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螳蛉

鎖定
脈翅目(Neuroptera)螳蛉科(Mantispidae)昆蟲。螳蛉是脈翅目中比較獨特的 1個類羣 , 具有似螳螂的捕捉式前足和伸長的前胸等特徵, 在南極洲以外的各個動物地理區系中都有廣泛分佈,分佈熱帶和亞熱帶區。 [1]  成蟲外表像螳螂(螳螂目〔Mantodea〕,但為全變態昆蟲。螳蛉體長2~20cm不等,抓握式前肢(捕捉足),前胸發達,觸角棒狀,翅2對,翅脈豐富,有時模仿黃蜂進行擬態。幼蟲有兩種形態,多寄生於狼蛛的卵或幼蟲體內。
中文學名
螳蛉
別    名
螗螂、石螂、齙朧、食朧、刀螂、蟷螂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亞    門
六足亞門
昆蟲綱
亞    綱
有翅亞綱
脈翅目
螳蛉科
分佈區域
熱帶及亞熱帶區域
拼    音
táng líng

螳蛉種羣分佈

螳蛉mantispid,亦作mantisfly或mantidfly。
在南極洲以外的各個動物地理區系中都有廣泛分佈 , 世界已知 4亞科 44屬 413種, 中國已有紀錄 1亞科 8屬 37種 [2]  ,廣泛分佈各地區,許多屬以至亞科有區域侷限性。中國過去已記載18種;近年(楊集昆等1997)研究了福建等省的螳蛉,螳蛉又增加十多個新種。

螳蛉形態特徵

螳蛉 螳蛉
螳蛉,身體纖細,前腿有刺,外形像小螳螂一樣,它們的第一胸節延長,兩對狹窄的翅大小基本相等。螳蛉實際上是草蜻蛉的親緣動物,具有類似的嬌弱的翅膀。它們還像螳螂一樣利用前足捕捉獵物,但它們的獵物的個頭要小得多。歐洲產的一種螳蛉以蠓和其他小飛蟲為食,它們的幼蟲則以蜘蛛為食。螳蛉的卵小,呈白色,有短柄,數百粒成塊產在樹皮上。幼蟲活動性強,捕獵蜘蛛的卵囊並進入取食。在全世界幾乎都可見到這類昆蟲的蹤影,在温暖的温帶和熱帶地區更為常見。
中至大型,很像小螳螂的特異脈翅目昆蟲,前胸延伸數倍於寬,前端大有1對瘤突,前足為捕捉式,基節大而長,腿節粗大,腹緣有齒列及1大而粗的刺狀齒,脛節細長而弧彎,跗節短而緊湊。翅兩對相似,翅痣長而特殊,前翅前緣在痣以前弧凸,翅有1或2組階脈,翅基有軛葉。
歐洲螳蛉(Mantispa styriaca)長12∼20毫米。翅展約25毫米。螳蛉的卵玫瑰色,產於細柄上。幼蟲有兩型︰一型足發達,行動活潑,頭方形;一型足短,白胖,形似蠐螬;都寄生在狼蛛屬(Lycosa)的卵或幼蛛體內。幼蟲長大後(7∼10毫米長)織一絲繭化蛹而進入第一蛹期。但第二蛹期能活動,無繭。巴西螳蛉(Symphasis varia)寄生在黃蜂體內,在蜂巢中化蛹。

螳蛉繁殖特點

螳蛉的卵具有短柄(為雌蟲分泌的能夠迅速凝結的膠狀物),聚產在樹皮上多達數百粒;幼蟲尋找蜘蛛卵囊去寄生,少數在胡蜂巢內寄生,大幼蟲體粗而彎,頭部小,胸足的爪單一。
參考資料
  • 1.    楊秀帥,劉志琦. 中國新紀錄屬——瘤螳蛉屬一新組合和澳蜂螳蛉屬中國三新紀錄種(脈翅目,螳蛉科)[J]. 動物分類學報,2011,(01):170-178.
  • 2.    Machado R J P, Rafael J A. A new species of Mantispidae (Insecta: Neuroptera) from Central Amazonia, Brazil[J]. Zootaxa, 2007, 1530(1530):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