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蚶子

鎖定
蚶子是蚶目蚶科軟體動物, [3-4]  又名泥蚶、芽蚶、血蚶、花蚶。 [5]  左右兩個貝殼在背部鉸合的部分很窄,呈直線形,上面生有一列小齒,小齒的形狀、大小都相似,兩個貝殼就是用這些小齒互相嵌合在一起的。 [4] 
蚶子分佈極廣,全世界各海洋中均有發現,特別是熱帶海中為最多,其垂直分佈白潮間至深海。 [4]  生活在淺海灣泥沙質的海底,依靠海水中的有機物生存。 [6]  雌雄異同體,約在九、十月間成熟。卵和精子成熟時,排在水中受精孵化。 [7] 
蚶子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碘、EPA成分和膽固醇等營養物質。 [8]  中醫學認為其味甘、性温、無毒,入肝、脾經,具有温中健胃、養血活血、軟堅散瘀及潤五臟、散寒邪、止消渴等功效。 [4] 
中文名
蚶子
動物界
雙殼綱
蚶目
又    稱
泥蚶、芽蚶、血蚶、花蚶
領    域
生命科學
產    於
產於鮚琦、桐照一帶

蚶子簡介

蚶子又名泥蚶、芽蚶、血蚶、花蚶,產於鮚琦、桐照一帶,稱為“奉蚶”,是蚶子中較著名的一種。奉化蚶子屬瓣鰓綱、蚶科貝類動物,外殼兩瓣,白色堅硬,大小相稱,殼面有瓦楞狀放射肋。奉化蚶子瓦楞數為18條,與他處所產不同。奉化蚶子特點是無含口泥,肉色鮮紅,體肥壯,柔嫩鮮美,鹹味適中,為席間珍饈,故唐代即列為貢品。
蚶子
蚶子(1張)
據元至正《四明續志》載,其時奉化已有人工養育,謂之“蚶田”。明嘉靖間,養有蚶田4畝2分。養殖蚶子,先要在海塗築塘蓄水,第一年冬天種苗,至第三年年初採收,小寒、大寒期間,蚶肉最肥。蚶苗來自山東文登、榮城、乳山及省內樂清、玉環等地。1936年養蚶2025苗,產170噸。以後,由蚶苗多寡隨價格漲落,產量不穩。1974年,經縣政府和省海洋研究所扶植和指導,在松岙養殖場開展人工育苗,歷時3年,獲得成功。1982年,楊村的500畝灘塗投放親貝25噸,稚苗500萬顆,當年每平方米得稚貝155粒。1988年,養殖2607畝,產量1679噸。2001年,松岙海沿村卓宏波與樂清人合作建成百畝蚶場。2003年,全市養蚶2000畝,產量597噸。2006年,放養6270畝,其中混養3500畝,產量1385噸。2007年,養殖面積驟減至2505畝,產量2166噸。2008年減至2310畝,產量510噸。奉化蚶子主供本地及滬、甬各埠 [1] 

蚶子習性

蚶子喜歡生活在內灣河口附近的軟泥底質中,因為它沒有水管,所以潛入泥面下的深度不大,只是在泥底的表層埋棲。蚶子有兩扇很厚很堅固的貝殼,這兩個貝殼都很凸,所以合起來差不多呈圓球形。蚶子的兩扇貝殼在背部咬合的部分很窄,呈直線形,上面生有一列互相嵌合的小齒。蚶子的身體裏面有兩塊閉殼肌,它們的兩端分別固着在左右兩個貝殼的內面。當肌肉收縮時,可以把兩扇貝殼拉近、拉緊,使它關閉起來;當肌肉舒張時,貝殼張開,足可以從前方伸出來活動。蚶子的前後兩個閉殼肌的大小差不多,所以屬於等柱類

蚶子烹飪方法

將蚶子放在缽中,倒入清水,用竹帚洗刷(要連續刷洗,不能中斷,防止蚶子吸入泥水),至殼發白,倒掉泥水,再用清水淘洗乾淨,放入沸水中略燙(不要燙得太熟,以免肉色發紫,沒有鮮味),隨即取出。如殼不易剝開,可將蚶子翻動幾下,再放入沸水中略燙。將燙好的蚶子剝去半邊殼,放入盤中,撒薑末,葱末,淋上醬油、酒、麻油即成。

蚶子形態特徵

蚶子魁蚶

貝殼斜卵圓形,堅厚,一般殼長80~104mrn,高62~85mm,大者長可達122mm,高102mm。兩殼合抱,左殼比右殼稍大,極膨脹,殼頂突出,向內彎曲,稍超過韌帶面。韌帶梭形,具黑褐色角質厚皮。背部兩側略呈鈍角,殼前緣及膚緣均呈圓形;後緣延伸呈截形。放射肋寬,平滑整齊,無明顯結節,約42~48條,以43~44條較多見,生長輪脈明顯,殼面白色,被棕褐色絨毛狀殼皮,殼頂部殼皮帶脱落,使殼頂呈白色。殼內面白色,鉸合部直,鉸合齒60~70枚,中間者細小直立,兩端漸大而外斜。閉殼肌痕明顯,前痕小,卵形;後痕大呈梨形,外套痕明顯,鰓黃赤色。殼邊緣厚,有與放射肋溝相應的齒狀突起。
生活於潮下帶5m至10~30m深的軟泥或泥沙質海底。
分佈在中國沿海均有分佈,以遼寧、山東產量最多。

蚶子泥蚶

海產貝類。殼高大於殼寬,約為長度的2/3,殼頂突出且向內卷,約在殼前方1/3處,其間距離較遠,殼表被有棕色殼皮,極易脱落,尤以頂部為甚,故殼常呈白色,殼背面具放射肋紋18條,肋間溝較肋紋為寬;放射紋僅後方數條光滑,其餘均由粒狀突起排列而成,頂端細密,至腹面粗糙;殼之前端鈍圓,向後延伸,背面斜下,故後端尖瘦。韌帶為黑褐色角質皮,呈矛頭狀,殼頂前方部分較後部大,鉸合部直,鉸合齒約為40枚,兩端粗而稀,向中央漸漸細密。殼內面邊緣有與肋紋相應的凹陷,無肋,但在中部前方有稍稍突起的細放射花紋,約佔2/3的面積;閉殼骨痕較明顯,略似圓形,後者大於前者,外套膜較發達,邊緣呈與放射肋相應的波狀。無足絲。生活於淺海軟泥灘中。
分佈在中國沿海地區,山東、浙江、福建、廣東等地皆有養殖。

蚶子毛蚶

殼高大於殼寬,約為殼長的3/4~4/5,殼頂突出,而尖端又向內捲入,位於背前方,殼表被有棕褐色茸毛,頂部者極易脱落,故殼常呈白色,殼前端邊緣均圓,向後逐漸延伸,背面斜下,使殼的後端呈瓣狀,左殼稍大於右殼, 每殼具放射肋紋30~34條,以31條者較多,肋紋與肋間溝寬度相等,殼的邊緣亦有相同數目與肋紋及肋間溝相當的凹陷。兩殼的肋紋顯然不同,右殼除前端數條有突起外,其餘均極平滑,而左殼則只有後端10餘條較為平滑,其餘則均由長方形小突起排列而成,放射肋在頂端細弱,向下變粗壯,兩殼殼頂距離較遠,韌帶呈披針形,鉸合部直,鉸合齒50枚左右,兩端粗而稀疏,向中央則漸漸細密。殼內面亦有與肋紋相當的突起,無肋紋,但有很細密的線形花紋;閉殼肌痕顯明,前閉殼肌痕呈卵形,較小,下端尖,後閉殼肌痕呈雞心形。兩殼之中上部極膨脹。外套膜邊緣厚,呈波紋狀,外側印有與貝殼邊緣相同之齒紋。足不很發達。無足絲。
生活於淺海泥沙底,尤其喜在有淡水流入的河口附近。
分佈於中國沿海地區,以山東半島的羊角溝,天津的漢沽和塘沽,遼寧的遼河口等處為多。

蚶子種類

我國蚶子的種類很多,常見的有舟蚶、偏脹蚶、棕蚶、布紋蚶、青蚶、扭轉蚶、半扭轉蚶、古蚶、泥蚶、毛蚶、魁蚶、比那蚶、魯梭氏蚶、球蚶等等,其中以毛蚶的產量最大,泥蚶最好吃,魁蚶的個體最大。其中以浙江寧波奉化海邊灘塗產的泥蚶最為馳名,相傳在唐元和四年(809年)即被列為貢品,每年選送一石五斗至京城長安 [2] 

蚶子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蚶子
含量參考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71 千卡
蛋白質 12.2 g
脂肪 1.4 g
膽固醇 89 mg
飽和脂肪酸 0.3 g
多不飽和脂肪酸 0.2 g
單不飽和脂肪酸 0.2 g
碳水化合物 2.3 g
280 mg
59 mg
111 mg
76 mg
49 mg
0.71 mg
7.3 mg
0.13 mg
1.64 mg
86.3 μg
維生素B2(核黃素) 0.06 mg
煙酸(煙酰胺) 0.9 mg
維生素E 0.55 mg
展開
參考資料
  • 1.    《奉化年鑑》編纂委員會編,奉化年鑑 2013,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08,第30頁
  • 2.    南朝君編著,食療、營養與烹調,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4.01,第1394頁
  • 3.    王茂劍,宋秀凱主編,渤海山東海域海洋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圖集 第3冊 常見底棲生物,海洋出版社,2017.08,第109頁
  • 4.    南朝君編著,食療、營養與烹調,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4.01,第1394頁
  • 5.    奉化年鑑編纂委員會編,奉化年鑑 2013,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第30頁
  • 6.    南朝君編著,食療、營養與烹調,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4.01,第1397頁
  • 7.    張璽,齊鍾彥著,我國的貝類,中國青年出版社,1957.03,第46頁
  • 8.    南朝君編著,食療、營養與烹調,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4.01,第13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