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蝸角虛名

鎖定
蝸角虛名(拼音:wō jiǎo xū míng)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先秦·莊子及其後學《莊子·則陽》。 [1] 
蝸角虛名(蝸角:蝸牛的角,比喻細微)指微小而沒有作用的名聲。主謂式結構,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賓語。 [3] 
中文名
蝸角虛名
拼    音
wō jiǎo xū míng
近義詞
蠅利蝸名
出    處
《滿庭芳·蝸角虛名》
注音字母
ㄨㄛ ㄐㄧㄠˇ ㄒㄩ ㄇㄧㄥˊ
語法結構
主謂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賓語

蝸角虛名成語出處

先秦·莊子及其後學《莊子·則陽》:“戴晉人曰:‘有所謂蝸者,君知之乎?’君曰:‘然。’‘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屍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蝸角虛名”。 [1] 

蝸角虛名成語故事

戰國時,魏惠王與齊國田侯(齊威王)牟結成聯盟,後來田侯牟背叛了盟約,魏惠王非常氣憤,打算派人去刺殺田侯牟。公孫衍勸魏惠王説:“大王身為一國之君,卻採取一般百姓的報復手段,我真替大王感到慚愧。不如給我20萬甲兵,攻打齊國,活捉他的老百姓,搶走他們的牛羊,使田侯牟一想到此事就渾身冒汗,在此之後再攻佔他的國家,捉住他,鞭打他的背,折斷他的骨頭。” [2] 
季子在一旁聽了,恥笑説:“魏國有七年不打仗了,這可是一件好事,是大王立國之本。公孫衍這個搗蛋的人,無端挑動戰爭,大王不要聽他的!” [2] 
惠子知道了這場爭論,弄不清究竟哪一方對,就請教一個叫戴晉人的讀書人,並將他引薦給魏王。戴晉人並未直接回答問題,而是説:“蝸牛的左角上有一個國家叫觸氏,右角上有一個國家叫蠻氏。有一次兩國為了爭奪地盤而發生戰爭,雙方大戰了半個月,死亡好幾萬,一時間弄得遍地都是屍體。後來觸氏國打勝,乘勝追擊,佔領了蠻氏國不少的地方。” [2] 
魏王説:“哎,你也太誇張了,世界上哪有這樣的事!”戴晉人解釋説:“事情雖然有些誇張,但道理是一樣的。蝸角兩國所爭奪的地盤,人類看到不過是針尖大;同樣,人類所爭奪的地盤,在一個真正完美的人看來,也不過針尖大。他們完全是為了蝸角的虛名在進行戰爭!”戴晉人走後,魏王先是悵然若失,然後又佩服地説:“這見解太新鮮了!這人真了不起!” [2] 

蝸角虛名成語寓意

人們所追逐的金錢、名利,在一個真正完美的人看來只是猶如蝸牛角上的虛名一般。成語告訴人們,講求實際,不貪圖虛名,謙虛謹慎,是君子應當具備的美德。不刻意為了贏得人們尊崇而自誇,更不把別人的功績算到自己賬下,即使有大的功績,起碼要名實相符,最好在實際上還要超過名聲方為君子之道。 [2] 

蝸角虛名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蝸角虛名”指微小而沒有作用的名聲。主謂式結構,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賓語。 [3] 
  • 運用示例
宋·蘇軾《滿庭芳》詞:“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於忙。” [4] 
元·石子章《竹塢聽琴》二折:“都為那蝸角虛名,蠅頭微利,蟻陣蜂衙。將一片打動的心,則與人爭高論下,直等待那揭局兒死時才罷。” [4]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六:“我多因這蝸角虛名,賺得我連理枝分,同心結解。如今就把一個會元撒在地下,我也無心去拾他了。”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