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蜈蚣七

鎖定
蜈蚣七,中藥名。為蘭科植物杓蘭屬毛杓蘭Cypripedium franchetii E. H. Wilson或大葉杓蘭Cypripedium fasciolatum Franch.的根及根莖。植物毛杓蘭,分佈於中國山西、陝西、甘肅、河南、湖北、四川等地;植物大葉杓蘭,分佈於我國湖北、四川、雲南等地。具有利水消腫,祛風活血之功效。主治全身浮腫,下肢水腫,風濕疼痛,白帶過多,淋症,咳嗽,胸脅疼痛,跌打損傷,勞傷。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單子葉植物綱
微子目
蘭科
杓蘭屬
毛杓蘭、大葉杓蘭
中文學名
蜈蚣七
採收時間
秋季
用    量
內服:煎湯,6-9g;或浸酒
毒    性
小毒《陝西中草藥》

蜈蚣七別名

黑驢蛋、牌樓七《陝西中草藥》,雞嗦子花《甘肅中草藥手冊》,大口袋花《長白山植物藥志》,鳳凰抱蛋、獨龍搶寶《新華本草綱要》

蜈蚣七入藥部位

根及根莖。

蜈蚣七性味

味苦、辛,性温。

蜈蚣七歸經

入脾、肝、腎、膀胱經。

蜈蚣七功效

利水消腫,祛風活血。

蜈蚣七主治

全身浮腫,下肢水腫,風濕疼痛,白帶過多,淋症,咳嗽,胸脅疼痛,跌打損傷,勞傷。

蜈蚣七相關配伍

治腰腿疼痛,雞嗦子花根、牛膝、扭子七、桃兒七、血見飛各6g,水煎服,或泡酒服。(《甘肅中草藥手冊》)

蜈蚣七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或浸酒。

蜈蚣七藥理作用

利尿作用。

蜈蚣七炮製

採集加工:秋季採挖,洗淨,曬乾。

蜈蚣七形態特徵

1、毛杓蘭,陸生植物,高20-35釐米。莖直立,密被長柔毛,上部尤密。葉3-4枚,互生,菱狀橢圓形或近寬橢圓形,長達16釐米,寬4-6.5釐米,先端急尖或短漸尖,邊緣具細緣毛。花單生,褐色而具紫色條紋;中萼片近卵形,長4-5.5釐米,寬2.5-3釐米,漸尖,背面主脈上被短柔毛,邊緣具細緣毛,合萼片橢圓形,稍短,寬只為其2/3,先端2齒,亦具類似的短柔毛及細緣毛;花瓣披針形,長5-6釐米,寬1-1.5釐米,內面基部具長柔毛;唇瓣口徑與花瓣長度相等,具明顯紫斑點,口部前面內彎,邊緣甚寬,內折側裂片呈三角狀,囊底具長柔毛;退化雄蕊箭形或近卵形,長1-1.5釐米,基部具柄及耳;子房被毛。花期5-6月。
2、大葉杓蘭,陸生植物,高35-40釐米。莖無毛或在上部及近關節處具短柔毛,具3-4葉。葉互生;葉片寬橢圓形,長15-20釐米,寬6-12釐米,先端急尖或短漸尖。花苞片葉狀,卵狀披針形。花單生,黃色,稍具紫色條紋,較大,直徑可達15釐米;中萼片寬橢圓形或寬卵狀橢圓形,長5-5.5釐米,寬2.8-3.5釐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合萼片與中萼片相似,但稍狹,先端具2齒;花瓣條狀披針形,長5.5-8釐米,寬8-15毫米,內側面紫色且具短柔毛;唇瓣球形,甚大,直徑可達5釐米,幾與中萼片等長,囊往往向上舉,口部與莖並行,直徑約2釐米,邊緣具齒,口部周圍及底部具紫色斑點,囊底部被毛,內折側裂片三角形;退化雄蕊橢圓形,長約17毫米,基部有耳具短柄;子房條形,被棕色毛。花期5-7月,果期10-12月。

蜈蚣七生長環境

1、毛杓蘭生於高寒山區林下陰濕處。
2、大葉杓蘭生於高寒山區林下或疏林中。

蜈蚣七相關論述

1、《陝西中草藥》:“利尿消腫,活血祛瘀,祛風濕,鎮痛。主治全身浮腫,下肢水腫,白帶,淋症,風濕疼痛,跌打損傷,勞傷。花陰乾研粉,用於止血。”
2、《甘肅中草藥手冊》:“主治腰腿疼痛,外傷出血。”
[1-4]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華本草》編委會 .《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1999
  • 2.    王國強主編 .《全國中草藥彙編》:人民衞生出版社 ,2014
  • 3.    冉先德主編 .《中華藥海》:哈爾濱出版社 ,1998
  • 4.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 .《中國植物誌》 :科學出版社,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