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蟠鋼劍

鎖定
《蟠鋼劍》是宋代沈括所作的文章。
作品名稱
蟠鋼劍
作品別名
魚腸
作    者
沈括
文學體裁
文章
出    自
夢溪筆談

蟠鋼劍作品原文

古劍有沈盧魚腸之名。沈盧謂其湛湛然黑色也。古人以劑鋼為刃,柔鐵為莖幹,不爾則多斷折。劍之鋼者,刃多毀缺,巨闕是也,故不可純用劑鋼。魚腸即今蟠鋼劍也,又謂之松文。取諸魚燔熱,褫去脅,視見其腸,正如今之蟠鋼劍文也。

蟠鋼劍簡介

蟠鋼劍,古劍名,“魚腸”劍之別名。出自宋代沈括所著《夢溪筆談》。

蟠鋼劍作品譯文

古代寶劍沈盧、魚腸一類的名稱。沈盧是説這種劍光澤黑亮。古代人用劑鋼作劍刃,用柔鐵作劍身,如果不這樣就往往容易斷折。過分剛硬的寶劍,劍刃容易被砍缺,像巨闕劍就是這樣的,所以不可完全用劑鋼。魚腸就是現在的蟠鋼劍,又叫作松文劍。將魚燒熟了以後,去掉肋部肌肉,看見魚腸子的排列形狀,正像現今的蟠鋼劍的花紋一樣。 [1] 

蟠鋼劍作品賞析

我國古代鍛鋼技術極為發達,早在春秋時代,楚國工匠風胡子就曾為楚王鍛制了龍淵、太阿等劍,成為稀世之寶。筆記所述的沈盧魚腸古劍也反映了我國古代高超的制劍工藝。描述的古劍是以劑鋼與柔鐵鍛接而成的,堅硬鋒利,久用不捲刃,外觀上呈現出魚腸形狀的花紋。從現代冶金工藝來看,劑鋼是一種高碳鋼,質地堅硬,但很脆,容易折斷;柔鐵則是一種低碳鋼或熱鐵,質地堅韌,但無鋼性。因此在制劍時把它們鍛接在一起,“以劑鋼為刃,柔鐵為莖幹”,這就製成鋒利無比的蟠鋼劍。 [1] 

蟠鋼劍作者簡介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北宋天聖九年,出生於一個下層官吏的家庭, [2]  家境並不富裕,沈括常自謂“出自寒門”。母徐氏,是蘇州吳縣人,知書達禮,諳通文墨;父沈周,為官清正,不主張嚴刑苛法,到泉州任職時,沈括隨往。
沈括的一生,可以概括為從政和科學研究兩個方面,茲舉其要點:公元1070(熙寧三年),參加了王安石變法,並且是改革派的中堅人物;公元1075(熙寧八年),出使遼國,“正駁斥遼國無理爭地要求,維護了宋室主權;繼而鎮守延州(今陝西延安),加強武備,設防邊睡,有效地抵禦西夏。沈括一向重視興修水利、監製兵器、管理財政等,希望促進國家強盛。沈括在從政的同時,一生重視科學研究和科學發明的記載。所進行的科研,堪稱廣博,諸如觀測天象,繪製渾儀景表,補修《奉元歷》;在數學方面,創立“隙積術”和“會圓術”;在物理學方面,發現地磁偏角的存在,早於歐洲400多年,對共振規律也有研究;在地質學方面,從岩石生物遺蹟中推論出沖積平原的形成,提出石油的命名。此外,鑽研藥用植物與醫術。沈括平生著述頗多,著名的傳世之作有《夢溪筆談》、《長興集》、《蘇沈良方》等。在《資治通鑑長編》中,尚有一部分他所撰寫的《乙卯入國奏請》、《入國別錄》等資政史料。
公元1082(元豐五年),因徐禧失陷永樂城,沈括連累受貶,居潤州,築夢溪園(今鎮江東郊),潛心著述,至紹聖元年復官爵,公元1095辭世,終年65歲。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