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虞山楓林圖

鎖定
《虞山楓林圖》是清代王翬創作的一幅紙本設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虞山楓林圖》繪山巒疊翠,屋舍茅棚深藏其間,氣勢宏大。該畫作以黃公望淺絳畫法寫虞山景色,紅葉青山,明麗動人,體現了“虞山畫派”的特點。 [1] 
中文名
虞山楓林圖
作    者
王翬
材    質
紙本
規    格
縱146.4釐米,橫61.7釐米
創作年代
清代
畫作類型
設色畫
現收藏地
北京故宮博物院

虞山楓林圖畫作內容

虞山楓林圖 虞山楓林圖
《虞山楓林圖》描繪虞山初冬景色。畫面上峯巒龍盤虎踞,叢樹盡染,溪澗縱橫,板橋斜跨,山徑曲折,嵐氣飄蕩。 [2] 
《虞山楓林圖》上有小楷自題:“戊申小春既望,伊人道長見過虞山看楓葉,枉駕荒齋,述勝遊之樂,臨行並囑餘圖其景,因成此幅奉寄,時長至後三日也。虞山弟王翬。”下鈐“王翬之印”。其右為吳偉業行書題七絕一首:“初冬景物未蕭條,紅葉青山色尚嬌。一幅天然圖畫裏,維摩僧寺破山樵。戊申嘉平為伊人社長題畫。吳偉業。”下鈐“吳偉業”印一及引首印“梅花庵”。另有鑑賞印三方:“致遠堂珍賞”、“鶴舟所藏”、“紫雪山房鑑藏書畫印”。 [3] 

虞山楓林圖創作背景

虞山為常熟西北名山,因虞仲在此採藥而得名,山間有言子墓道、昭明太子讀書枱等古蹟,又有劍門等奇險之景,不僅因奇峯秀壑甲於吳中,而且以其特有的靈氣滋養了數代文士。元代黃公望獨鍾虞山,常系舟于山下,坐卧其間,稱虞山為“生平粉本”。王翬曾住虞山桃源澗,又與惲南田、吳歷等友人多次遊覽虞山,對山中景物極為熟悉,其創作常以虞山之景為素材。《虞山楓林圖》是其中之一。 [2]  據作者自題可知,《虞山楓林圖》係為友人所作, [4]  創作於康熙七年(1668年),王翬時年37歲。 [3] 

虞山楓林圖藝術鑑賞

虞山楓林圖技法

《虞山楓林圖》畫幅上方的山峯,奇而不覺突兀,以橫點淡青綠設色畫出半暗半明的效果。山頭和山腰雜樹和花木叢生,密密麻麻的一片,在山峯間的平坡上座落幾間茅舍草亭,掩映在叢樹雜木下。下方為堤岸及坡石,其間樹木陳列,枝幹挺拔,枝葉呈色不一。地坡的畫法,用筆粗重,焦墨點簇,而略見勾皴,設赭色,也見陰陽向背的效果。 [4] 

虞山楓林圖氣氛

局部圖冊
局部圖冊(2張)
《虞山楓林圖》山林極富形態,間以枯枝、紅葉點綴其中,淡赭、花青敷染山體和坡面,色澤清朗,把深秋山中寧靜清遠的氣氛,描繪得十分真切生動。作品的內容境界沒有什麼新意,但顯示了作者在傳統筆墨功力上的高度成熟。 [4] 

虞山楓林圖作品評價

故宮博物院黨委辦公室副主任汪亓:《虞山楓林圖》是王翬早期以臨仿為主時的代表作,也是他描繪家鄉美景的寫生精品,山水法取黃公望筆意,略作變化,有平淡天真之趣。以古人筆法,寫眼前勝景,格調明快生動,形神必備,獨具自然天趣,正是王翬迥於其他“三王”之處。 [3] 

虞山楓林圖作者簡介

王翬(1632年—1717年),字石谷,號耕煙散人,又號劍門樵客、烏目山人、清暉老人,江蘇常熟人,清初畫家。祖上五世均善畫,曾祖王伯臣,善畫花鳥,祖父王載仕,擅長山水、人物、花卉;父親王雲客也善畫山水,畫風秀雅。王翬的山水畫既師法古人,又師法自然,融會南北諸家之長,創立了所謂南宗筆墨、北宗丘壑的新面貌,故王時敏稱“畫有南北宗,至石谷而合為一”。在王翬35歲到60歲之間,其作品最為精彩,技法精巧,清麗工秀,有“合南北為一手” 的獨特風格。時與王時敏、王鑑、王原祁、吳歷、惲格齊名,被稱為“四王吳惲”,又稱“清六家”。 [5] 
參考資料
  • 1.    張婷婷編著.中國傳世山水畫 卷四:中國畫報出版社,2013.09:第274頁
  • 2.    潘耀昌主編.中國美術名作鑑賞辭典: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08:第652頁
  • 3.    【王翬虞山楓林圖軸】  .北京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18-07-08]
  • 4.    蔣文光主編.中國曆代名畫鑑賞 (下冊):金盾出版社,2004年09月第1版:第1948頁
  • 5.    【王翬】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0-03-02]