以內有明顯的趨温性,在10℃以下進入冬眠。視覺遲鈍。行走時,尾平展,僅尾節向上捲起。靜止時,整個尾部捲起,尾節摺疊於前體部第5節的背面,毒針前端指向前方。受驚嚇時,尾部使勁向後彈,作刺吻狀。沙漠蠍能適應極乾旱的環境,有許多營穴居生活,致死温度高達45~47℃。水分自體表蒸發量較低,在25℃時,每小時僅損失0.01%的水。有的蠍不時從地面上抬起身體,使體下空氣流動,避免體温過分升高和乾燥。在中國,從內蒙古福建,都有東亞鉗蠍分佈。

蠍目分佈

蠍大多生活於片狀巖雜以泥土的山坡、不幹不濕、植被稀疏,有些草和灌木的地方。在樹木成林、雜草叢生、過於潮濕、無石土山或無土石山、以及螞蟻多的地方,蠍少或無。它們居住在天然的縫隙或洞穴內,但也能用前3對步足挖洞。

蠍目毒性

人被東亞鉗蠍螫以後僅發生劇痛,即或腫脹或發燒,1~2日便可消失。但北非的黑肥尾蠍和墨西哥的刺蠍能致人死命。在墨西哥北部的杜蘭戈,1890~1931年間共螫死1719人。

蠍目分類

現生蠍目全世界已記錄6科155屬約1279種 [1] 
以下是所有分科:
Family Pseudochactidae 擬濕地蠍科
Family Buthidae (thick-tailed scorpions) 鉗蠍科
Family Microcharmidae 小迷蠍科
Family Chaerilidae 豕蠍科
Family Chactidae 濕地蠍科
Family Euscorpiidae 真蠍科
Family Superstitioniidae 迷信山蠍科
Family Vaejovidae 極樂蠍科
Family Caraboctonidae (hairy scorpions) 毛蠍科
Family Iuridae 懼蠍科
Family Bothriuridae 陷尾蠍科
Family Hemiscorpiidae 半蠍科
Family Scorpionidae 蠍科
Family Heteroscorpionidae 異蠍科
Family Diplocentridae 雙棘尾蠍科
Family Ischnuridae 瘦尾蠍科

蠍目進化

蠍是最古老的陸生節肢動物。蠍的化石可追溯到志留紀。但志留紀和泥盆紀的蠍是水生的,有鰓,跗節無爪,陸生蠍出現於石炭紀
蠍的外形與肢口綱中已滅絕的廣鰭亞綱的種類近似,都有1個頭胸部,分7節的前腹部和6節的後腹部。
參考資料
  • 1.    陳心陶著.《醫學寄生蟲學 修訂第2版》: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年:第4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