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蛇綠岩

鎖定
蛇綠岩(ophiolite)是指一組由蛇紋石化超鎂鐵巖、基性侵入雜巖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積物構成的巖套。又稱蛇綠岩套。是由法國A.T.Brongniart(布隆奈爾特)於1827年提出,它的希臘文含義是蛇紋狀岩石,中文曾音譯為“奧菲奧巖”。
中文名
蛇綠岩
外文名
ophiolite
又    稱
蛇綠岩套
提出時間
1827年
提出人
A.-T.Brongniart (布隆奈爾特)
類    別
沉積岩、變質岩、岩漿岩都包含
學    科
岩石學

目錄

蛇綠岩組成

蛇綠岩的代表性層序自下而上是﹕橄欖岩輝長岩、席狀基性巖牆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積物。其中橄欖岩和輝長岩在層序上可以重複多次﹔常見的橄欖岩是方輝橄欖岩,其次是純橄巖,它們呈他形粒狀變晶結構和變質組構,因此又稱它們為變質橄欖岩,可含尖晶石二輝橄欖岩碎塊和輝長岩透鏡體,前者代表未熔出玄武岩漿上地幔殘留體,後者代表熔出的玄武岩岩漿結晶相。因此,變質橄欖岩(特別是方輝橄欖岩),可能是熔出玄武岩漿後的上地幔殘塊。在構造運動中,由於上覆岩層中水的釋放,橄欖岩普遍受蛇紋石化,從而降低密度,易於抬起和塑性變形,發生顯著構造位移。輝長岩是岩漿結晶相,未變形或弱變形,由於岩漿堆晶作用,可具堆晶結構,形成層狀輝長岩,其下可以出現含橄欖石的超鎂鐵巖(如各種輝石巖橄欖岩鉻鐵礦透鏡體),其上則可出現閃長巖英雲閃長巖和(或)更長花崗岩。席狀巖牆和熔岩的成分與輝長岩相仿。巖牆的數量不定,有多有少,甚至缺失﹔如有發育,其量自下而上遞減。已證實,眾多巖牆的出現一般指示洋底緩慢擴張和張力帶的存在。熔岩的成分一般為海相玄武岩,其中有的是洋脊玄武岩,有的是洋底玄武岩或活動大陸邊緣島弧環境的玄武岩,其成分和地球化學特徵隨當時噴發環境而異﹔有時具枕狀構造(見細碧巖)﹔此外,還可有角斑質熔岩。上述火成岩之上的沉積剖面為泥質和砂質岩石,可含燧石石灰岩 [1] 
據上述蛇綠岩的代表性層序,現已廣泛認為,蛇綠岩是貼附於大陸邊緣或島弧上的洋殼碎片、因為世界各地蛇綠岩層序有大的相似性,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與現代洋底層序(據挖掘出來的洋底岩石和地球物理資料)對比。然而,由於洋殼的消減作用、構造侵位或逆掩推覆,使蛇綠岩的分佈數量少,面積小(不足洋殼的十萬分之一),並使蛇綠岩層序的完整性受到破壞,以致在某些地段只能見到該層序的部分組成或雜亂堆積的混雜巖塊。 [1] 
蛇綠岩可以形成於洋中脊、弧後盆地弧前盆地島弧活動大陸邊緣等構造環境。在大陸上發現的蛇綠岩,多數是大陸裂解或弧間擴張的產物,而不是洋中脊蛇綠岩。 [1] 

蛇綠岩分類

綠巖出露在縫合帶中的一套鎂鐵一超鎂鐵巖組合,是大洋岩石圈的殘留,是確定古板塊邊界的重要證據。MOR型蛇綠岩形成於洋中脊(Mid Ocean Ridge),SSZ型蛇綠岩形成於俯衝帶上(supra-subduction zone),二者的地幔橄欖岩、堆晶巖組合及上部熔岩在岩石學、礦物學和地球化學方面均有不同的特徵,洋一陸俯衝和洋內俯衝是形成SSZ型蛇綠岩的兩種機制,較為合理地解釋了蛇綠岩的多樣性及其與大洋岩石圈的差異 [1] 
1972年彭羅斯(Penrose)會議重新釐定了蛇綠岩的定義,把蛇綠岩定義為具有特定成分的鎂鐵—超鎂鐵巖組合,蛇綠岩不是一個岩石名稱,不作為填圖的岩石單元,一個發育完整的蛇綠岩從下向上出現以下岩石序列(Coleman,1977)。①超鎂鐵質雜巖,由不同比例方輝橄欖岩、二輝橄欖岩和純橄欖岩等組成,具變質構造組構(或多或少發生蛇紋石化);②輝長質雜巖,通常具堆晶結構,常見橄欖岩和輝長岩類,與超鎂鐵質雜巖比較,堆晶巖變形較弱;③鎂鐵質席狀巖牆雜巖;④鎂鐵質火山雜巖,常具枕狀構造。伴生的岩石有:①上覆的沉積岩系,包括硅質岩、薄層頁岩和灰巖等;②與純橄欖岩相伴的豆莢狀鉻鐵礦;③富鈉的長英質侵入岩噴出巖。深海沉積物覆於蛇綠岩之上,為蛇綠岩的伴生岩石,不是蛇綠岩的成員,但它與下伏蛇綠岩的形成環境是相關的,其中的微體化石是確定蛇綠岩形成的上限時代及洋盆演化的重要依據。 [1] 

蛇綠岩相關礦產

與蛇綠岩深成岩漿作用有關的礦產是鉻、鉑、金、鎳;當噴射的富金屬滷水與海水反應,在低窪地可形成鐵、銅、錳礦牀。此外,蛇綠岩中普遍伴生的蛇紋石,是重要的非金屬礦產 [1] 
參考資料
  • 1.    桑隆康,馬昌前.岩石學:地質出版社,2003: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