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蛤蔞

(中藥)

鎖定
蛤蔞,中藥名。為胡椒科植物假蒟Piper sarmentosum Roxb.的全株、根、葉或果實。分佈於福建、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及西藏南部等地。具有祛風散寒,行氣止痛,活絡,消腫之功效。常用於風寒咳喘,風濕痹痛,脘腹脹滿,泄瀉痢疾,產後腳腫,跌打損傷。
中藥名稱
蛤蔞
別    名
假蔞、假蒟、大柄蔞、臭蔞、山蔞、馬蹄蔞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胡椒目
胡椒科
胡椒屬
假蒟
分佈區域
福建、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及西藏南部
採收時間
全年均可
用    量
煎湯,9-15g,外用適量

蛤蔞入藥部位

全株、根、葉或果實。

蛤蔞性味

味苦,性温。

蛤蔞歸經

歸心、肺、脾、大腸經。

蛤蔞功效

祛風散寒,行氣止痛,活絡,消腫。

蛤蔞主治

用於風寒咳喘,風濕痹痛,脘腹脹滿,泄瀉痢疾,產後腳腫,跌打損傷。

蛤蔞相關配伍

1、治傷風咳嗽:蛤蔞葉30g,豬血120g。共燉服 。(《上海民間常用中草藥手冊》)
2、治產後腳腫:假蒟葉同崇魚,煮醋(食)。(《本草求原》)

蛤蔞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蛤蔞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採收,洗淨,鮮用或陰乾。

蛤蔞形態特徵

多年生葡匐草本,揉之有香氣。莖節膨大,常生不定根。葉互生,近膜質,有細腺點,下部的葉闊卵形或近圓形,長7-14釐米,寬6-13釐米,先端短尖,基部心形或近截形,葉脈7條;上部的葉小,卵形至卵狀披針形;葉柄長1-5釐米。花單性,雌雄異株,無花被;穗狀花序;雄花序長1.5-2釐米,直徑2-3毫米,苞片扁圓形,直徑0.5-0.6毫米,雄蕊2枚;雌花序長6-8毫米,果期延長達2.5釐米;苞片稍大,柱頭3-5。漿果近球形,具角稜,直徑2.5-3毫米,下部嵌生於序軸中。花期夏季。

蛤蔞生長環境

生於山谷密林中或村旁濕潤處。分佈於福建、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及西藏南部等地。

蛤蔞性狀鑑別

莖枝圓柱形,稍彎曲,表面有細縱稜,節上有不定根。葉多皺縮,展平後闊卵形或近圓形,長6-14釐米,寬5-13釐米,基部淺心形,上面棕綠色,下面灰綠色,有細腺點,葉脈於葉背明顯突出,7條,脈上有極細的粉狀短柔毛,最上1對葉脈離基從中脈發出;葉柄長2-5釐米,葉鞘長度約為葉柄之半。有時可見與葉對生的穗狀花序。氣香,味辛辣。
[1-2] 
參考資料
  • 1.    王國強.《全國中草藥彙編》:人民衞生出版社,2014年
  •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