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蝨目魚

鎖定
蝨目魚(Chanos chanos Forskal),俗稱麻蝨魚、海草魚、 國聖魚、塞目魚等,是一種暖水性結羣類魚種,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區分佈比較廣泛,在我國主要產於 南海和東海南部,近年來區域有所擴展。 [1] 
產品魚適合加工成罐頭,七十年代我國台灣省從印尼引進,1998年廣東省汕頭等地區試養成功,適合我國南部沿海地區推廣養殖。
中文名
蝨目魚
拉丁學名
Chanos chanos Forskal
別    名
麻遮目仔
麻蝨目
海港魚
細鱗仔魚
遮目魚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硬骨魚綱 Osteichthyes
亞    綱
輻鰭亞綱 Actinopterygli
鼠鱚目 Gonorhynchiformes
亞    目
遮目魚亞目 Chanoidei
遮目魚科 Chanidae
遮目魚屬 Chanos
遮目魚種
分佈區域
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在中國各海域均有分佈
外文名
milkfish

蝨目魚物種學史

蝨目魚歷史演化

蝨目魚所處的鼠鱚目屬於骨鰾魚類的非耳鰾系,與另一系耳鰾系形成姐妹羣關係。骨鰾魚類的分化時間處於白堊紀,大致在1.32億年前,鼠鱚目的分化時間大致在1.03億年前。蝨目魚是鼠鱚目下遮目魚亞目遮目魚科遮目魚屬唯一的現生物種,也是現存最大的鼠鱚目物種。

蝨目魚名稱由來

  • 1775年,瑞典學者彼得·福斯科爾(Peter Forsskål)首次將蝨目魚命名為“Chanos chanos”。
  • 相傳中國古代將領鄭成功剛到台灣吃到這種魚時認為很好吃,但是卻不認識這種魚,就用泉州腔問這是什麼魚,中國台灣人以方言重複,以為這種魚就叫做“蝨目魚”(“什麼魚”的諧音),所以由此得名。
  • 另一種説法則是人們認為這種魚的眼睛被完全遮蓋,總睜不開,像蝨子那麼小,因此稱為“蝨目魚”。
  • 蝨目魚在中國台灣省還被稱為“國聖魚”和“安平魚”。傳説這與大約300年前,鄭成功把荷蘭人驅逐出台灣後,在台南國聖港鹿耳門(即安平)建造魚塘,放養蝨目魚有關係。

蝨目魚形態特徵

蝨目魚
蝨目魚(2張)
蝨目魚體為延長形,稍側扁,截面呈卵圓形。體長通常在50釐米以下,最長可達180釐米,體長為體高的3.8~4.0倍,為頭長的3.7~4.7倍。蝨目魚一般重達3千克,最大個體可達13千克。
蝨目魚的頭為鈍形,中等大小;吻為鈍圓形,口小,口裂短。上顎緣由前頷骨組成,上頷中間凹陷,下頷聯合處有一處凸起。鰓蓋孔為中等大小,鰓蓋膜彼此相連,並不與峽部相連,鰓蓋條有4個,鰓耙細密。肛門位於背鰭的後下方。體被細密的小鱗片,鱗片前緣的中間顯著凹陷,後部有許多縱溝線,環心的線細長。背鰭和臀鰭的基部有發達的鱗鞘,胸鰭和腹鰭的基部有肥大的腋鱗,尾鰭的基部有2片大鱗片。背鰭的起點位於吻端和尾鰭基之間,距離尾鰭基較距離腹鰭起點更近,胸鰭距離吻端較距離腹鰭起點更近。腹鰭位於背鰭的下方。尾鰭小而長,後緣為深叉形。蝨目魚的身體背部呈青綠色,體側和腹部呈銀白色。眼睛大,在側中位,眼間隔窄,中間平,具有發達的脂眼瞼。 [1] 

蝨目魚棲息環境

蝨目魚為暖水性魚類,平時主要棲息於深海。喜集羣,多棲息於水體的中上層。適宜的生長温度為16~39攝氏度,對低温的耐受能力差。當水温降至14攝氏度時停止攝食,抵抗力下降,降至10攝氏度時開始死亡。蝨目魚的耐鹽範圍很廣,在海水、半鹽水及淡水中均能生活。

蝨目魚生活習性

蝨目魚節律行為

蝨目魚的仔魚通常在孵化後2.5天由深海向海岸洄游。仔魚孵化完成後先在低鹽水域逗留一至數年,然後溯河進入淡水湖泊中生長,有的甚至在湖泊中生長3~4年,之後為完成發育再次返回海中棲息。但即使在湖泊中長時間棲息,蝨目魚的歸海本性未改,漁民經常可以看到在尋找“歸海”途徑的蝨目魚不斷躍水而起的景象。蝨目魚性成熟時會由深海向近海洄游,通常在距離海岸30千米左右的海域產卵。

蝨目魚覓食行為

蝨目魚為植食性魚類,主要攝食底棲硅藻和有機碎屑,有時也攝食小型甲殼類、輪蟲、軟體動物等。體長為5~10釐米的蝨目魚以藍綠藻、原生動物、橈足類、小型甲殼類和有機碎屑等為食。當食物缺乏時,也攝食一些絲狀藻類、米糠、豆餅和花生餅。

蝨目魚分佈範圍

  • 世界分佈
蝨目魚的分佈範圍很廣。自非洲東部至土阿莫土羣島,由日本南部至澳大利亞北部,遍及太平洋和印度洋整個熱帶和亞熱帶的水域。主要盛產於中國台灣省、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
  • 中國分佈
蝨目魚在中國主要分佈在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台灣省等東部沿海地區,偶爾也出現在黃海和渤海中。

蝨目魚繁殖方式

蝨目魚發情期

蝨目魚的性成熟年齡為6~9齡,以8~9齡成熟者居多。繁殖期遊向近海里進行交配。交配前雌魚和雄魚互相追逐進行種類識別和配偶選擇,交配時雌魚將卵細胞釋放在海水中,與同樣釋放在海水中的雄魚配子(精子)結合並完成受精。

蝨目魚產卵期

蝨目魚的懷卵量通常為200~700萬粒,較大個體的懷卵量可達1000萬粒。蝨目魚為降海產卵性魚類,自然界產卵場通常在離岸大約5~15海里的沙質或珊瑚海底,水域清澈,水深為20~30米,鹽度為2.8%~3.45%。蝨目魚一年中有兩個繁殖季節,即4~6月和8~9月。在生殖季節裏,以滿月及新月期間的大潮時產卵最多。產卵多在半夜進行。受精卵呈球形,透明,略帶黃色,有細緻的龜裂條紋。卵直徑1.2毫米左右,在鹽度3%以上的海水中呈半懸浮狀,均勻分佈於表層水中。受精卵經過20~30個小時的孵化,即可卵出仔魚。
人工繁殖條件下的蝨目魚在4~9月份,當水温達到27~30攝氏度,鹽度為3%~5%時可以催產受精。如果批量生產,一般採用人工催產授精的方式。但是這種方式孵化出的苗畸形率高,魚苗成活率低。受精卵一般呈透霧狀,卵徑一般在1.2毫米左右。受精良好的卵是懸浮狀的,未受精的卵和死卵一般沉於水底。

蝨目魚發育期

初孵的仔魚全長3毫米左右,孵化後大約2天半時間,帶卵黃囊的仔魚開始向海岸洄游,在10~15日齡到達海岸,到達時體長達10~25毫米。仔魚在底層有機質堆積較厚、餌料生物(藍綠藻與硅藻)豐富的淺海水域棲息大約一至數年的時間,然後溯河進入淡水湖泊生長一段時間,而後又返回海中完成性腺發育成熟過程,發育成幼魚。

蝨目魚養殖技術

蝨目魚可生活於淡水中,最適宜生長鹽度為12—30。生活適温為16—39℃,水温降至15℃時其活動能力變弱,低於9℃時數分鐘內死亡。 [2] 
蝨目魚運動活潑,性喜羣遊,是以植物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可以投餵配合飼料。養殖方式主要有粗放式養殖和精養。中國北方地區養殖蝨目魚可利用台灣、廣東、廣西、海南等地區清明節前後的魚苗在大棚或室內培育到適宜温度放入池塘養殖,當年可達500g左右,冬季須經室內越冬,2—3年可達1000—2000g,畝產可達100—500kg。
現將蝨目魚池塘養殖技術要點總結如下:
清塘、消毒、培肥水質
除新建池塘外,所有池塘要清淤。在魚蝦收捕後將水排幹,曝曬一段時間後,採用機械或人力將淤泥清出。消毒在放苗前15—20天進行。先進水20—30cm,然後按每立方米水體50g漂白粉全池潑灑,2天后排乾池水,用60—80目網進水60—80cm。按氮磷比5:1,每次畝施氮肥1—2kg,2天后視池水肥度、天氣狀況再追施1次。新魚池可按每畝20—30kg(乾重)施發酵雞糞或豬糞。經過7—10天的水質培育,池水透明度在30—50cm,水色黃綠色、綠色,可以考慮投放魚苗。 [2] 
苗種放養
5月上中旬,水温達到20℃以上時,可以將經過大棚温室暫養的體長5—10cm的魚苗投放池塘,放苗前要調節鹽度,最好將鹽度差控制在5以內,放苗時池水鹽度掌握在12—30。苗種計量多采用乾量法。小苗運輸採用聚乙烯薄膜袋充氧密封運輸方法,大規格苗種短距離運輸採用帆布桶或塑料薄膜充氧運輸方法。放養量根據池塘條件和養殖方式確定,精養池每畝放5—10cm魚苗1500—2000尾,與對蝦等混養池畝放養500—1000尾。 [2] 
養成管理
日常管理
每天早、中、晚各巡池1次,觀察池水狀況,魚的體質、生長情況,攝食情況,是否有浮頭預兆。定期測量水温、pH、溶解氧、鹽度等水質指標。 [2] 
水質調節
整個養殖過程水温宜在20—30℃,鹽度12—30,pH7—8.5,溶解氧4mg/L以上,透明度30—50cm。水深1.5m以上,根據水質狀況及時添換水,換水量前期10%,中後期可達20%—30%。精養池配備增氧機,每3—5畝1台,前期每天中午開機,使高温、高溶解氧的上層水與低温、低溶解氧、有機質豐富的下層水充分混合,中後期加大增氧機開機時間,每天開機時間在10—20小時。
投餌管理
放苗前期重點抓好肥水和培養水中浮游和底棲單胞藻類,促進魚苗生長,精養池或與對蝦等混養池都要投餵配合餌料。本着少量多次的原則投餵,前期日投餵3次,中後期日投餵4—6次。投餵量按魚體重的8%—3%確定:魚重40—120g的8%—6%,120—300g的5%,300g以上的4%—3%。
病害預防
調節穩定水質,防止pH、氨氮過高,定期施用微生物製劑、沸石粉淨化水質,施用二氧化氯等對水質消毒,投餵藥餌防治有關疾病。 [2] 
收捕銷售
根據市場價格、水温、魚的規格等因素確定時間適時收捕。做釣餌出售的規格在100—150g。成魚收捕時間在9月下旬—10月上中旬。

蝨目魚主要價值

蝨目魚食用價值

蝨目魚的EPA(二十碳五烯酸)和DHA(二十二碳六烯酸)的含量比一般的魚高,有助於降低膽固醇、預防血酸、提高腦部活力。蝨目魚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鈣、磷,肉質細嫩鮮美,營養價值高,是中國台灣省最有代表性的食用魚種,有“台灣家魚”和“台灣第一魚”之稱。

蝨目魚經濟價值

蝨目魚是一種廣鹽性、抗病力強的品種。生長也極為迅速,魚苗放養1個月後可長達5~7釐米,2個月後為12~15釐米,8~10個月為40釐米。蝨目魚是印度至太平洋地區鹹淡水養殖的重要對象,菲律賓2000~2021年間蝨目魚養殖的平均生產總值為9583百萬菲律賓比索。
中國台灣省、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的蝨目魚養殖業發達,美國夏威夷、泰國和越南南方亦有小規模飼養,印度和斯里蘭卡則還處於試養階段。中國台灣省的蝨目魚人工繁育技術已經非常成熟,蝨目魚在中國南部沿海地區進行推廣養殖。在菲律賓,蝨目魚被譽為“國魚”,蝨目魚養殖受到重視。2010~2021年間蝨目魚產值增長很快,到2022年菲律賓養殖蝨目魚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蝨目魚擴展閲讀

蝨目魚節
蝨目魚節是中國台灣省高雄縣彌陀區的文化節日,每年冬季彌陀區會定期舉辦蝨目魚文化節。彌陀區蝨目魚文化節的活動包括蝨目魚大餐、蝨目魚之夜、蝨目魚特產小吃、蝨目魚產品特賣會及農漁特產市集等。

蝨目魚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蝨目魚
含量參考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148 千卡
蛋白質 20.5 g
脂肪 6.7 g
膽固醇 52 mg
飽和脂肪酸 1.7 g
多不飽和脂肪酸 2.6 g
單不飽和脂肪酸 1.8 g
葉酸 16 μg
72 mg
30 mg
162 mg
292 mg
51 mg
0.3 mg
0.82 mg
維生素A 30 μg
維生素B1(硫胺素) 0.01 mg
維生素B2(核黃素) 0.05 mg
煙酸(煙酰胺) 6.44 mg
維生素B6 0.42 mg
維生素B12 3.4 μg
展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