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蚊蠍蛉科

鎖定
蚊蠍蛉科(學名:Bittacidae)是昆蟲綱、長翅目的一個科。蚊蠍蛉科昆蟲英文通稱“hangingflies”,字面意思為“掛蛉”,因其成蟲具有3對捕捉足,並常在不飛行時,用前、中足可抓握的跗節將蟲體懸掛於植物葉片或枝條的邊緣而得名。它們與雙翅目的大蚊極其相似,但不同之處在於2對大小相似的翅,而大蚊的後翅極度退化成了1對平衡棒。因此,它們的中文俗稱為“蚊蠍蛉”。在中國台灣,它們則被稱作“擬大蚊”。 [2] 
蚊蠍蛉科昆蟲一般一年發生1代,以卵或幼蟲滯育越冬。成蟲大多於翌年5-8月羽化。 [5]  蚊蠍蛉科昆蟲廣泛分佈於除南極洲之外的各大動物地理區。蚊蠍蛉屬(Bittacus)是分佈最廣的屬。其他各屬大多侷限於某些較狹窄的區域內。 [1] 
(概述圖參考來源: [7] 
中文名
蚊蠍蛉科
拉丁學名
Bittacidae
別    名
掛蛉
擬大蚊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亞    門
六足亞門
昆蟲綱
亞    綱
有翅亞綱
長翅目
亞    目
具塞亞目
蚊蠍蛉科
19屬(2009年)
206種(2018年) [3]  [10-13] 
命名者及年代
Latreille,1805 [4] 
英文名
hangingflies

蚊蠍蛉科動物學史

  • 起源研究
Penny(1975)對蚊蠍蛉科(Bittacidae)昆蟲分佈及演化的解釋是,蚊蠍蛉起源於岡瓦納古陸(Gondwana),約在白堊紀末期(約6000萬年前)逐漸分化出許多獨立的屬;南美洲的蚊蠍蛉擴散至北美洲後進一步演化,並經過白令陸橋向歐亞大陸遷移。然而,歐亞大陸地區豐富的種、屬多樣性,以及越來越多古老化石的發現,證明蚊蠍蛉很可能最早發生於勞亞古陸(Laurasia);超級古陸解體後,蚊蠍蛉逐漸擴散,形成了現在的分佈格局(任東,1993)。李豔麗和任東(2009)在探討蚊蠍蛉的分佈及演化時,認為歐亞大陸很可能是蚊蠍蛉科(Bittacidae)的起源地,亞洲是其分化和擴散的中心,蚊蠍蛉在始新世(Eocene)從這裏擴散到其他地區。 [1] 
  • 名稱來源
蚊蠍蛉科昆蟲英文通稱“hangingflies”,字面意思為“掛蛉”,因其成蟲具有3對捕捉足,並常在不飛行時,用前、中足可抓握的跗節將蟲體懸掛於植物葉片或枝條的邊緣而得名。它們與雙翅目的大蚊極其相似,但不同之處在於2對大小相似的翅,而大蚊的後翅極度退化成了1對平衡棒。因此,它們的中文俗稱為“蚊蠍蛉”。在中國台灣,它們則被稱作“擬大蚊”。 [2] 

蚊蠍蛉科形態特徵

蚊蠍蛉科成蟲

蚊蠍蛉頭部的分類特徵,主要有顏色、單眼三角區(ocellar triangle)的斑紋、背單眼(dorsal ocellus)的大小、複眼及觸角的形態等。頭部的顏色一般為黃褐色至深褐色、紅褐色,有的頭頂和喙顏色不一。3枚背單眼(dorsal ocellus)構成單眼三角區,其周圍的斑紋一般顏色較深,有時向周圍延伸。有的種在背單眼之間具有顯著的單眼鬃。複眼(compound eye)大多長橢球形,兩複眼的大小、形狀及其間距常常是重要的分類特徵。觸角(antenna)柄節、梗節較短而粗壯;鞭節細絲狀,有的被有密毛。 [2] 
  • 胸部
蚊蠍蛉科昆蟲
蚊蠍蛉科昆蟲(17張)
胸部強壯,背部稍隆拱。前胸(prothorax)背板小而窄,前緣有時具數根黑色剛毛。中胸背板(mesonotum)和後胸背板(metanotum)顏色多樣;有的均為黃褐色或黑褐色,有的前後顏色不一,有的具有明顯的背中帶。側板一般黃褐色或乳黃色。 [2] 
蚊蠍蛉的3對足均十分細長。足的顏色較均一,為黃褐色或紅褐色,有的在股節和脛節(tibia)兩端顏色加深。基跗節(basitarsus)的長短、第4跗分節(4th tarsomere)兩側黑刺的數量等常用於分類鑑定。第5跗分節(5th tarsomere)末端僅具1枚爪(claw)。第5跗分節能夠折回,置於膨大的第4跗分節之上,此兩節的內側均有粗大的刺,形成可收放的挾持構造,能夠用於懸掛身體或捕捉獵物。 [2] 
蚊蠍蛉科(Bittacidae)屬級單元劃分的依據,主要集中在翅面特徵上。在描述翅的特徵時,採用的縮寫和術語如下:A,臀脈;Av,臀橫脈;C,前緣脈;CuA,前肘脈;CuP,後肘脈;CuV,肘橫脈;FM,中脈第一分叉點;FM3+4,M3和M4脈分叉點;FRs,徑分脈分叉點;h,肩橫脈;M,中脈;nygmata,角斑(翅面上的角質圓斑);OM,中脈起源點;ORs,徑分脈起源點;Pcv,痣下橫脈;pterostigma,翅痣;Rs,徑分脈;Sc,亞前緣脈;Scv,亞前緣橫脈;thyridium,明斑(位於FM處的一個半透明斑塊)。 [2] 
常用的特徵有翅的顏色、形狀,Sc末端位置,Pcv的數目,Rs在端部是否癒合,1A的長度或末端所在位置,後翅1A與CuP癒合情況等。不同屬的翅,形狀變化較大,有的基部呈柄狀,有的基部寬闊;有的端部略呈鈎狀,有的則較圓鈍。翅面的斑紋也是重要的鑑定特徵。 [2] 
  • 腹部
雄性第9節背板特化為抱握構造,稱為上生殖瓣(epandrial lobes),其形狀是重要的鑑別特徵。生殖肢並不行使抱握的功能,因為其生殖刺突(gonostylus)十分短小。陽莖着生於癒合的生殖肢基節(gonocoxite)形成的凹窩中,在大多數中國的物中,陽莖末端極其延長,呈細絲狀環狀捲曲,稱為陽莖絲(penisfilum);陽莖基部常具葉狀的陽莖葉(phallomeres)。第10節背板(tergum X)常不同程度退化。第11節的背板和腹板特化延長,稱為載肛突(proctiger),分為上、下兩瓣,其中上瓣從上生殖瓣之間穿出,其末端常膨大、鈎狀或具毛簇;下瓣一般短鈎狀,向下彎曲。 [2] 
雌性的分類特徵主要是下生殖板(subgenital plate)的形態。下生殖板形似兩瓣癒合而來,兩瓣之間有時具膜質區域;其側緣向背側延伸出1對細長的突起;端半部常具粗壯的剛毛。第10節背板向腹面延伸與否也是重要的特徵。 [2] 

蚊蠍蛉科

蚊蠍蛉的卵一般圓球形。蚊蠍蛉屬(Bittacus)昆蟲的卵表面一般較光滑,而地蚊蠍蛉屬(Terrobittacus)昆蟲一些種的卵表面具緯線一樣的紋飾。少數種,如環帶蚊蠍蛉(Bittacus cirratus)等的卵則接近立方體形。 [2] 

蚊蠍蛉科幼蟲

幼蟲蠋式(eruciform)。頭部下口式,具1對複眼(compound eyes)及1枚中單眼(median ocellus);各體節具肉質“枝”狀突起,末端着生棒狀剛毛;前8節腹節各具1對腹足(prolegs),尾節具可伸縮的吸盤(protrusible sucker)。大多地表生活,取食節肢動物屍體或其他有機物,常在體背黏附泥土及各種碎屑作為偽裝。老熟幼蟲建造土室,並在其中化蛹。 [2] 

蚊蠍蛉科

為強顎離蛹(decticous exarate pupa),頭部、腹部能做有限的運動。外觀與成蟲相似,但喙、翅和腹部都較短,觸角、足和翅疏鬆地貼於體表。 [2] 

蚊蠍蛉科棲息環境

蚊蠍蛉科(Bittacidae)昆蟲一般生活於濕潤的環境中,尤以海拔1000米以上的冷涼林區較為常見。常在有溪水流動的山溝、林下開闊的平地,長有茂盛的草本和灌木植物叢中活動。由於足的特化,它們不能站立或行走,只能用前足和中足將自己掛在物體上。蚊蠍蛉大多對濕度要求十分嚴格,在被帶離高濕度的原始環境之後,很容易失去活力而死亡。 [5] 

蚊蠍蛉科生活習性

蚊蠍蛉科(Bittacidae)昆蟲為捕食性昆蟲,通常以捕捉式前足懸掛於植物葉片邊緣或枝條上,以張開的中、後足捕捉飛過的獵物,是典型的守株待兔型捕食者。捕食方式大致分為以下3種:一是用前足將身體懸掛於植物上,伸展後足,伏擊撞到的小蟲;二是懸掛時用後足在周圍主動掃動捕獵;三是在飛行中捕捉獵物。少數情況下,蚊蠍蛉也會從其他個體那裏搶奪或盜取獵物,甚至同類相殘。抓到獵物後蚊蠍蛉立即將獵物送到口器旁,用上刺破後者的體壁,將喙插入取食;取食完畢後,將剩餘的殘渣丟棄。蚊蠍蛉的幼蟲為腐食性,取食土壤中各類有機物殘渣,主要為死亡的節肢動物屍體等。 [5]  [14] 

蚊蠍蛉科分佈範圍

蚊蠍蛉科(Bittacidae)昆蟲廣泛分佈於除南極洲之外的各大動物地理區。蚊蠍蛉屬(Bittacus)是分佈最廣的屬。其他各屬大多侷限於某些較狹窄的區域內,如分佈於智利的安娜蚊蠍蛉屬(Anabittacus),分佈於南非的異蚊蠍蛉屬(Anomalobittacus),分佈於北美洲的無翅蚊蠍蛉屬(Apterobittacus),分佈於南美洲的一色蚊蠍蛉屬(Issikiella),分佈於中國南部的雙尾蚊蠍蛉屬(Bicaubittacus)和地蚊蠍蛉屬(Terrobittacus),以及分佈於澳大利亞的曲蚊蠍蛉屬(Harpobittacus)等。 [1] 
刪蚊蠍蛉科昆蟲分佈記錄的國家和地區(紫色) 刪蚊蠍蛉科昆蟲分佈記錄的國家和地區(紫色)
截至2018年,中國是世界上蚊蠍蛉報道種類最多的國家,絕大多數地區都有蚊蠍蛉科(Bittacidae)昆蟲的分佈記錄,只有幾個省份尚無蚊蠍蛉分佈的。 [1] 
蚊蠍蛉科昆蟲分佈記錄圖(紅色為有分佈) 蚊蠍蛉科昆蟲分佈記錄圖(紅色為有分佈)

蚊蠍蛉科繁殖方式

蚊蠍蛉科(Bittacidae)昆蟲一般一年發生1代,以卵或幼蟲滯育越冬。成蟲大多於翌年5-8月羽化 [5]  蚊蠍蛉科昆蟲在求偶時有着獨特的“獻禮”行為。雄蟲捕捉到獵物後,會進行短暫取食。如果獵物符合需要,它將用後足繼續抓住獵物,在植物間做短距離飛行或掛在葉片上,翻出腹部的性信息素腺,釋放性信息素以吸引雌蟲。這種以獵物作為彩禮的求偶行為,在其他昆蟲中比較少見。有些蚊蠍蛉,如分佈於日本的馬斯特里蚊蠍蛉(Bittacus mastrillii)的雄蟲,也能向雌蟲提供唾腺分泌物作為彩禮。 [6] 
蚊蠍蛉兩性之間採用面對面的方式進行交配,交配方式迥異於長翅目其他科昆蟲,甚至在整個昆蟲綱中都是比較罕見的。扁蚊蠍蛉(Bittacus planus)交配時,雄蟲面對雌蟲,將腹部扭轉大約180°後,用其鋏狀的上生殖瓣夾住雌蟲的腹部末端,以便它們的生殖器相互接觸。在交配期,獵物會被雌、雄蟲從兩側共同取食,或由雌蟲單獨取食,或由雄蟲單獨取食。 [6] 
通過詳細的野外觀察和人工實驗研究了蚊蠍蛉科昆蟲雌蟲對雄蟲的選擇。兩個性別的蠍蛉每天都與不同的對象交配多次。雌蟲有區別地對待雄蟲,對送小或不合適的“彩禮”的雄蟲拒絕與其交配或只交配短時間,這樣雄蟲不足以完全地射精。即便“彩禮”被接受,交配時間的長短還與“彩禮”大小有關。在澳洲蚊蠍蛉(Harpobittacus australis)野外種羣中當“彩禮”大小為3-14毫米時每次交配維持的時間相應為1分鐘到最長的17分鐘。在體型更大的南美蚊蠍蛉(Hylobittacus apicalis)中,交配所涉及的“彩禮”從家蠅的大小到更大的獵物(19-50毫米),交配時間可維持20-29分鐘,因而精液最大限度地進到雌蟲體內,增加產卵,還可以延長雌蟲不應期(refractory period)(即雌蟲不接收別的雄蟲)數小時。交配持續時間短於20分鐘會減少或消除雄蟲的受精成功。 [9] 

蚊蠍蛉科下級分類

19屬
中文名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非洲蚊蠍蛉屬
Afrobittacus
Londt,1994
安娜蚊蠍蛉屬
Anabittacus
Kimmins,1929
異蚊蠍蛉屬
Anomalobittacus
Kimmins,1928
無翅蚊蠍蛉屬
Apterobittacus
MacLachlan,1893
澳蚊蠍蛉屬
Austrobittacus
Riek,1954
雙尾蚊蠍蛉屬
Bicaubittacus
Tan and Hua,2009
Bittacus
Latreille,1805
埃德瑞蚊蠍蛉屬
Edriobittacus
Byers,1974
孤蚊蠍蛉屬
Eremobittacus
Byers,1997
曲蚊蠍蛉屬
Harpobittacus
Gerstaecker,1885
森蚊蠍蛉屬
Hylobittacus
Byers,1979
一色蚊蠍蛉屬(伊森克蚊蠍蛉屬)
Issikiella
Byers,1972
聚蚊蠍蛉屬
Kalobittacus
Esben-Petersen,1914
小蚊蠍蛉屬
Nannobittacus
Esben-Petersen,1927
金蚊蠍蛉屬
Orobittacus
Villegas and Byers,1982
帕茲蚊蠍蛉屬
Pazius
Navás,1913
合蚊蠍蛉屬
Symbittacus
Byers,1986
地蚊蠍蛉屬
Terrobittacus
Tan and Hua,2009
第特蚊蠍蛉屬
Tytthobittacus
Smithers,1973 [3] 

蚊蠍蛉科主要價值

蚊蠍蛉科昆蟲在林區的生態平衡中具有一定的意義,是一類重要的生態指示昆蟲。 [8] 
參考資料
  • 1.    王吉申,花保禎著.中國長翅目昆蟲原色圖鑑 中英文對照[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12:11-13
  • 2.    王吉申,花保禎著.中國長翅目昆蟲原色圖鑑 中英文對照[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12:17-21
  • 3.    Bittacidae  .ITIS[引用日期2021-11-20]
  • 4.    Bittacus  .gbif[引用日期2021-11-20]
  • 5.    王吉申,花保禎著.中國長翅目昆蟲原色圖鑑 中英文對照[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12:39-40
  • 6.    王吉申,花保禎著.中國長翅目昆蟲原色圖鑑 中英文對照[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12:45
  • 7.    Bittacus  .bugguide[引用日期2021-11-22]
  • 8.    張巍巍.昆蟲家譜 世界昆蟲410科野外鑑別指南 便攜版[M].重慶大學出版社,2018.09:215頁
  • 9.    (英)P. J. Gullan,(英)P. S. Cranston著.昆蟲學概論 第3版[M].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9.12:94
  • 10.    Bittacus diaoluoshanus  .gbif[引用日期2021-12-04]
  • 11.    Bittacus longantennatus  .gbif[引用日期2021-12-04]
  • 12.    Bittacus setigerus Chen, Tan & Hua, 2013  .gbif[引用日期2021-12-04]
  • 13.    Terrobittacus Tan & Hua, 2009  .gbif[引用日期2021-12-06]
  • 14.    閆寶榮. 纏繞蚊蠍蛉雌性生殖系統構造及卵子發生[J]. 環境昆蟲學報, 2018, 40(5):7:1136-114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