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蝶角蛉

鎖定
蝶角蛉是Ascalaphidae: 屬於昆蟲綱Insecta,脈翅目Neuroptera,蟻蛉總科Myrmeleontoidea,蝶角蛉科Ascalaphidae昆蟲的通稱,形似蜻蜓,常常被誤以為是蜻蜓,但觸角錘狀,長度超過前翅的一半。因其觸角如蝶類,末端膨大呈球棒狀,故得名蝶角蛉。其成蟲白日在林間棲息或飛翔捕食,動作敏捷,幼蟲在植物上捕食小蟲 [1] 
蝶角蛉成蟲中到大型,多數種類複眼被一橫溝分為上下兩半。翅脈網狀,痣下室短寬。幼蟲在我國古書中稱為“蝜蝂” [2]  。世界己知約90屬450餘種(孫明霞,2006),中國己知11屬28種。在6大動物地理區域中均有分佈,多集中於北緯45°和南緯45°之間的地區。這類昆蟲形態似蜻蜓,有着發達的翅,具有較強的飛行能力,是一類重要的捕食性昆蟲 [3] 
中文名
蝶角蛉
外文名
Ascalaphidae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昆蟲綱
脈翅目
蝶角蛉科
總    科
蟻蛉總科

蝶角蛉形態特徵

頭部頭短寬,複眼發達,裂眼蝶角蛉亞科複眼中部有一個橫溝,將複眼分為上下兩半.複眼下半部通常小於上半部,但有些種類上下兩半等大。無單眼。頭蓋縫從頭頂延伸至額區分為兩叉。觸角球杆狀,一般長於前翅的一半,少數種類觸角長於前翅。觸角窩靠近,柄節短,多數寬大於長。梗節小,多與鞭節基部的亞節等寬。鞭節由很多亞節組成。通常每個亞節長大於寬,端部約10-11個亞節加寬形成觸角頭.觸角頭有紡錘形、梨形和扁圓形等。咀嚼式口器,上唇橫寬,上顎發達,端部尖利,下顎小,下顎須5節,下唇須3節。
蝶角蛉
蝶角蛉(6張)
胸部前胯背扳通常短,長小於寬.前緣與後絛常向上翹,前緣具稀疏的毛。後緣多具長而直立的租毛;中胸發達,約佔胸部的2/3以上,背板分為前盾片、盾片、小盾片和後背片。後胸短寬,分為盾片和小盾片,其上具短毛。
通常短。前足比中、後足粗。各足脛節具一對粗的端距,前足脛節腹面有一片短而密的粗剛毛。跗節五節.其側面和腹面具刺狀毛.第五跗:再較長。爪長而粗.端部尖.爪間有時具2-4根長剛毛,如同爪間突。
前後翅一般同形,為長橢圓形、細長形或皿三角形。前翅長於後翅。在有些屬中翅基非常窄裏細柄狀。前後翅的臀區形狀不同.有些屬前翅臀區向外突出形成一個腋角。腋角鈍圓或細而尖,後翅無腋角。翅痣一般呈梯形或三角形,其內具數量不等的橫脈。翅的頂端由Sc+R分出的區域稱端區(apical area),端區小室的排數是重要的分類特徵。翅膜透明或具色斑。脈上有稀疏的短毛,後緣基部的毛軟而長 [2] 

蝶角蛉生活習性

成蟲多見於林間,飛行緩慢,營捕食生活 [4]  。幼蟲生活與樹上或樹下,捕食小蟲,並將獵物的殘骸揹負在身體的棘毛上。它們5—9月份活動相對頻繁,在冬季大多數幼蟲都會死亡,只有少數等到來年春天,結繭並羽化成功。 [4] 

蝶角蛉趨光性

非洲地區的大部分蝶角蛉具趨光性,一些白天活動的種也具有趨光性。但是古北區白天活動的屬Libelloides
Schaffer和Deleproctophylla Lefebvre沒有趨光性;東洋區的屬SuphalomitusSuhpalacsa中的一些種具有趨光性,它們喜在光源附近光線較暗的地方停息 [2] 

蝶角蛉守衞領地習性

側面特寫 側面特寫
有研究表明,蝶角蛉具有守衞領地的習性。Henry (1977)對一種夜出型的蝶角蛉的領地守衞行為進行了報道,發現有的雄性蝶角蛉在6米高的地方巡視,把正要闖入它領地的其它雄性蝶角蛉趕走或直接與它們在空中搏鬥。而進入其領地的雌性通常不會被驅趕,雄蟲經常是在雌蟲下方稍後的位置進行追逐。日出型屬的蝶角蛉也被觀察到具有這種習性,報道中描述了一頭雄蟲在西班牙的一條路上巡邏的情景,當另一頭雄蟲(是否為同種未知)試圖要穿越馬路時,它迅速地衝上去與那隻雄性蝶角鈴在空屮展開搏鬥,不久闖入的蝶角蛉飛離此地,原來那頭繼續在其領地上空巡視 [2]  。這些觀察説明夜出型和日出型種類都具有守衞領地的習性,然而這種習性尚未在完眼蝶角蛉亞科中發現 [3] 

蝶角蛉鳴聲

有學者認為可能是由於前翅臀區或腋角腹面微刺和後胸盾片之間摩擦引起的。他用一種雄性Acmonotus sp.的前翅,表示出可能發聲的部位 [2] 

蝶角蛉交配與產卵方式

蝶角蛉求愛在空中進行,雄性追趕雌性。兩個蝶角蛉中的一個在另一個垂直上方好幾英尺的地方飛行。在飛行的過程當中蝶角蛉進行交配。然後停在植被上,繼續交配。雄性在雌性的下面懸掛着靜止不動。在交配的過程中。雄性將一個或多個精囊注入雌性的生殖腔。交配之後,精囊通常被整體保存 [2]  。卵常產於林木枝幹,成雙行排列,比較密集,呈橢圓形 [5] 

蝶角蛉食性

幼蟲:蝶角蛉幼蟲均為捕食性。蝶角蛉幼蟲捕捉獵物時,先將大顎的端部刺入獵物,毒液隨之注入,有時在3秒鐘內就使獵物麻痹。Henry(1977)認為“毒液可能是由中腸分泌.而不是由頭部特殊的毒腺產生的。”由於毒液的麻痹作用可以使蝶角蛉幼蟲捕食比自己大且重的食物,扁平的體軀和擴展的刺枝(scoli)可以幫助幼蟲在捕食大的獵物時保持體軀的穩定,在進食的過程中,有些幼蟲還會前後打量捕到的獵物.以便從其它可能的部位再次吸食豬物 [2] 
成蟲:蝶角蛉成蟲均為捕食性,在飛行中捕食,其獵物尚不十分清楚,僅有少量相關的報道。Stelzl(1991)對一種蝶角蛉Libelloides coccajus (Den.&Schiff)的食物進行研究.解剖了52頭成蟲的腸道,發現這種蝶角蛉的獵物包括雙翅目、膜翅目、鱗翅目、鞘翅目、纓翅目昆蟲以及蟎類.但無蚜蟲、蜜蜂、孢子植物。也未檢查到花粉等植物組織。Tjeder(1992)發現在Imesibasis屬蝶角蛉的2個雄性標本的後腸中有花粉,而中腸內無花粉,他認為這類蝶角蛉成蟲取食花粉,並且最先被消化。

蝶角蛉飛行行為

大部分的蝶角蛉的飛行能力比脈翅目的其它種類以及蜻蜒的飛行能力都強。它們要麼飛的很高。要麼它們突然降到離地面僅有幾米高地方飛行。有些飛的很慢。在空中上下盤旋 [2] 
另外蝶角蛉的其他生活習性,如捕食,避敵,守護領地等也和其飛行行為相關。蝶角蛉的求愛也是在空中進行的,雄性追趕雌性。蝶角蛉的幼蟲和成蟲均為捕食性,其成蟲在飛行中完成捕食。一些日出型的物種,如歐洲的AscalahusmacaroniusA. libelluloidesA. longicornisLibelloides coccajus 就是在空中完成捕食的,它們飛行速度很快,在空中捕食一些飛行的獵物,如一些小型的品蟲等。有研究報道蜻蜓會捕食飛行中的蝶角蛉,蝙蝠在夜間也可能會捕食蝶角蛉。為了躲避天敵的捕食,蝶角蛉需要快速靈活的飛行 [3] 
參考資料
  • 1.    王心麗, 楊集昆. 河南省蝶角蛉一新種(脈翅目:蝶角蛉科)[J]. Zoological Systematics(動物分類學報(英文)), 2002, 27(3):562-564.
  • 2.    孫明霞. 中國蝶角蛉科分類學研究(脈翅目:蝶角蛉科)[D]. 中國農業大學, 2006.
  • 3.    聞慧. 蝶角蛉翅形多樣性、地理分佈格局與演化趨勢研究[D]. 中國農業大學, 2015.
  • 4.    蝶角蛉  .中國數字科技館[引用日期2013-06-20]
  • 5.    馬泠桃. 甘肅興隆山保護區新增蝶角蛉科昆蟲記錄[J]. 甘肅林業科技, 2016, 4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