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蟹鴴

鎖定
蟹鴴(學名:Dromas ardeola):是鴴形目的單型科蟹鴴科中的唯一物種。中型海濱鳥類,體長約40釐米。體羽黑白兩色,後背和翅膀的初級飛羽以及喙為黑色。腿長。
性温和,鳴聲嘈雜。結羣於海濱和礁石上,陸地上呈背部隆起的姿勢。飛行輕快。食性以蟹為主,用厚實的喙搗碎蟹殼,也吃軟體動物和蠕蟲等。在沙地的洞穴中築巢,是鷸鴴類中唯一在洞穴中築巢的種類。分佈於非洲東部、馬達加斯加島、中東和南亞的海岸,最東到達印度的安達曼羣島。
中文名
蟹鴴
拉丁學名
Dromas ardeola
外文名
英文 Crab-plover, Crab-plover
法文 Drome
阿拉伯文 الحنكور, زقزاق السرطان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1]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鴴形目
蟹鴴科
蟹鴴屬
蟹鴴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無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Paykull, 1805

蟹鴴形態特徵

蟹鴴體長38-41釐米,翼展75-78釐米;體重230-330克。是一種體型較大的涉禽。當它把頭埋在肩膀上時,它的大頭和巨大的長5-6釐米的喙從遠處看就像一隻長腿海鷗。蟹鴴有一個又直又大的喙,在濱鳥中是獨一無二的,專門用來殺死螃蟹和打開它們的殼。它有一個大而不成比例的頭部,要麼全白,要麼在後冠和頸背上有深色條紋。體羽毛是白色的,除了背部和初級飛羽是黑色的,在飛行中清晰可見。大大的眼睛是黑色的。尾巴灰色。腿藍灰色,腳趾部分有蹼。兩性都很相似。 [3] 
幼鳥缺乏成鳥的顯著特徵,覆羽灰棕色,冠和頸背黑棕色,體羽銀灰色、尾巴棕色。它們還沒有巨大的喙,腿也更短。在15個月大時,就會長出成鳥的羽毛。 [3] 
joniecnaturalnie

蟹鴴棲息環境

該物種棲息於沙質海岸線和島嶼、潮間帶沙坪和泥灘、河口、瀉湖和裸露的珊瑚礁,也出現在岩石海岸上。特別需要內陸1公里以內的沙島或廣闊沙丘來挖掘築巢洞穴,喜歡在沙丘中繁殖。 [1]  [3] 

蟹鴴生活習性

蟹鴴遷徙

蟹鴴有許多個體在8-11月之間向南遷徙,並在3-4月之間向北返回,儘管在其大部分活動範圍內,該物種的數量全年都有波動。 [1] 

蟹鴴行為

該物種通常單獨或成鬆散的羣體進食,偶爾成羣結隊地在泥灘或淺水中一起覓食,並在公共的高潮棲息地聚集。該物種的大部分活動發生在清晨和傍晚漲潮時,蟹鴴與其他濱鳥一起休息,或在火烈鳥中涉水。它們具有強大的飛行能力,飛行速度相當慢。腿向後突出到尾巴後面。蟹鴴有一個典型的行為。它以跗節姿勢停留在地面上,就像坐在沙子上一樣。它像鴴一樣進食,“跑-停-跑-潛-動作”。最常見的是,它在退潮時在泥灘或淺水中成羣覓食。它在黃昏和夜間最為活躍,通過啄食和探查地面來進食,並一邊行走一邊尋找獵物。螃蟹實際上是用張開喙的方式刺入的,然後將其壓碎並食用。 [3] 

蟹鴴叫聲

蟹鴴是吵鬧的鳥類,經常在繁殖地和越冬地鳴叫。是重複的叫聲“ka-how,ka-how……”,在繁殖地,則發出刺耳的哨聲“kew-ki-ki”或“ki-tewk”。 [3] 

蟹鴴食性

飲食主要包括螃蟹以及其他甲殼類動物、小型軟體動物和海洋蠕蟲。 [3] 

蟹鴴分佈範圍

留鳥:孟加拉國、英屬印度洋領地、科摩羅、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亞、印度、伊朗、伊拉克、肯尼亞、科威特、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代夫、毛里求斯、馬約特島、莫桑比克、阿曼、巴基斯坦、卡塔爾、沙特、塞舌爾、南非、斯里蘭卡、坦桑尼亞、泰國、阿聯酋和也門。
繁殖地:索馬里和蘇丹。
旅鳥:巴林。
遊蕩(非繁殖地):黎巴嫩。
遊蕩:以色列、約旦和土耳其。 [1] 
生活在印度洋沿岸。在印度洋、波斯灣、紅海和索馬里的西北海岸築巢。在肯尼亞、坦桑尼亞和馬達加斯加、印度西部和斯里蘭卡北部過冬。 [3] 
蟹鴴分佈圖 蟹鴴分佈圖

蟹鴴繁殖方式

蟹鴴從4月到8月在密集的羣落中繁殖。集羣築巢,可能聚1500對。該物種以羣居方式築巢,許多洞穴緊密排列成蜂窩狀。在沙島或沙丘中緊密排列的洞穴中築巢,巢穴位於它們在沙子中挖掘的隧道中。巢穴內部沒有內襯,根據挖掘土壤的質量,可以長1-2.50米,深50釐米。 [3] 
雌鳥每窩產一枚白色的卵,偶爾會產下兩枚,卵相對於體型來説相當大。卵被存放在隧道盡頭的巢穴中。雛鳥身上覆蓋着灰色的絨毛,由父母雙方在巢的底部餵養。雛鳥是涉水鳥類所特有的,它們無法行走,孵化後會留在巢中數天,享受父母帶來的食物。即使離開巢穴後,仍由父母長期撫養一段時間。 [3] 

蟹鴴保護現狀

蟹鴴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無危(LC)。 [1] 

蟹鴴種羣現狀

趨勢論證:在沒有任何下降或重大威脅的證據的情況下,認為蟹鴴種羣數量保持穩定。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